APP下载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媒体

肖 静

(贵定县新闻传媒中心,贵州 贵定 551300)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肖静

(贵定县新闻传媒中心,贵州贵定551300)

摘要:在我国灾难性报道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灾难性报道应避免直面悲剧,要站在人性角度上去看待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将人文情怀渗透到报道中,以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本文阐述了灾难性报道中缺失人文情怀的表现,并提出了弘扬人文情怀的策略。

关键词:灾难性报道;人文情怀;媒体

顾名思义,灾难性事件就是常见的“天灾人祸”,会让人产生恐惧或悲痛之感。在报道灾难性事件的过程中,若妥善处理能够避免群众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在灾难性报道中除了要理智地分析和报道灾难性事件外,还要最大限度还原灾难中个体的真实情况,挖掘灾难中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让受众感受到无私的人性光辉。通过在报道中渗透人文情怀的方式可以抚慰受难者和关注灾难的人,彰显人性光辉,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一、灾难性报道中缺失人文情怀的表现

人文情怀是关注人的生存情况,肯定人的尊严和所作所为彰显人性光辉,表现在对人的尊重、爱护和关心等方面。但在灾难性报道过程中少数媒体的记者出于各种原因,在采访与报道时忽视了受难者的生存情况,不尊重生命,在采访中存在不关注采访对象的身体情况等现象。[1]发生灾难性事件后,一些媒体记者为得到最新消息,往往不顾受难者的身体情况、心理承受力等,对刚解救出来的受难者进行“狂轰滥炸”式的采访,这些行为表现出对生命的不尊重、不敬畏。同时,也忽视了采访对象的隐私。少数媒体记者在采访受难者时,经常提出诸如失去亲人后的感受等敏感问题,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受难者再次增加了心理创伤。人文情怀既要尊重生者,更要尊重逝者,报道者通过维护逝者的尊严体现其生命的尊重。

二、灾难性报道中弘扬人文情怀的策略

一直以来,国内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出于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考虑,往往会少报、晚报、不报的情况。报道时也避重就轻,当前灾难性报道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致口径,并长时间保持着消息短讯型的模式,处于重复报道、蜻蜓点水式报道的低水平层面上。此外,记者采访灾难性事件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往往相关部门的人员、知情者都三缄其口。作为媒体人,我们出现在第一现场报道灾难性事件时,报道中不应该只是一些冰冷的数字,而应该存在对生命的尊重、要凸显出主次来。灾难性报道除了要直面悲剧以外,还要站在人的角度来看待灾难,关注灾难性事件中的生命,以彰显顽强的生命力为受众带去心理上的震撼,并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2015年6月8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在贵定县盘江境内肆虐,洪水中,该县一名普通民警为救露营群众,从冲锋舟上被冲走,跌入湍急的河流中,岸上群众自发救援,5名群众跳入河水中紧急救援。其中68岁的村民陈开元被洪水冲走后不幸牺牲。当笔者和公安干警、救援群众等搜救到陈开元老人时,老人全身赤裸,但双手依然保持奋力划水的姿势。贵定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当即脱下警服覆盖在老人身上,并亲自护送老人回家。采访报道中,笔者和同事真实挖掘了这一救援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更多的感人故事,一系列生动、朴素的感人报道由此出炉,获得社会各界好评的同时,也以这种朴素的方式向老人传递大爱的精神致敬,让生命获得充分的尊重。

在爆发灾难性事件以后,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媒体应该着重于给人带来人性的温暖,唤醒人性的道德和良知,弘扬人性的美好和善良。[2]2012年1月4日,贵定县境内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沪昆高速贵州黔南州贵定县到福泉市路段一起大客车翻车,该客车来自安徽黄山,实载乘客57人,事故导致18人死亡。笔者和同事第一时间受命参与该起交通事故的搜救和新闻报道工作。车祸留下沉痛记忆的同时,救援中涌现出的爱心故事却始终撼动人心。笔者在事发地点附近的贵定县定东乡高源村,探访三名主要参与事故救援的村民,这些普通村民中有6岁的农村少女、有年过50的农家汉子等,他们从小生活在位于210国道附近的普通小村庄里,面对灾难时,他们用自己的热心和爱心为这个寒冷的冬季书写了人间大爱和温暖。

报道灾难性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要注重受众意识,要考虑受众的承受能力,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灾难性报道应避免盲目追求独家,在报道悲伤场面和血腥画面时,不能忽视受众的心理反应。笔者之前提到的陈开元老人的救援事件中,镜头中运用了一些特技,这样避免令人痛苦的镜头引起受众的不安。通常出现灾难性事件以后会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身体和精神造成巨大的伤害,他们不希望被人打扰。对记者而言,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采访是重要的内容,需要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把握好采访对象的心理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采访方法。对灾难性事件中的遇难者及其家属进行采访时,既要尊重其感情,也要使其不会受到二次伤害,不能以完成报道任务为主,记者在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时,要选择有人情味的方法。陈开元老人的故事传开后,很多媒体走近贵定,采访老人的亲人,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陪同广播台的一次采访,当时正是盛夏,走进老人院子时,熟悉的场景令人伤感,陈开元老人的老伴正干活回来,说明来意后老人在房檐下坐下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话筒打开的那一刻,其实笔者内心有很多隐痛和纠结,一个人无论内心如何强大,再去回忆逝去亲人的痛苦都是一种伤痛。采访的问题不多,但我们的采访持续了很长时间,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老人的沉默中默默地陪伴,采访最后笔者给老人一个温暖的拥抱,想用这种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给老人一份温暖。

三、结语

在灾难性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具备人文情怀,时刻保持一颗“恻隐之心”“慈善之心”。在采访期间要充分考虑遇难者及其家属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在灾难性事件的采访中渗入人文情怀,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这样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朱延山.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世界,2014 (02):27.

[2] 李凤丽.灾难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J].中国地市报人,2014 (09):81-82.

[3] 王映华.浅析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75.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235-01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媒体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