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要来了》对中国对外经济形象的建构

2016-02-28程廷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

程廷静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175)



《中国人要来了》对中国对外经济形象的建构

程廷静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175)

摘要: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运用影像叙事策略对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进行重塑,其指向极具偏向性,将中国塑造成了“他国经济发展的阻碍者”、“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形象,使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保持着相当敏感或戒备的态度。

关键词:形象建构;影像叙事;叙事结构

一、《中国人要来了》的构建策略

(一)访问与体验式的叙事视角

《中国人要来了》采用参与式叙事策略,主持人贾斯汀作为故事之外的旁观者又参与其中。这种表现方式表面上虽显得主观,但能快速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我”已“亲身验证”的感觉。并且,主持人对观众产生的被带入参与性更容易影响观众对叙事焦点的判断,使“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在不易察觉中悄悄植入观众的大脑。

例如,贾斯汀在安哥拉中国建筑队一边体验当建筑工人一边采访;搭乘摩托零售商的摩托,并完成采访;坐在开往采访地的火车上,采访当地铁路专家;与当地环保人员一起捣毁非法制碳点;深入雨林,参与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他还组织并充当了两次中外商品比较的“隐形裁判”——中赞鸡的试吃大赛和中巴比基尼的试穿大赛。

(二)线性与板块双重叙事结构

本部纪录片采用了多重叙事结构,首先是按照主持人的采访层层递进的线性叙事。在非洲,主持人的足迹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港口,到本格拉铁路,再到万博、赞比亚急、津巴布韦、卢安夏铜矿带、刚果的中国矿业公司等,叙事态度从隐藏到逐渐明了,将“中国经济伸向世界、威胁世界”的观点表露无遗。另外,本部纪录片也有按照地点和主题分版块的叙事,各版块之间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每个版块有相对完整的叙事,主持人游走各地,以“三维地图”的板块闪烁来提示到达地点,思路清晰地勾画出了主持人的旅途行迹。

(三)视听语言的叙事技巧

巧妙地运用影像的表意功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会更容易说服受众。图像不仅仅是现实的反映和表征,更构建了我们的生活和现实,从而带有意识形态属性。

该纪录片有很多对比中外的情况,但并没有给双方同样的表达机会,而是明显有失偏颇地给了本地人更多主观情感表达的镜头。例如,中巴比基尼选择、热带雨林中中国特色的筷子等章节都运用了这样的手段,镜头中的人物和话语为主持人的主观判断和设计提供“理性”佐证,增加其可信度。在平和的影像叙事下,该片有意塑造并灌输“中国崛起威胁论”。这种观点在其媒体权威的护航下畅通国际,使不了解中国的世界人民对中国产生消极的看法。

二、冲击与忧虑:呈现经济大国崛起的形象

(一)资源争夺者

中国经济活动的侵入打破了当地原有的市场状态,对当地商家的地位产生了影响,小到市场的鸡贩,大到特色产业。大量工业化生产的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中国商品,冲击着当地产业的发展,如按传统生产的当地比基尼。中国钢铁工业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需要钢铁的美国制造商将工厂从美国钢铁工业的发源地扬斯敦搬至中国。中国在非洲地区和巴西等地的投资被认为是资源掠夺的外衣。中国投资建设和翻新的连接非洲中部铜矿带的本格拉铁路,被主持人认为“铁路翻新和从罗安达港运出的石油有关”。

实际上,中国对外皆是合法投资贸易,并为自己所取得的所有资源买单。但中国人的勤奋工作成了对市场资源的“抢夺”,中国的付费购买也成了他们口中的“殖民”。

(二)环境破坏者

该片认为,在赞比亚,日益增多的中国游客造成了赞比亚野生大象被猎杀数量的增多。被猎杀的大象被制成象牙制品,镜头给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印章和筷子。而在巴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增大,如炼钢厂对木材燃料的需求吸引了非法木材市场,从而破坏了巴西热带雨林,“看看中国资源惊人的巨大需求是如何威胁世界最大热带雨林的死亡”。

中国对原材料和能源的巨大需求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实际上,中国作为“世界车间”,相当一部分原材料加工是为了满足世界的需要,而该片只对整个经济生产链条进行选择性的呈现,独将中国置于舆论风口上。

(三)单方获益者

如查尔斯·唐所说,中巴贸易合作是双赢互惠、各取所需的。然而在该部纪录片中,中国在非洲地区参与的投资建设被塑造成了中外经济活动中的单方获益者。例如,“这支中国船队并不是在此游览,他们在安哥拉已经待了18个月了,但其烹饪在当地人中还不是很受喜爱”;中国人在此创造的收益并未促进当地消费,“这些中国人每天挣到的英镑对当地工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数目,然而这些钱都会寄回中国”;中国人主持开办的企业或工厂并未向当地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建筑工地,“没几个安哥拉工人在这工作”,在卢安夏铜矿带,“当地的失业率依然非常高”。

不仅如此,该部纪录片还指出中方涉及剥削、虐待等问题。

(四)现有秩序的挑战者

在国际很多经济体都有所衰弱的情况下,中国却成了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并创造了经济增长。美国海上军事力量一直称霸世界,但美国军方认为,中国对军事系统的投资和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挑战了美国现有的地位,中国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国家而言必然是一种挑战,挑战了西方习以为常的盛行多年的国际秩序。这部纪录片不只涉及对中国经济活动的评判,还给中国冠上了“中国政府的非洲盟友中更是包括非洲最差劲的统治者”、“对人权的侵犯”、“对留在当地的外国人的剥削”等标签。

三、反思与总结

中国被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描述成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纪录片放大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与影响,还将经济活动中客观产生的一切后果主观错误地归咎于中国,“中国威胁论”在该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引起相关利益者的瞩目,外部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需要弄清楚外部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创建良好的国家形象,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弗朗西斯·瓦努瓦.书面叙事·电影叙事[M].王文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1.

[2] 李卉.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改革与开放,2009 (9):188-189.

[3] 刘丹凌.图像时代国家形象视觉塑造的悖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3(5):190-195.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90-01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南昌采茶戏《南瓜记》的叙事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