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构建
2016-02-28黄宏芳
黄宏芳 华 蒸
(衢州广电传媒集团,浙江 衢州 324000)
论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构建
黄宏芳华蒸
(衢州广电传媒集团,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赚取受众的眼球,对新闻中某些细节添油加醋,误导新闻的方向;有的新闻记捏造新闻或编造新闻的某些细节,特别是一些涉及情感方面的新闻;某些记者几乎摒弃了新闻的基本原则,用情感渲染代替新闻事实,给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本文以目前电视新闻采访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构建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特别是电视新闻类节目,这类节目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普通百姓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发展形势变化的平台,它既有真实性的文本特征,又在大众化上具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可以将生活原生态和电视化两种艺术手段相结合。
一、电视新闻采访的现状
新闻的本质属性在于“真实”,一旦失去了真实,再精彩的新闻都会变得毫无价值。目前,我国电视新闻采访却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些人认为“只要新闻精彩,可以适当地进行编造。”
(一)过分夸大部分细节
一些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过分地夸大部分细节,这些细节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可是记者为了追求某种效果,将新闻完全导向了与真相相反的另一个方向。例如,在某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被强拆的当事人家庭较为困难,就完全背弃了事情的真相,片面地过度夸大了这一情况,一时间激发了受众群体的强烈反响,甚至一度将不满的矛头对准了实施强拆违规建筑的当地政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情感类新闻节目造假
近几年,偏向于情感类的新闻节目的真实性一度遭到大众的质疑,“伪情感故事”等词汇就是对其不真实性的披露,尽管很多节目努力地标榜自己的真实性,但实际上造假现象还是层出不穷。很多报告曾指出,某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众多的巧合、细节过于生动、冲突场面过于激烈等诸多弊病,都让人觉得并不真实。在某些卫视的新闻节目中,吵架与冲突甚至成了噱头,过度地展示现场冲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偏于情感方面的新闻节目中,当事人的痛苦被无限地放大。电视作为一种媒体,要真正公正地深入调查和评定,应该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而不是放大当事人的不幸和痛苦。
二、电视新闻采访不真实的原因
造成一些电视新闻采访不真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也就是人的意识方面,客观方面是环境方面。
(一)对真实性的认识不深
一些记者没有对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形成一个明确的意识,没有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一些新闻记者由于个人思想认识水平有限,在经济利益面前,没有坚持正确的立场,在采访中获知了一些当事人的“秘密”,当事人为了不让这些秘密公之于众,就用金钱等贿赂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记者选择了经济利益,有的记者甚至还向当事人索贿,威胁当事人。
(二)收视率压力过大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除了央视的新闻频道全天进行新闻报道之外,央视、各省卫视、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一样逐年增加。激烈的竞争使各电视台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一些电视台“另辟蹊径”,用“故事性”的新闻赚取受众的眼球,也有的新闻节目负责人表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三句真一句假,没人追究,能吸引受众就行”。
三、构建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的具体措施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维系新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构建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深入了解事实
事实是新闻报道与新闻采访的基础,因此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需要采访的事实,对有矛盾冲突的事件性采访要倾听双方当事人的声音,从而使新闻不失偏颇,准确反映客观情况。新闻采访是人在采访,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意识,在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把自己的意识融入新闻中,因此采访过程中就要求记者尽量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深入了解事实,进行真实客观的新闻采访。
(二)善于沟通,注重隐私
在新闻采访中,采访的对象大都是普通的民众,他们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人面对镜头与话筒时,情绪较为放松,沟通起来没有障碍,有些人却精神较为紧张,甚至难以将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在采访时要采用多种沟通的方式,尽量引导当事人表达。同时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格外注重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对于受到格外保护的群体在采访时一定要避免拍摄其面部。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在过于注重收视率的今日,该类节目如果只是从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出发,猎奇式地寻找选题和当事人,不仅与节目初衷背道而驰,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益处。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记者素质
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因此新闻能否以最真实的形态表现出来,主要在于记者的采访与报道。在行业内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使记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真实的新闻。同时要加强对新闻记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帮助记者提高辨别和筛选新闻线索的能力,及时删除那些无效的线索,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著名新闻研究者方延明说:“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体的描述,是客观事实通过记者主观意识后的结晶体”,新闻要保持其真实性,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获得“一手资料”,这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惠敏.论点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J].新闻爱好者,2012 (08):67-68.
[2] 王枭勇.我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4(06):112-114.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41-01
作者简介:黄宏芳(1979—),女,浙江开化人,本科,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