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情热点事件失控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16-02-28郭俊江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失控

郭俊江 李 珂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舆情热点事件失控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郭俊江李珂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网民,舆论场也逐渐由民间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但随之而来的舆论失控现象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愈演愈烈。本文从网民主体的视角下分析舆论失控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失控;舆论主体

自1997年我国引进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甚为迅猛,截止到2015年7月份,我国的网民总量已达到6.68亿,并呈直线式的增长趋势,我国的互联网也由Web1.0发展到Web2.0进入全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变革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言论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已是既成事实,网络舆论一方面在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另一方面则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舆论失控现象更是此起彼伏,给网络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一、舆论及舆情热点事件

舆论即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大众对某一事件的态度、观念以及意见的集合。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写道,在他人脑海中的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喻国明认为,舆论是大众对于社会上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所形成的共同的意见。刘建民认为舆论是对社会的整体反应,也是充满了权威性的多数人的意见集合。

舆情热点事件即基于网络舆论传播,公众对于自己关心或者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事件持有的态度、意见、观念和情绪的集合,使事件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脱颖而出”成为公众热烈参与、讨论的热点事件。其具有突发性、自由性、情绪化、非理性、个性化、群极化等特点,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在社群、门户网站以及其他的网络公共领域进行传播。

二、舆情热点事件失控的表现形式

在网络这个观点自由空间里,网络舆论一方面扮演着舆论监督的角色,特别是近年的“网络反腐”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山东疫苗事件”,网络舆论对于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人群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网民主体的混杂性、匿名性导致网络舆论的失控现象频繁发生,加之网络技术的日渐发展赋予网民极大的自由,包括议题发布、话题参与讨论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反馈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舆论失控的助推力。2016年以来,短短几个月就发生“哈尔滨天价鱼”“六小龄童缺席春晚”“上海逃饭女”“柳岩婚礼落水”“颐和酒店女性遭抢”“山东疫苗事件”等一系列的网络舆论失控现象。偏离事实的谣言传播、人肉搜索的舆论暴力、进行道德舆论绑架、这些失控舆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将谣言当做事实,煽动对真相缺乏了解的公众的情绪,致使公众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真相。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给了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极大热情”,结果带来的是网络里非理性的舆论暴力和言语。人肉搜索事件当事人并对其进行惨烈的人身攻击,甚至以民意进行舆论绑架,践踏法律和人权,这些做法给网络舆论环境和现实环境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和破坏。

三、舆情热点事件失控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议程设置全民化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于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有重要的功能设置。大众传媒以其权威性和渠道,通过对新闻不同力度的报道引导人们的参与。简而言之,议程设置就是媒体不能设置大众对于新闻怎么想,但是可以设置大众想什么。在Web2.0时代,传统大众媒体的垄断渠道被分化,交互性和共享性成为用户的属性,议题的设置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台等大众传媒,甚至门户网站的议题设置功能也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微信等平台。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跨时空地发布感兴趣的议题。

(二)技术赋权下的话语权扩大

大众传媒一直是舆论最强有力的代表,但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技术给大众赋予了更多的权力,传统媒体在舆论场的主导地位正在一点点地被侵蚀。大众传媒视域下受众的被动地位已经被用户思维替换,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内容服务。技术的繁荣改变了传统的媒体舆论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用户的话语权,如发布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可以积极地反馈对网络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大大提高了用户对事件的参与度。

(三)刺痛网民心理痛点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城乡二元对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层之间的对立与仇视情绪日益凸显,对生活状态不稳定的担忧使民众普遍带有一种浮躁的社会心理。“官二代”“富二代”“地沟油”等代表社会身份和地位或者是体现某一阶层、群体的标签化名词出现。在此种情况下,怨恨和仇视的心理生成的土壤已经存在,那些挟带触发网民痛点的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往往就成为网民宣泄情绪的窗口,而带有同一心理特征的群体就会在网络舆论场中自行抱团,从而发生蝴蝶效应,形成舆论失控。

四、应对网络舆情失控现象的对策

(一)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这是新闻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处于这样一个信息膨胀的世界中,看起来好像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拥有对信息的控制权。但实际上,网民并没有掌握和识别信息的能力,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传播者控制、操纵。现在的信息鸿沟不再是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差距,因为大家在获取信息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别,差别此时已经转为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识别有价值的内容。为了提高网民的这种能力,使其有效地辨别真相,“新闻素养”就应该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种素养不同于以往的“媒介素养”,那是审视传统大众媒体的视角,现在是网民如何识别涌现在眼前的海量信息,自己如何发布信息、如何传播信息和如何反馈信息内容。

(二)培养网民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的两级传播。在移动互联时代,虽然两级传播的模式已经式微,但演变而来的多级传播模式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舆论空间里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互联网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等特点要求必须培养新的舆论领袖来引导在网络空间里无序的舆论传播。

鉴于这种改变的传播环境,要求公众在社群、论坛中具有较强的选取信息和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熟悉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并能清楚地了解用户的媒介使用情况且具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即使这样,也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舆论失控和舆论暴力现象,所以还要求网民意见领袖必须具有正面宣传的意识,在舆论爆发时能够对网民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 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4.

[2]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11.

[3] 贾娟.网络媒介中舆论传播的特点[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26):103-104.

[4] 刘毅.网络言论传播与民众舆情表达[J].电影评介,2006 (14):102-10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04-01

作者简介:郭俊江(1992—),男,山西长治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实务。李珂(1995—),女,河南驻马店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失控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宠物学园之失控的宠物4
定身法失控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