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大众传播研究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网络环境

李 哲

(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网络环境下的大众传播研究

李哲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特点着手,分析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为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众传播;理论参考

一、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北京时间2015年3月10日,CBA总决赛首战北京男篮103︰84力克辽宁男篮,各体育门户网站纷纷发布消息。19个小时内,搜狐体育的评论参与人数17000多人,评论条数2500多条;同期,腾讯体育的评论条数达11000多条。这充分显示了公众参与体育新闻评论的积极性。而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且拥有传统媒体不可企及的威慑力,根本上源于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大众都可通过网络平台就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作论述,从各种角度随心所欲地阐述。

(二)传播内容丰富性

在网络高度发达、传播速度迅猛的今天,时间就是效益,大众传播的时效性更强。这也表明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众传播的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尤其是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发展趋势,使得网友的评论更是“不拘一格”“千奇百怪”,极具个性,内容复杂且数量庞大。传播信息复杂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当下的信息,更有复杂多样的历史信息。大众传播的大信息量离不开大容量的数字信息存储硬盘,尤其是网络门户网站的专题报道和数据库。

(三)传播环境复杂化

随着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大门户网站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以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我国目前有很多大型的综合网站,涵盖方方面面的信息。网络的超容量使得空间的概念被弱化,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又使得网络用户在进行网络交流时更无空间、时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界限被打破。传播者可以实现点与点的互动、点与面的互动,既可以选择与个体用户交流,也可以选择与传播媒介互动。例如,微信的朋友圈,既可与陌生人联系,又可与好友互动,且空间可分离。

(四)传播受众逐渐分化

当今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多样化,对于信息的需求类型多样,对传播平台的选择也各有差异。这种现实使得受众呈现出一种群体分化的趋势。网络平台的发展实现了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个性化的传播平台,而相应的信息传播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个人的差异和需求,满足“私人订制”的需要。例如,在搜狐打造新闻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用个人账号登录网站,选择感兴趣的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的真实性缺乏保障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大众传播平台的丰富使大众言论自由化,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实现,同时也使得大众传播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公众在发表观点时想写就写,想骂就骂,将个体虚无度无限扩大,公众言论偏激,虚假信息猖獗。网络的隐匿性使得公众在发布评论信息时缺乏责任感,一些虚假信息、谣言通过个人账号发布后,传播途径呈现出树状分裂结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都拥有大量的目标受众,这些受众如同一个个信息支点,不断地把信息传到下一个支点,使得虚假信息得以迅速传播。

(二)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倾向严重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了娱乐的附庸。在娱乐泛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新闻的价值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新闻、评论的价值仅仅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或嘘声。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使得公众对新闻信息缺乏正确的认知,一些人以娱乐新闻的方式抛出噱头,吸引受众关注,但新闻内容却很肤浅,影响了公众对于新闻真相的认知和对新闻的深刻解读。

(三)媒介把关人缺位,公众责任感欠缺

所谓“把关人”,是记者、编辑、主持人或者作为组织的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他们对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受众作为被主体控制的客体,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方式的丰富打破了传统媒体作为第一信息源的桎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特权也受到了冲击。大众传播主体众多,且隐匿于网络下,其传播内容庞大,话题众多,也包含着一些色情、暴力信息、图片、视频等。但与之相应的把关程序、把关模式却不够完善,在把关人缺位的情况下,自媒体用户的个人道德感、责任意识等在其发布体育新闻评论时尤为重要,用户应注重自尊、自律,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过激的言论只能激发公众的不良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安全隐患堪忧

网络环境下,大众的自主权只是片面的,真正处于统治地位的仍旧是媒体的主宰者。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网络化用户无法逃脱时时刻刻的监控。在你浏览网页、搜索信息、发布信息、注册账号以及参与其他任何网络活动时,你的浏览的历史信息、你发布的消息等都被整理、归档、储存,成为你的个人数据。而自己的信息也暴露在网络监控之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监控的力度会不断加强。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公众人物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种种细节,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网络的陷阱。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信息真实性难辨、传播内容娱乐化倾向严重、信息传播安全问题等,制约着大众传播的健康发展。

(二)建议

网络环境下,大众传播的健康发展需要广大网络用户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规避道德失范行为;也需要媒体要做好把关人工作,提升职业素养,多方合作,共同发挥把关人角色的功能;更需要政府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完善制度法规,扩宽舆论监督渠道,提升舆论监督水平,为大众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和谐、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4-35.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59-01

作者简介:李哲(1992—),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学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网络环境
究传播学角度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内涵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