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广播剧创作的发展方向
2016-02-28孙旭柳
孙旭柳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广播剧创作的发展方向
孙旭柳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剧这种传统的声音艺术形式如果想不被时代淘汰,就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根据当今时代受众的需要,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在内容设计上博采众长;找准广播剧声音表演的表现风格,同时在新的媒介形式下努力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广播剧只有找准社会定位,满足受众需求,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娱乐选择。
新媒体;广播剧;创作;IP;表演;资本
自1924年广播剧诞生以来,大众对于广播剧的喜爱与接受经历了起伏变化。广播剧在诞生初期是广受好评的,其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活动。随着电视的诞生与普及,广播剧迎来了第一次冲击,即收听量急剧下降,但同时广播剧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变,跟上了时代与受众的步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广播剧再次面临巨大的危机,但这种结合了戏剧特征的综合声音艺术,在媒介多元的传播环境下,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第一,广播剧具有良好的陪伴特性,受众在进行驾驶、运动、处理家务等活动时,广播剧都是非常适宜的选择。第二,当代受众生活节奏较快,时间安排紧凑,很多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小说或观看电视剧,但收听广播剧可以与其他很多活动同时进行,并能让受众的视觉得以放松和休息。第三,广播剧相对于其他具有故事性、表演性的可视艺术形式如舞台剧、电视剧而言,其制作手段较简单、制作成本较低,个人或者民间群体就能够完成,这也使得这种戏剧艺术形式有更广阔的自媒体制作的群众基础。第四,由于广播剧制作周期短,对演员没有外形要求,更容易成为其他知名小说、电视剧、电影等IP的衍生品,有利于扩大宣传,增加该IP的进一步收益。基于以上原因,在各种传播媒介与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广播剧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仍旧能够不被历史淘汰。但怎样吸引已经被纷繁复杂的娱乐形式“喂养”得“口味刁钻”的受众,仍旧是广播剧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在内容设计上博采众长
广播剧从诞生之日起,就大量借鉴和学习了传统戏剧的模式,之后在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又借鉴了小说等创作形式,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而在当下,受众对广播剧的接收模式已经从全神贯注地收听越来越趋向于陪伴型,即受众在收听广播剧时投入的注意力越来越小,所以相应的广播剧在内容的设计上,特别是其他IP的衍生型广播剧,更要在形式上予以调整与修改。
首先,广播剧剧本设计要淡化借鉴传统小说的创作形式。广播剧在创作历史变革中,曾经一度尝试借鉴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注重人物内心的活动,有大量人物情绪变化的铺垫和描写。而在当下的广播剧受众的收听习惯下,这样细腻的、有过多内心活动的传统小说型广播剧模式,已经不符合受众的需求。由于听觉与阅读文字的感受不同,加上广播剧是一种陪伴型的故事传播形式,所以,过多的心理描写或者情绪铺垫会让听众心生厌烦,觉得故事情节推进太慢。
例如,在《芈月传》小说中,王后听到尚在母亲腹中的芈月将会是天下霸星的占星预言后,与太子商量欲处之而后快。小说中为了突出表现太子的昏庸无能和王后的心狠手辣进行了有较长篇幅的描写,从太子的不以为意,王后反复劝说晓以利害,到二人商量除去“霸星”的方法都有细腻的表现。在该小说的有声书版本中,此段内容大概在10分钟左右,让听众觉得太过冗长。而以该小说改编的,由光合积木制作的广播剧中,此段内容基本被删除了,只保留了简单的情节交代,极大地提高了剧情展开的节奏,取得了较好的收听效果。
所以,在当下的广播剧创作中,可以适当减少内心活动或者铺垫情节的篇幅,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广播剧可以尝试借鉴网络小说的创作模式,重情节轻心理。虽然网络小说这种创作模式在小说创作领域有诸多争议,但是在广播剧中重情节轻心理的表现形式,在某些题材中更能够吸引听众。
其次,广播剧剧情设计可以借鉴电视剧等影视戏剧的形式与结构。电视剧的传播模式与受众反馈机制比广播剧更成熟完备,电视剧的收视率调查体系使得其创作人员在制作电视剧的过程中,会更注重根据受众的特点来设计电视剧的情节与结构。因此,特别是长篇连续或系列广播剧,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从电视剧创作上借鉴经验。
例如,在长篇系列剧《刑警803》中,无论是人物的设置,还是情节的安排,都大量模仿了刑侦悬疑电视剧的形式。在第162部《隐形血滴》中,第一集重点展现的人物都有一些谋杀死者的原因,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之前的诸多怀疑又被推翻,故事内容峰回路转,最终才确定凶手。这样的叙事模式与很多刑侦悬疑类的电视剧相似,开头都要宕开一笔,一般被重点怀疑的对象都不是最终被抓获的罪犯,而最后证据确凿、被绳之以法的罪犯,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那个人。
广播剧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作是没有画面的电视剧,所以,在情节的设置与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上,都可以从电视剧中得到启示。
再次,广播剧在声音元素的使用上要重视音效与音乐的呈现。虽然从理论上说,广播剧是语言、音响、音乐三元素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特别是网络上个人或非职业团队创作的广播剧往往在音效与音乐的呈现上比较薄弱。
主要体现在:一是编剧没有音效意识。编剧创作的剧本只有人物对话,并且人物对话的场景没有任何具有代表性音效的设置,即此段对话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是可能的,都有其合理性,没有与场景进行融合或呈现,不能够给人带来真实感。二是音响效果流于形式,大量使用“罐头音效”,即在广播剧中,只有一些模式化的声音效果,没有根据剧情内容来安排声音效果。比如有的广播剧中出现下雨声,就是千篇一律的“哗哗”声,并没有根据情节来设计。三是为广播剧量身订制的音乐制作困难。由于受到制作成本、制作人专业程度的制约,在非职业团队制作的广播剧中很难有专门的音乐配置。广播剧制作人往往只能从已有的音乐中作出选择,无论是在广播剧最终的效果呈现上还是在版权所有上,都会带来大量的问题。
虽然在创作广播剧的过程中,相对于语言,音乐与音响都比较难达到最终理想的状态。但正是有模拟真实的音响,才能给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恰当适合的音乐才能使听众感同身受。所以,在创作广播剧的过程中,特别是非职业的团队,必须重视对这两者的使用。其可以学习舞台剧中,在关键情节点与特殊场景下使用音效与音乐的形式,来降低制作成本,缩短制作周期,同时又较好地使用音效与音乐,为表现剧情、传达主题服务。
二、找准广播剧声音表演的表现风格,适应时代的需要
首先,传统广播剧表演者需要摒弃传统舞台剧的声音表演形式。由于广播剧诞生于舞台剧,所以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广播剧的表演形式与舞台剧类似,主要使用一种较为夸张的语气与咬字方式,包括在台词的设计上会使用一些与日常生活用语差别较大的词语,以营造戏剧的疏离感。但广播剧与舞台剧的欣赏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较为温和、趋于生活化的声音表演形式更符合受众对于“陪伴”的需求,也更符合年轻听众的收听习惯。
例如,在有些传统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中,虽然在大多数内容的表演上,无论是剧本设计还是演员表演,都能够做到较为生动和自然。但在一些表现人物情绪变化的情节内容上,创作者和演员还是习惯采用喊叫、怒吼等激烈的表达方式来诠释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没有尝试使用更细腻自然的方式。这种较为夸张的表演形式,特别容易让年轻听众反感。
其次,网络非职业广播剧创作者要防止声音表演风格过于生活化。虽然较为夸张的传统舞台剧型的表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是广播剧毕竟是带有戏剧性质的声音表演,与日常生活完全一样的表现形式也是不符合广播剧特性的。由于广播剧是完全用听觉来接收整个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往往给人以信息转瞬即逝的感觉,所以流于日常化的表演如语言内容,难以使听众集中注意力、抓取主要情节,不能够有效地“抓住”听众。
在很多网络广播剧中,人物往往有大量和日常生活闲聊完全一样的对话内容,演员也完全按照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形式来进行表演,导致听众很难从这样的日常闲聊中捕捉到隐藏其间的核心内容,从而影响剧情展现的节奏。
最后,广播剧表演者可以从电视剧与电影的声音表演中汲取经验。电视剧与电影的声音表演形式,一般来说是介乎舞台戏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既保留了听众熟悉的日常用语的习惯,又从中提炼出更加凝练和具有特点的对话内容与风格,有助于听众了解剧情的核心内容,同时又得到很好的听觉享受。
以季冠霖为代表的一批影视配音演员,现在从幕后走到幕前,他们娴熟的声音表演技巧为影视剧增色不少,而现在,他们也更多地参与到广播剧的表演中来,为广播剧的声音表演带来新的活力。
三、在新的媒介形式下努力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
首先,重视在新的网络传播媒介下年轻受众的喜好与自发创作。广播剧由于制作成本低、制作条件少,所以有较好的自媒体制作基础。有很多热爱创作、表演、戏剧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一手段来展现个人的创作理想,他们可以自发地集结在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广播剧的创作。其中的内容既有自己的原创,也有根据年轻人喜爱的小说、漫画等IP创作的广播剧版本,甚至是其他IP改编的“同人”内容。虽然有些作品的制作效果并不一定特别精良,但是共同的兴趣点使相应的人群成为这些广播剧的固定受众,其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一般情况下,这些广播剧的内容涉及玄幻、恐怖、悬疑、青春、爱情、耽美等内容,传统主流媒体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上题材,把握好尺度,吸引年轻受众。
其次,结合多种媒介,使广播剧进入资本的良性循环。广播剧现有的运行模式,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民间广播剧社团,大多数情况下与资本基本“绝缘”。传统媒体制作的大多数广播剧都用于相关奖项的评比,制作过程一般不计成本回收,而其他一些用于日常播放的广播剧,又往往因为没有成熟的广播剧交易平台,陷入播放一次就长期“睡觉”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民间的广播剧社团的成员完全是依靠兴趣爱好集结在一起来进行广播剧创作,他们既没有资本的激励,也没有资本带来的压力,使广播剧在制作的数量、质量和频率上,都无法有一个稳定的保证。
想要广播剧进入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广播剧交易平台,使广播剧的买卖进入常态化;二是多制作IP系列的广播剧,已有IP成熟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可以帮助相关广播剧尽快获得关注,收回成本,带来收益;三是鼓励更多明星参与到广播剧的表演中来,帮助年轻受众了解广播剧,进而爱上广播剧。
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剧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只有找准社会定位,满足受众需求,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娱乐选择。
J827
A
1674-8883(2016)22-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