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化表演:新媒体语境下偶像与粉丝的虚拟互动

2016-02-28翟玉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偶像媒介社交

翟玉婷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戏剧化表演:新媒体语境下偶像与粉丝的虚拟互动

翟玉婷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微博互动、直播互动等各种新形式层出不穷。这些形式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福音,使得跨越空间距离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如今,沉迷于追星的粉丝们,不再是仅仅通过荧幕、报纸、网站等来知晓偶像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互动、直播互动等新形式进行实时聊天互动。这一现象看上去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福利,使得“异想天开”成为现实。但是,在技术进步的背后,更多需要思考与反思的是“线上互动”是否是一场虚拟的表演呢?

新媒体;互动;戏剧化表演

在传统媒体盛行的时代,作为粉丝,只有通过报纸、杂志、广播或者电视节目来了解偶像的动态。除了少数的幸运儿,绝大部分的粉丝都无法与偶像互动。偶像之于他们,只能是海报、CD以及电视上一闪而过的镜头画面。话语权被大众媒介紧紧地攥在手里,粉丝只能被动地接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的出现,粉丝群体越来越接近偶像,或者说,是偶像主动与粉丝互动,特别是新生代的偶像。他们会在微博上发表文字、图片来分享心情;在评论中与粉丝亲密地调侃;在微访谈中直接回复粉丝的提问;或者是通过视频、直播软件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状态,与粉丝实时面对面地互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娱乐圈事件中,事件当事人都会第一时间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态度,以获取粉丝的关注与支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局面的恶化。

网络媒介的发展让偶像的形象逐渐走下神坛,不再是高高在上;也使粉丝群体从被动、弱势逐渐变得主动、强势。新媒体的普及为粉丝和偶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粉丝们不仅能即时获得偶像的第一手信息,还能通过媒介功能实现与偶像的“近距离”接触,甚至是一种虚拟的实时“人际传播”。而偶像们则能依照自己的意愿,直接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一个全新的公众形象,即时引导舆论。这实现了粉丝与偶像的双赢。

这种虚拟的线上人际交流与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不谋而合——“传播者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传播中控制对方,让对方对自己的印象朝着心中期待的方向发展。”“‘表演传播区域’是虚拟的网上社交平台,‘前台’是偶像所使用的个人账号,而‘剧班’则是偶像以及背后的宣传团队。目的在于通过互动提高自己的地位、权力或者自由。”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这块表演区域内,偶像们在个人账号上发布语录、照片或者发起直播,粉丝们蜂拥而上,为自己偶像的“真性情”不停地点赞、评论、转发;或是在直播上实时评论、送花等,制造了一次次完美和谐的互动。但是,这些表演其实都是“剧班”,也就是艺人背后的宣传团队的精心设计安排。艺人只是如同提线木偶般在表演而已,一切只是为了塑造偶像的正面形象,这样才能获取利益,不但包括形象价值,更多的是经济与物质利益。因为形象必须通过这种象征性交流被建构出来,因此,它们共同造就了这场带有欺骗性的“戏剧化”虚拟互动。这场虚拟互动使屏幕前的粉丝不断地狂欢与感恩,给这种精英文化的掠夺之役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其实,这只是资本掠夺的新方式,无知的粉丝们会自愿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的成本,却不以为然。因此,当丑闻一次次被曝出,大众一片哗然,粉丝们也是捶胸顿足,无法理解为何曾经阳光积极、在社交平台总是在传播正能量的偶像们会逾越道德的底线,做出令人咂舌之事,甚至是违法犯罪。这就验证了很多时候所谓的互动只是假象。

面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社会新景观,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客观对待。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逐渐开放与多元化,私人领域和娱乐领域不断地消解公共领域。特别是新媒介的发展,使得偶像与粉丝的互动方式开始向虚拟的人际交往发展,甚至是虚拟的面对面的即时交流。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这些交流互动方式更加地平等与和谐,媒体也更加地贴近粉丝的需求,改变了媒介机构与受众不平等的地位。这看上去似乎是大众文化的胜利,粉丝开始在交流中占据主导权。

这种文化的民主化反而扼杀了充分的民主,成为现行秩序的卫道士。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的同化作用是一种极不成熟的历史现象,它所建立的文化平等实际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我们应该看到这平等亲密的互动背后仍是资本扩张的手段,“理性的现在正在过去,固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已经缺失,新的、受欢迎的文化品质在于其奇特、幽默、杂乱、震撼”。

从生产社会到后现代社会,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全新阶段。鲍德里亚曾提出,“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融为一体,文化的产品、影像表征,乃至感觉与心理结构都变成了经济世界的组成部分。”偶像们看上去在亲切地与粉丝互动,其实依然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些互动方式只是迎合了粉丝们的心态。消费社会下粉丝经济火热,IP电影场场火爆,演唱会门票动辄上千,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价值,而是其象征价值。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和解背后,其实只是一场骗局。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的“伪个性化”,文化工业在造成标准化和统一化现象的同时,又滋生出各种各样虚假的风格和个性。似乎每个接受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趣味、个性来做出选择。这些风格各异的偶像们,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社交平台上“吸粉”、卖萌或者自黑,这些其实只是他们营造自身形象的手段而已,新媒介的发展使其更便捷、更隐蔽。根据鲍德里亚的“虚像”概念,大众媒介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假真实影像与真实已经很难分辨。对于社交平台上的偶像与现实中的形象,已经在粉丝心中形成虚像,并将其融为一体,这其实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欺骗。新时期的偶像不再苦练才艺、精于艺术,只要在网络上会“吸粉”,便可以拥有一众粉丝,而当真相揭开时,完美的形象必将坍塌。

因此,通过分析偶像与粉丝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背后的含义,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框架下,探求新媒介时期的虚拟人际互动和粉丝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原因。从而揭示在新媒介时代,偶像与粉丝的亲切互动的实质,呼唤粉丝理性应对这种看上去“平等”的互动,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追星,不被假象蒙蔽。

G206.3

A

1674-8883(2016)22-0102-01

翟玉婷,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偶像媒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偶像报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的偶像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