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川普时代”美国新闻媒体迎来新的“客观性”

2016-02-28刘芳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客观性希拉里特朗普

刘芳君

(青岛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后川普时代”美国新闻媒体迎来新的“客观性”

刘芳君

(青岛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美国大选落下帷幕,特朗普的当选让美国传统媒体错愕不已。一向以惊人言论著称的特朗普,在此前传统媒体的民调中从未被看好,然而,他在整个竞选过程中的曝光度却远远超过所有对手。本文从看似令人惊讶的现象背后,分析其所施行的传播策略,以及美国媒体一直所奉行的客观性原则如何成为其传播的“帮手”,并探讨在“后川普时代”,针对内涵永远在不停流变的客观性原则,美国新闻媒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作出调整。

美国大选;“客观性”;政治正确

2015年6月16日,顶着一头乱发的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宣布参选美国总统,那时估计很少有人想到,近一年后的2016年5月26日,随着支持特朗普的共和党代表人数达到1237人,他成为共和党唯一的总统候选人。美国时间11月9日,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下一任总统。

这样一个时常发出骇人言论,甚至缺乏一些必要的政治常识的候选人,最终出乎至少是主流媒体意料地当选总统。除了美国社会长久存在的深层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的爆发,以及特朗普自身形象的偶然性之外,媒体不可不说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朗普与媒体之间这场关乎政治界“政治正确”和新闻界“政治正确”的博弈很难说谁输谁赢,然而“后川普时代”,美国媒体长期奉为圭臬的“客观性”原则可能要迎来新的内涵。

一、“川普现象”背后的传播策略

(一)挑战积怨已久的“政治正确”

特朗普本届大选的一张王牌大概就是挑战“政治正确”。在竞选之初,他以移民问题为切入点,表示“要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修一道城墙,并保证让墨西哥人为此买单”;在圣伯纳丁诺和奥兰多惨案发生后,特朗普在演讲中没有使用“极端主义思想”等“政治正确”的措辞和话语,直言不讳“极端伊斯兰”,并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他嘲笑麦凯恩在越南被俘的经历,称“战俘不是英雄”;他用骇人的言论侮辱过的,还包括女性、西班牙裔等。他对自己的行为辩解道:“我拒绝政治正确。我只做正确的事情——我想把事情变得简单一点,我想让美国变得再次伟大。”

特朗普捕捉到了美国社会中存在已久的对“政治正确”的积怨,长期形成的自由主义文化让人们对任何涉及弱势群体的言论都小心翼翼,生怕被扣上歧视的帽子。在许多方面,比如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上,甚至出现了“逆向歧视”的现象。然而,表面上的回避并不能真正根除这些问题,反而给了特朗普一个机会。他冲破所有心照不宣的禁忌,为这些早有不满的人提供了一个出口。

(二)利用自身的话题性设置并操控议程

特朗普在大选中的崛起,不可否认有其自身形象方面的偶然性。特朗普传记的作者称特朗普有一种“令人厌恶的吸引力”。在初选期间,他每一次口出骇人之语,虽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争议,但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支持率,反而将之越推越高。特朗普的名字伴随着许多想象:“亿万富翁”“特朗普大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年轻的妻子”。这些都暗合了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于财富和拥有财富的人的好奇和关注。

特朗普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话题性,不断设置对手和媒体的议程。移民问题在竞选之初并不是共和党议程中的主要议题,然而特朗普不断地将之推至风口浪尖,媒体在其客观报道的操作中,又把特朗普的言论送到了更多人的面前,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态势。这逼得共和党其他候选人,甚至希拉里,都不得不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而媒体又将这些传递给受众,这些问题最终就被公认为是“重要”的了。在议程的互相设置中,传统大选中的经济、教育、医疗等主要议题无人问津,而那些原本次要的但却富有冲突性的议题却变成了主流,在这个“滚雪球”般的过程中,特朗普实际上完成了对议题甚至舆论的操控。

(三)用“说实话”的方式强化可信性和吸引力

特朗普在辩论和讲话中经常抛出一些事例或数据,用坚定不移的语气呈献给人们一种“我在说实话”的形象。在关于利比亚的问题上,特朗普指责希拉里:“看看她在利比亚对卡扎菲做了什么。卡扎菲被赶出利比亚,利比亚目前却变得一团糟。”而在他自己2011年的一条博客中,他明确支持政府的行动,“我们应该去利比亚,我们应该阻止这个家伙。必须立刻马上去”。特朗普一直以来都用希拉里在政界工作了30年,却从未使美国作出改变这一论点来说明希拉里不是好的领导人,并称希拉里作出的都是错误的判断。而希拉里直到第二场辩论的最后才想到回击,告诉特朗普,在美国,无论是参议员还是国务卿,自己都无法左右政府的政策。

类似的事情还有特朗普断章取义地引用枪击死亡的数据,决然否认曾经说过的对女性不尊重的话语,称希拉里的税收政策会让每个人的赋税大幅增加等等。尽管许多言论都经不起事实的验证,然而媒体的解释和评论往往在报道之后,人们往往受到先到意见的影响,对后来的信息产生排斥。同时,在经济低迷、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去选择一位“强大的领导”。

(四)利用新闻界“政治正确”回击媒体的质疑

如果说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政治正确”指的是对于多元化的尊重和维护,对弱势群体的“积极平权”,那么美国新闻界的“政治正确”应该就是“不死之神”客观性原则了。

特朗普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不公正待遇。在第二场总统辩论后,特朗普的支持率持续下滑,他认为是媒体报道的多位女性声称曾经受到过特朗普的不尊重行为导致的,并在推特上称媒体所报道的不是事实,并大声高喊“这是一场被操纵的竞选”。一方面,新闻媒体并没有突破客观中立的底线,并没有紧盯着特朗普不放而对希拉里的负面新闻视而不见,希拉里的“私人邮件账号门”就是由《纽约时报》于2015年3月首先报道的,除此之外,《纽约时报》还做了对克林顿基金会与境外资金关系的深度调查。对于FBI重启希拉里邮件门调查、希拉里的健康状况等,传统主流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做了报道。而另一方面,记者出于专业主义,不愿与特朗普争辩,也怕被贴上“党派偏见”的标签,由此在这场新闻界“政治正确”的博弈中陷入两难的被动局面。

二、“后川普时代”媒体如何拥抱新的改变

(一)直面社会问题,并促成各方面对话

或许媒体应该向特朗普学习一点,那就是对于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的不回避和直接指出。他在第一场总统辩论中通过直言“极端伊斯兰”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无论这是不是‘政治正确’的,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要解决问题,你必须要说出它的名字。”长久以来,媒体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于关乎“政治正确”问题的讳莫如深导致了某些领域“逆向歧视”的出现。女权主义、同性恋运动等少数群体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几乎每一例黑人遭警察枪击的案例都可以至少一天占据各类媒体的头条,而白人警察的受伤或殉职鲜有人关注(2016年上半年在执法过程中丧生者有491人)。在传统媒体对于“政治正确”的维护以及依据“冲突性”“异常性”等新闻价值进行报道的操作中,配合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实际人数并不少的主流人群长期沉浸在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匹配的舆论环境中,而陷入了想象中的“沉默的螺旋”。

情况与《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所分析的21世纪初的情形十分相似。“只关注特殊兴趣的新闻要对公众的幻灭感负一定的责任,这样的新闻没有反映多数人的生活和体验的真实世界。许多分析家认为,21世纪以来两次全国选举中公众之所以表现出保守倾向,原因是过去几十年来大批被边缘化的选民在背后推波助澜。”

新闻媒体应该使报道所呈现出的舆情更加符合外部世界的真实图景,并找回自己“公共领域”的功能,努力促成社会各个社群的对话。就像李·西格尔在《唐纳德·特朗普和新闻的解放——特朗普时代的媒体》一文中提到,“在关于事实、讲故事和编辑新闻方式的选择上,对于社会的弊病,记者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直言不讳,而不会显得在意识形态上抱有偏见”。

(二)把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性,引导人们关注应该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竞选的新闻已经明显从过去的以党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候选人为中心,人们从关注两党的理念、政策的变化,转向关注候选人对单个事件甚至单个人的态度,候选人的个人形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从1960年到1992年,关于政策的新闻占总竞选新闻的比例,从50%一路降到了20%。到今年初选时,关于议题的新闻进一步减少,只有11%,而关于选情的报道则有56%。人们将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关注“谁可能当选”这个事实本身,或者那些冲突性强的碎片式的事件。

媒体大概已经不能仅仅守着“只要让人们了解事实真相,他们就会据此做出明智的判断”来面对瞬息万变的舆论和层出不穷的传播策略了。况且美国新闻界之于整个民主的重要地位,也是以全面提供事实、让人们充分了解真相为前提的。在大选报道中,媒体应作为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把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性,引导选民去关注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才不至于在无作为中沦为怀有各色目的人的“传声筒”。

(三)利用“说实话”的市场,告诉人们真正的事实

随着特朗普一次次用“说实话”的坚定语气说出谎言或者片面的真实,支持特朗普的人似乎并不善于也不乐于追究其话语的真实性和意见的可取性,反而更加认同他展现出来的“领导力”,而伴随着这一切的,是传统主流媒体提供的事实、分析和意见的迟到和缺位。

未来的新闻,在关乎某些重大事件时,或许可以同时发出报道、分析和意见,报道新闻人物所说的“真实”,但也告诉人们真正的事实,并引导人们用更加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将单个的事件置入社会的背景中。特朗普“说实话”,从客观上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于官方和商业话语体系的失望和不信任,由此才对任何直言不讳的姿态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媒体要从被动地滚动新闻真实,转向更积极地提供新闻真实,配合分析,甚至意见和导向,才能弥合缺位带来的真空造成的不真实的“真实”的传播。哈钦斯委员会早已在报告中提醒新闻媒体:“仅仅真实地报道事实(report the fact truthfully)已经不够,目前更有必要的是报道真实中的真实(report the truth about the fact)。”

(四)“客观性”内涵的演变,价值观引导

媒体固守不死之神“客观性”,而特朗普则借此获得了超长的曝光时间,伴随着攀升的支持率,并对媒体任何负面报道称为“自由媒体的偏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特朗普与媒体,关于政治界“政治正确”和新闻界“政治正确”的一场博弈。“客观性”内涵似乎在这个时代不得不迎来流变。

2015年春天,《纽约时报》将一篇呼吁实行更强硬的控枪政策的社论刊登在头版。这个将社论放在头版的决定已经超越了“客观性”,可能导致一种新的新闻业操作手法,甚至一种新的体裁。文章不是提出争论,而是陈述了一件已然由舆论转化为事实的事情。

《赫芬顿邮报》的主编亲自撰写社论,“我们再也不能被他娱乐了”,置顶在网页的头条,并将关于特朗普的报道从娱乐版移到了政治版。

9月30日,全美销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打破了34年来在大选中保持中立的传统,在社论中直接表态“特朗普不适合做总统”。

第二场总统辩论中,主持人安德森·库珀和玛莎·拉达兹“适应了特朗普建构的而又被其所建构的新世界”。库珀用近乎命令的方式让特朗普停止谩骂希拉里。拉达兹数次在特朗普说出有争议的言论后与其辩论。

客观性的尺度正在改变。正如李·西格尔在文章中说的,“特朗普正在给予所有新闻人一种新的‘客观性’,一次摆脱‘让特朗普现象变得可能’的枷锁的机会”。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越过了社会共同的底线:不能辱骂女性,不能嘲笑残疾人,对牺牲的士兵的家人保持尊重等的言论,都在“客观性”报道的传播中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客观性原则本身成为了主观概念”,媒体应当反思的,是“把决定新闻目标的基本原则”,对真实负责、忠于公民、用核实进行约束等,“同某一代人通过特定媒介实现这些目标的技巧加以区别。只有了解这些首要原则,新闻工作才能在道德上与时俱进,排除干扰,继续为民主的目标服务”。

“后川普时代”美国媒体要做的,可能不仅是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的,还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

[1] 史安斌,周迦昕.“川普”奇观与美国政治新闻的困境[J].青年记者(上),2016(4):70-72.

[2] 李·西格尔.唐纳德·特朗普和新闻的解放——特朗普时代的媒体[DB/OL] . http://www.cjr.org/special_report/trump_ liberation_news_election.php,2016-10-14.

[3] 科瓦齐(美),罗森斯蒂尔(美).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刘海龙,连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

[4] 新闻自由委员会(美).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王征,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G206

A

1674-8883(2016)22-0053-02

猜你喜欢

客观性希拉里特朗普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变色啦!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