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矫枉过正:陈序经“全盘西化”论*

2016-02-28陈鹏勇

学术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西化西洋传统

陈鹏勇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矫枉过正:陈序经“全盘西化”论*

陈鹏勇

陈序经“全盘西化”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其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探究,明显地蕴含着矫枉过正的特色,亦有过犹不及之遗憾。反思陈序经“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想、矫枉过正的论战策略,有助于读解陈序经对中国文化“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思想立场,更有助于反思当下中国变革之困难与出路。

陈序经 全盘西化 矫枉过正 现代化 改革

百年来中西文化之争此伏彼起、莫衷一是。20世纪20—40年代,学贯中西、于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有精深研究的陈序经(1903—1967)力倡“全盘西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然而由于“全盘西化”宣传上的“俚俗口调”和口号上的“尊西抑中”,陈序经及其“全盘西化”论长期遭到人们的误解与挞伐。随着“文化研究热”的兴起和学术环境的宽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陈序经及其学术主张,学术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陈序经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和全盘西化观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研究虽然肯定了陈序经文化思想的主导方面,但是对陈序经文化矫枉的变革旨趣,矫枉过正的深沉构思,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探究得还不够。当今中国面临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在改革创新中凸显的困难与出路问题上,陈序经矫枉过正的思想精髓与实践经验,仍然值得借鉴与反思。

一、文化矫枉:陈序经“矫枉过正”的变革旨趣

“矫枉过正”这一成语,是指纠正错误或偏差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走过了头或陷入了另一种错误或偏差。毛泽东指出,“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1]“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等。”[2]通观陈序经“全盘西化”论,同样是以“矫枉过正”的方式达到对传统精神的发扬和合理内核的改造,以“文化矫枉”的方式来排解传统价值观念对现代化发展的阻碍。

(一)全盘西化:救亡图存中的激进口号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国,国势积弱不振,西方文化的东来伴随着列强的野蛮侵略,使得“中西文化交流成了西方文化以武力相裹挟的文化侵略”,[3]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文化也“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在救国图存中,给中国文化找一条出路,是许多中国文化人面临的首要问题。那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各种道路探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只有向侵略自己的西方国家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选择。曾先后留学德美、对西方列强有直接、深入观察的陈序经痛切感到:“自鸦片战败以后,中国屡受外人之压迫,中国人逐渐知道排外是势所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东渐,决非顽固不准外人来中国所能阻止”,[4]西洋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主导文化,是否适应或接纳现代西洋文化,决定着民族的生死存亡。陈序经断言:“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但是澈底的全盘西洋化,是要澈底的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而给个性以尽量发展其所能的机会”。[5]途穷思变。为了挽救危局振兴国家,中国只有结束孤立封闭状态,义无反顾地舍弃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固有文化,转而学习西方现代文化,实现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才能在民族竞争中与西方并驾齐驱。

(二)现代转化:“全盘西化”的深层内涵

陈序经的“西化”,指的是经过长期融汇之后形成的一种先进文明,一种世界潮流,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陈序经明确指出,“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6]“从历史的眼光去看,这是世界文化的博物馆,从文化内容方面看,这是世界文化的总汇。”[7]陈序经“全盘西化”论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首先,“全盘西化”是数量上“整个的效法”、质量上“彻底釆纳”西方文化全部精华为我所用的“彻底西化”;其次,“全盘西化”是根本观念上的“全盘”或“调和”、注重形而上、包罗一切的“根本西化”;[8]再次,“全盘西化”是西化程度“百分之百”的“较为完善较少危险”的“充分西化”;[9]最后,“全盘西化”又是反对中国文化“束缚个性”、提倡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作为“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的个人主义”的“个性西化”。[10]

(三)文化矫枉:排解现代与传统冲突的有效方法

陈序经认为,“全盘西化”就是输入西方创造文化的根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并创造出中国的新文化。首先,“全盘西化”的真义是“根本西化”。在回应张佛泉关于区别枝叶西化与根本西化而只提倡“根本西化”时,陈序经说:“枝叶的西化,即早已成为一种事实,我们是否喜欢枝叶的西化,大概不成问题,问题在于根本的西化。”“所以全盘西化的真义,就是张先生所说的根本西化。”[11]其次,百分之九十九还算“全盘西化”。针对胡适的“严格说来,全盘含有百分之一百的意义,而百分之九十九,还算不得全盘”的批评,陈序经说:“我在这里只想指出在所谓百分之九十九或九十五的情形之下还可以叫做‘全盘’,至于我个人相信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较少危险的文化的出路。”[12]再次,“全盘西化”是吸收、采用、融化、批评与创造的。针对抗战时期贺麟对“全盘西化”的批评,陈序经声明:“我要指出: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并不主张被动的西化,奴隶式的模仿,而是主张自觉的吸收,采用,融化,批评,与创造的精神。西洋文化本身之所以能有剧烈的进步,也就有了这些精神,中国文化之所以落后,就是缺了这些精神。其实主张这些精神的人,已是有了西化的精神。”[13]最后,“全盘西化”在中国已初见成效。陈序经考察了15世纪海道交通以来东西文化接触的历史,认为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摧枯拉朽和标新立异,使新文化的引进成为潮流,“中国在事实上是趋于全盘接受西洋文化”,[14]中国文化实际上几近脱胎换骨,之所以还不能与西洋文化“立于对抗的地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全盘西化,而只接受了部分的西洋文化,只有从根本上彻底西化,对中国文化及社会全方位改革,才能创造出中国的新文化。

“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15]要矫枉,先自文化始。陈序经力倡“彻底西化”“根本西化”“充分西化”“个性西化”,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毫不妥协的态度。时人张佛泉说:“若不是他取这样的极端的态度,在广州在北方都不会引起这样热闹的争论;也不会把由读经出发,而文化统制,而文化建设的运动,被大家一盆凉水泼上去,浇得再也抬不起头来;也不会这样确定了我们的彻底西化,永不再犹豫的态度!矫枉往往过正,但他的影响不能抹煞。”[16]

二、矫枉过正: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战术安排

矫,正也;枉,曲也。汉代董仲舒说过:“矫者,不过正弗能直。”从哲学意义上说,矫枉过正缺乏量和度的规定性,但世事过于复杂,变化过于多端,单靠常规、按部就班无法矫枉。正如高启麟所说,“矫枉过正是策略、手段而不是正确技术”。[17]

(一)甘为公敌,挑起论争

陈序经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认为,中国固有文化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从文化发展趋向看,“我们可以说东方的文化是延滞的文化,而西方的文化是演变的文化。因为前者是延滞的文化,结果是往往落后,而成为落后的文化。因为后者是演变的文化,结果是易于进步,而成为进步的文化。”[18]从文化内容看,“中国向来只有一种文化,可以叫做‘孔家化’”,[19]这种以儒学、孔教为中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病根所在。国人精神上的醉生梦死、思想上的固步自封、行动上的复古排外,便是由这种文化塑造而成,国家的贫困落后、民族的灾难深重也是这种畸形文化和病态人格的结果。陈序经还详尽地列举了中国在科学、制度、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不足,认为“一贯的社会制度,加上复回皇古的思想,再加上排斥物质的文化,结果是使中国,不只其文化的内容,至为单调,就是在其时间的发展上,也是往往停滞,往往落后”。[20]出于救亡图存和见贤思齐,这就不得不考虑文化的变换和自身历史轨迹的变更。

纵观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陈序经痛彻地感到差距越拉越大,“数千年来,西洋的文化,不但在大体上已比我们优高,而且其发展的趋势,又比我们为优胜。”[21]中国“ ‘固有’的文化,一方面既不合乎现代环境和趋势,一方面又成为采纳西洋文化的窒碍物”,[22]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没有理由不彻底清扫这个固有的停滞与单调的文化而急起直追,全盘学习西方文化。陈序经以“矫枉过正”的态度全面地否定传统,要求全面地吸收西方,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引来了各方面的口诛笔伐。在陈序经看来,“我们主张全盘西化,并非以为西洋文化之在今日已臻至完美至善的地位。”[23]明知西洋文化的缺陷却力倡全面吸收,明知传统文化的优点却刻意彻底否定,这都是陈序经深思熟虑而且故意为之。因为陈序经非常清楚,“原来在旧文化的惰性特别利害的中国里,痛骂本国文化,当然受旧势力所排斥。同时在这个西化尚未彻底的社会里,欲认真从西化上有所建立,并非像做一件平常的事那样容易。这种环境之下的人,假使他是一位意志坚强的,而始终要向彻底的路途走,往往要成为时代的牺牲者。”[24]陈序经以“知耻近乎勇”的精神,对时代产生了剧烈冲击,并且影响到台湾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论战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二)除旧布新,力主改革

在陈序经看来,中国文化是“单调的文化”,中国自孔老之后便确立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格局,稳定是常态,变革或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态,缺乏根本有效的改革和实际性的创新,而西洋文化是“世界的文化”,“西洋文化在近代之所以能够有一日千里的进步,就是因为他的动性较强。二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停滞不发展,就是因为它的惰性较深,惰性较深,就是表示没有创造力,动性较强,就是表示有创造力。因此,有些人且叫中国的文化为保守的文化,西洋的文化为创造的文化。这样看起来,全盘西化,实为中国创造别一种新文化的张本了。”[25]陈序经认为,中国要改革,思想文化、各行各业都要改革,没有改革,中国也就无法走上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道路。在陈序经看来,中华民族无尽的苦难和变革的举步维艰,都说明如果不能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政治、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彻底改造,重构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挽救中国、振兴中华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激烈反对传统、鼓动西化,竭力驱逐旧势力、为现代化鼓而呼的“全盘西化”论在陈序经手上成型便不难理解。显然,陈序经是以极端的“全盘西化”言论在找寻一种变革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的方法。

(三)全盘西化,一致和谐

为了说明自己的西化主张,陈序经提出了“文化圈围”的概念。他认为,“由地理、生物、心理及文化各种要素的影响,而形成某一社会的文化”,[26]这就是文化圈围。对文化圈围的把握,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去观察。“从空间看去,文化的特性是复杂的,从时间看去,文化的特性是变动的” ,[27]经过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进,文化形成了若干个前后相续的“层累”。同时,文化圈围“是某一文化的整个方面的表示”,[28]这并非表明文化是“唯一”或“独一”的,而是表明文化是一致与和谐的。他认为一致与和谐是文化圈围接触的结果与趋向,不仅是同一文化圈围的文化接触趋于一致与和谐,即便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圈围接触,经过一个过渡的时代,结果也“必定趋于一致、和谐、或一致与和谐”。[29]况且,文化“无论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生存。因为接触一经发生,立成了一种新局势、新要求、新趋向”,[30]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单独适应而保存。

陈序经认为,正因为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文化接触具有优胜劣汰的趋势,所以两种程度不同的文化相接触,这种一致与和谐必然表现为程度较高的文化逐渐“伸张成为送旧迎新的时代”,而程度较低的文化“逐渐的成为陈迹”。因此,对于任何文化而言,无所谓“保存固有文化”之说。因为凡不能适应时境的文化,其固有文化的保存实“为时境趋势所不可”;而适应时境的文化,“它的固有,也变作普通所有”,也谈不上保存其固有。[31]从中西方文化的大致比较上看,陈序经认为,落后的中国文化与进步的西方文化相接触,必然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加以模仿,加以创造”,而与西方文化由和谐转为一致,一起共同成为世界的文化。因此,中国应顺时应势,全盘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吸收西方文化的所有要素和精神,迎头赶上世界文化,把中华民族从根上救起来。

三、过犹不及: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辩证法考验

根据辩证法,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因此矫枉过正本身是人的认识和行为不断调节、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个质和量的统一,就是事物的度。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界限,纠正错误的东西也是如此。倘若矫枉时走极端,超出了应有的限度,就会因此而产生新的错误。从这个意义出发,考察、评说陈序经“全盘西化”论,便会更加客观和公正。

(一)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彰显了20世纪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知识分子“愤激刚烈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独立意识与毫不容情的批判精神”。[32]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大都淡薄名利、心忧苍生,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提倡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渴望文化救国、思想立国,而陈序经“全盘西化”论,是在中国面对数千年未遇之强敌、3000年未有之变局而提出的救亡图存主张,旨在追求文化进步,超越传统文化,继而超越西洋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并借学术的方法为中国文化探寻一条出路,其思想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强烈的汲取先进、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以拯救民族危难、实现强国之梦的爱国情怀和救亡图存、抵制复古势力的良苦用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代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心路”。[33]

其次是继承、发展“五四”精神,反对复古思潮。“在中国,五四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源头”,[34]知识分子在救亡与现代化的抉择中更新了自身观念,在西化与反封建的运动中进行了社会改造。陈序经提倡全面吸收西洋文化的精华,尤其强调吸取西洋文化的“创造”精神,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现代化和改革的思想,从师夷“长技、新法”提高到学习西方文明、适应时代发展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方向、深化了中国思想界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直接导引出以“现代化”来重建中国文化的趋向,较之“五四”只是强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更进了一步,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当时开倒车的复古思潮的反对,是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延续和深化。陈序经不仅在矛盾和困惑中“隐约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的出路,而且也隐约指出了当今中国的出路”。[35]

再次是为中西文化的交融穿针引线。陈序经“全盘西化”论通过相互驳难,让人们看到了民族文化在各个方面与西方的差距,迫使人们仔细思考、重新审视、激活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从历史演变和学理结合诸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革新,预示了文化整合的一个新方向,客观上宣传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实现了以儒学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更新与精神提升。

最后是“片面的深刻性”。[36]陈序经提出的“全盘西化”,根本目的不在理论本身的价值,而在以西制西,使当时的中国适应或接纳现代西洋文化,超越西方,走向现代化,走向复兴与富强,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虽然始终得不到广泛认同,但是,这就像寒夜的火种,对学术界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不可小视。即便是一种理想,对中国文化的建设还是产生了冲击,为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思考路径,为当时落后的中国寻求一条出路、创新文化提供了张本。

(二)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偏颇的“全盘西化”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深思熟虑的智慧,其优秀精神在过去和当今,仍能对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而“全盘西化”思想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上的传承作用,忽视了中华文化优秀精神在民族凝聚上的巨大力量,忽略了中华文化自身的涵摄力和同化力,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知识分子在文化探索中放弃民族性,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的忽略甚至否决,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汲取与囫囵吞枣。另一方面,陈序经这种提问题却少有建设方案的做法,导致自己在建设新文化、建设现代化方面建树不多,这恐怕是那时一些知识分子的通病。

其次是偏激的“文化替代论”。[37]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髓、特殊性、传承和非工具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只能相互吸收与融合,而不能相互消灭与取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里创造了从未中断的灿烂文明,创造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具有强大创造力和传承力的中华文化,但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却为宣扬“全盘西化”而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不论是在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彻底输入西方文化,还是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彻底舍弃中国文化上,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长处和短处都体现在极端中。

四、改革复兴: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当代启示

“全盘西化”是陈序经毕生坚持的文化思想的核心观点。尽管陈序经“全盘西化”论本身有诸多缺陷,但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分析,放在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上比较,其思维方式、文化思想对当代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批判传统、吸收西方:文化崛起的有效途径。从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论至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文化思想及其主张已成为了历史。但重读陈序经,反观当今的现实,陈序经矫枉过正的极端思想、孤心苦诣的深沉用意仍带来强烈震撼和深刻反思。80年余来,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仍旧悬殊,道德与科学的妥协与融汇仍未实现,传统的消极因素与时代的投机者依然不少;陈序经当年执著呼唤的现代化及热切期盼的复兴与富强在今天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惟有像陈序经那样,有敢于担当的气概、破旧立新的气魄,才能在批判传统中除旧布新、在改造传统中推陈出新、在吸收西方中创造转化、在借鉴西方中走向复兴。[38]

融会中西,一致和谐:创造中华新文化的路径选择。在多元化、全球化加速前进的今天,应该发扬中华民族不同而和的传统,充分接触了解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深刻了解认识挖掘中华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在融会贯通中重构新学,在兼收并蓄中构建中国的新文化、新文明,使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融达到一如陈序经所说的“一致与和谐”。倘能如此,“将来的东方文化,无疑的也是世界的文化”。[39]

独立人格、坚持真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力量之源。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时代,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挣扎探索的时代,也是西力东侵、欧风东渐而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严峻考验的时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保守势力与新兴力量共存。作为一个先觉者和先驱者,陈序经对传统不得不采取了极为偏激的否定态度,由此招致了旧势力的激烈排斥和众多学人的猛烈抨击,但陈序经有确信,不自欺,不惧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始终不改其志,执著地呼唤西化、宣传西化。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实现中华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复兴过程之中,批评、改造传统文化已不必像当年陈序经那样采取极端偏激的态度。但陈序经的偏激带来的启示在于,我们是否反思:“那一代做了些什么?我们的一代做了些什么?而此刻,我们站在哪里看待这一切?中国知识分子,我们将如何可能像五四的先驱者那样,独立承担自己的使命?”[40]

综上所述,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论,是出于对当时万马齐喑时代的绝望、对父母之邦的挚爱和对中国文化“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思想立场,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当时的中国内审情势,外察潮流,兼收众长,创新图变,走向现代化(包括文化现代化),走向复兴与富强,而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陈序经“矫枉过正”论的文化思想中,过正就是一种开放心态的文化接受,对于异质外来文化,不断吸收,大量学习;矫枉的意思包括两层,一是革除旧的传统,二是将外来文化和传统结合,外来文化完成中国化。两者的关系就是先过正,才能矫枉。第三,作为一种曾经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现代化思潮,陈序经“全盘西化”论有矫枉过正之处,也有过犹不及之点,是上世纪中国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真实记录,充盈着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和优秀精神,彰显了近代爱国知识分子救世的责任感和学术勇气,应该认真对待,予以厘清,积极发掘和有所扬弃。这便是今天重读陈序经、反思其“全盘西化”论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

[1]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9页。

[2][8][33][36][37][38]刘集林:《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8、200-203、8、299、23、356-363页。

[3]郑丽平:《“全盘西化”思潮:一种现代化视角的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4][5][6][10][14][26][27][28][29][30][31]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81-82、121、100、110-113、96、11、11-12、11、33、35、36页。

[7]转引自陈枫:《广东社科院研究员叶显恩谈陈序经:一个爱国者的“西化”苦心》,《南方日报》2010年7月21日第A10版。

[11]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279页。

[9][12][15][19][21][25]余定邦、牛军凯编:《陈序经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19、18、3、4、49、63页。

[13][16][24]转引自刘集林:《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4、46、355-356页。

[17]高启麟:《“矫枉过正”是手段而不是正确技术》,《贵州体育科技》1990年第2期。

[18][20][39]陈序经:《文化学慨观》第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08、114-115、125页。

[22][23]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全盘西化言论续集》,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91、93页。

[32]郑朝波:《论陈序经的文化思想》,《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4]林贤治、陈志红等:《呼喊与耳语之间:林贤治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35]李华丽:《陈序经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商业时代》2011年第8期。

[40]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责任编辑:王 冰

G02

A

1000-7326(2016)08-0043-06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4年度科研项目(YB125-105)的阶段性成果。

陈鹏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研究员(广东 广州,510610)。

猜你喜欢

西化西洋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老传统当传承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