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未来教师”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6-02-28文/李蓓
文 / 李 蓓
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的时代以迅猛之势强烈来袭,不容你质疑与反应,只把你裹挟其中。掌上出行、微信支付、网上购物等生活方式的巨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VR、AR、“未来学校”“数字校园”“智慧课堂”、O2O、ICT等众多教育、非教育的概念与理念,冲击与碰撞着我们的眼球与神经,挑战着教师业已熟悉和习惯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抑或行为方式。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正确打开,迎接未来,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转型,且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与大家共享:
其一,打破思维定式,不故步自封,积极接纳新事物、新变化与新时代
历久以来,很多有一定教龄、有相当经验的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形成了—些固有的流程与自己的风格,可谓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可当社会不断发展,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时,已有的一些思维定式会影响我们对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判断,外界风起云涌的变化很难撬动教育这个板块。特别是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与传统的学校教师来讲,他们有许多的经验与积累,老师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教育教学生活,是优势也是不足,这令变革存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势不可逆,作为同时代迈进的我们,既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自己,摆脱束缚,主动接受社会变革引发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形态变化、课程结构变化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的全面革新,遵循教育规律又紧跟时代脉博,彰显未来教师的与时俱进与前沿视野,方能始终行走于时代前列。
其二,改变“教材”定位,将“教材是我们的世界”变为“世界是我们的教材”
“一书—世界”,教材—直以来成为连通教师与学生课堂的必要纽带,师生依靠教材共同学习与进步。当今时代信息与知识获取广泛而多元,“—本书—支粉笔”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介多方位获取多样化的知识。教材也就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唯一,只有当我们把“世界当成我们的教材”之时,我们才真正做到“处理教材”,厚植教材,拓宽和加宽教材的厚度与广度,让课堂养分充足,活力四射。单一的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需求,单—的讲授也无法填充学生的探索欲望。要适应未来发展的节奏,教材的处理与变革是当务之急。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变革的先行者们对于教材与学科教学的大胆作为,我们需要跟进。
其三,接纳现代技术,将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展开智慧课堂
新技术的植入必然会使课堂形态发生相应的改变,也必然会挑战教师业已习惯的备课、上课与作业批改。“习惯成自然”的惯常模式也会因为技术和互联网的介入而发生变革。我们教师能做的不是去自动屏蔽,而是应当主动去接纳与学习新技术,去研发技术如何与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去把控“互联网+”教育的最新形态,去感知课堂上反馈器的引入让评价及时科学生成,智能平台让课堂轨迹随时记录,网上批阅让学业评价及时看见。技术是为教学提供辅助与服务的,我们不唯技术至上,但我们也不排斥技术,不生搬硬套,不搞成运动,真正研究教育规律、课堂规律,不让技术成为“秀场”,而让技术优化教学,实现技术无痕服务教学。
其四,转变教室功能,由“一师+学生”变为“学生+学生”,教学相长
以往的教室形态与课堂形态是一位教师引领众多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现在社会的发展,许多默会知识可以在网上获取,知识也处于不断地更新换代中。有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抑或技能可能教师还不具备,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请教。因此教师除了教师这个角色外,其实也应当回归到学生角色,与班上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教室的功能也在这样的转换中发生了改变:由“45+1”变为了46名学生的研讨室,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研讨者、合作者”。
其五,淡化年龄界限,持续终身学习,做与时代同步的未来教师
总听到有些老师讲:我年龄大了,跟不上这个时代了,技术这些东西,课堂变革这些我都有些搞不懂了,这些事情你们最好不要找我。但现实我们却看到七十岁的老妈潇洒地用手机打着“滴滴”,甚至还会拼车;一群老年人通过网络团购出游,通过网络购物订餐。如果你选择不融入,就只有被时代抛弃;你不快速虚心学习,你所拥有的只能是过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要将自己的年龄烙上界限,什么样的年龄都会有不一样的精彩。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充电加油,不负自己也不负学生,积极地融入未来学校的建设当中,先行一步,会步步领先,一定做个有时代气息的未来教师。
未来教师,请用这样的方式正确打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