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6-02-28剑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对策

张 剑张 袁

(1西安科技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探究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张 剑1张 袁2

(1西安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而在网络环境中约定俗成的新兴语言悄然兴起。网络语言自身的形式和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面性的。一方面它能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交流;另一方面又对汉语的规范以及大学生的道德带来了冲击。因此,探究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利弊关系,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影响;对策

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同时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和46.4%。随着网络群体中低龄化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一、网络语言的形式和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伴随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语言形式,它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呈现:第一种是谐音,在这类语言中,有数字谐音类,如“88”代表再见,“1314”代表一生一世;也有汉字谐音类,如喜欢用“稀饭”来表示。第二种是缩写,有拼音缩写和英文缩写,其非常简洁明了,方便输入,如“BGM”(背景音乐)、“3Q”(thank you)等;还有语句或词语缩写,如“高大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白富美”是肤白貌美又富有。第三种是语义转换,这一类语言通常是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进行词汇的以旧换新,如“小鲜肉”表示年龄较小、面容姣好的男生,“犬系男”代表喜欢在外面跟别人打交道,体育比学习要好的男生。第四种是符号,即当对话双方需要表达一些语言或感受时,借助文字以外的比较直观的符号来表达。网络语言多样化的形式决定了它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恰恰成为网络语言被大学生广泛使用与传播的原因。

(一)便捷性

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为了方便交流,也出于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量的考虑,网民尤其是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例如,数字组合的“23333”,表示笑得不能自已,满地打滚;“666”表示玩得很溜很厉害;“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白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却觉得对方很厉害。这些数字和缩略词句,在使用上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和交流方式。

(二)实时性

网络语言的产生大都伴随着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而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实时性也是大学生追捧网络语言的原因之一。2008年的“打酱油”,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2014年的“且行且珍惜”,2015年的“我们”、“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这些网络语言均是一些引人注目的焦点和社会现象发展出来的。

(三)形象性

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萌萌哒”等位列十大网络用语中。这些网络用语均形象、简短地表明了自己当下的感受和体验,省去了大段的描述。无论是口语还是网上交流,网络语言的使用都能唤起交流双方的同理心。

(四)不规范性

网络语言不拘泥于传统的词语构成语法,汉字、数字、英语或简以各种形式混杂在一起。所以,大部分网络用语都不符合汉字规范,且出于便捷性的需要,语序也不受限,倒装句时有出现,如“……先”、“……的说”等,千奇百怪。

(五)排他性

网络语言中的文字或者符号由网而生,给网民带来了便利,但是对从未接触过电脑和网络的人来说,要理解这些语言符号就显得格外困难。例如,“B4”既可以解读为英语的“before”,也可以理解为汉语的“鄙视”。所以说,大众对新兴的网络语言的理解还存在偏差,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人群针对性。

(六)低俗性

网络语言的低俗性主要表现为脏话、粗话横行。现实生活中的脏话经网络同音转变,可能更加的低俗和污秽,如“草泥马”、“尼玛”等词语;或经网络简化造型呈现出象形语言,如“艹”;再或中英文发音的转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如“碧池(bitch)”、“滚粗”等。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语言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语言不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的需要,而且满足了大学生宣泄感情的诉求。有着就业、升学、恋爱等众多压力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权威的和有代沟的家长往往很难宣泄自己的情绪。大学生只有处身虚拟的网络环境,借助网络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宣泄自己的情感。目前,网络语言能够满足大学生对青春期的所有构想,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龄人交流与沟通的心情。在网络语言中产生的“共鸣”让大学生思想得到了充分表达,身心得到了放松,避免了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网络语言有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网络语言的排他性可知,使用网络语言的环境往往是特定的,其产生的交往圈或朋友圈也有一定的限定性。一方面,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网络语言的使用能够产生轻松的沟通氛围。大学生很容易以网络用语吸引其他网民注意,使焦点聚在自己身上,提升自身在线上的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外界的人际交往。网络语言能够使大学生在线下生活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增加与同龄人交流的“共同语”。

3.网络语言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作为网络语言的主力军,大学生是使用并创造网络语言的群体。为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大学生群体不断地进行网络语言的发掘和创作,以彰显个性和满足受众接受的需求。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创造过程激发了大学生大胆新奇的想象力、细腻风趣的联想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大学生在多元化思想的助力下,将天马行空的想法细化,将具有渊源历史的故事精化,用符号和文字搭建起了属于网络的语言框架体系。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用语的不规范性影响大学生对汉语的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中被大规模、高频率的使用,这样会导致大学生在常规语言使用上出现很大程度的偏差。一方面,习惯性地使用网络语言,会造成提笔忘字的现象;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在汉语的语序上求新求变,会导致大学生在正式交流场合、工作应聘现场以及学术科研创作中较少使用符合汉语使用规则的专业性语言。

2.网络用语低俗化造成的语言暴力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不同身份、不同素质的网民在网络世界中使用参差不齐的网络语言,这些网络用语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定,往往会造成语言混乱。有些网民利用其匿名身份,发表一些哗众取宠、低俗不堪的网络语言,以此来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孤寂;还有一些网民相互骂战,在网络上肆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出现脱口而出的网络脏话。这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语言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3.网络用语排他性形成的隔膜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网络语言的特定使用族群和范围均不包括高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年龄不对等的交流中,往往会出现代沟,网络语言的出现无疑会扩大双方的不平衡性,无法达成一个语言层面的交流目的,造成沟通障碍。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了解逐渐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大加干涉,最终导致双方无法达成谅解,大学生网络言语出现偏激,逆反情绪滋生。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其成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有效对策

网络语言在网络文化流行的当下得以传播并备受追捧。根据教育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近十年的年度新词共计5264个,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成为共识。所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用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学校体系来看,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建立全新的理念,以包容的心态接纳网络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时代的产物,其存在都具有合理性。高校教师在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上,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规范网络语言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次,高校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恰到好处地使用网络语言,可以减少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创造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再次,高校教师应积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拥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要充分利用校园丰富的媒介资源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汉语。最后,高校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拒绝低俗的网络语言,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从社会监管来看,首先,媒体应加强对文化出版社、期刊及新闻媒体的管理。随着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还是新兴媒体,均会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大量网络语言以吸引受众的注意。作为对汉语语言使用规则有引领作用的媒体,无疑为网络语言的流行起到了助力作用。因此,规范媒体的汉语使用,对大学生的汉语规范有积极意义。其次,应加强对聊天工具、网络论坛以及贴吧的技术监管,及时发现并屏蔽低俗、非法用语,及时清理低俗的网络语言。最后,为了防止网络暴力和违反道德现象的发生,国家和社会应该建立健全针对网络不文明现象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和相关规定,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空间真正清朗起来。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首先,应积极参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论是日常交际还是虚拟网络沟通,都应该文明使用交际用语,用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约束自己。其次,在面对网络不文明用语时要积极纠正,遇到极端低俗的网络语言现象要及时举报,与社会、学校形成三位一体的监控模式。再次,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多思考,做到在课堂和学术研究中正确使用汉语,在网络世界中使用规范的网络语言。最后,大学生要不断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建造新的网络语言构架。

参考文献:

[1]张玉峰.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范[J].才智,2013 (28):23.

[2]李静.网络语言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D].河南大学,2014.

[3]李平志.价值观教育维度中的大学生网络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郑琼.论网络语言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32-02

作者简介:张剑,男,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张袁,女,新疆奎屯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音学偏误分析。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大学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