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全媒体人才的问题分析

2016-02-28邱源子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校企合作问题

邱源子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全媒体人才的问题分析

邱源子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摘 要: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融合成为媒体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作为高校,必须紧跟业界发展,将人才培养方式由专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培养出既会采写编评,又能拍摄录制,还懂经营管理的全媒体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当前新闻传播院系校企合作的问题,旨在提高校企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媒介融合;校企合作;问题

一、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全媒体人才的关键

科技发展带来传播媒介间界限的模糊,各种媒介独立作战逐渐被多功能一体化合作所代替,随之而来的是新闻生产方式与生产流程的转变,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实现两方面转变:一方面要从传统的单一型记者向全媒体复合型记者转变,新闻人才要适应多种媒体的采写编评要求,要能写能拍,要会采会编,还要擅长音视频剪辑。另一方面要从单纯的信息生产者向知识生产者和管理者转变,新闻人才要能分析、整合、利用海量信息,且精通新闻传媒的经营与管理。

实际上,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长期以来缺乏与媒体合作,使新闻传播教育与行业发展相分离,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就业率逐年下降。不仅影响了新闻传播的行业发展,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因此,新闻传播院系与传媒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全媒体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与发展重点。

二、校企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新闻传播类院系均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与传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但效果依然不理想。找到制约校企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的症结,才能更好地探寻校企合作的路径与方法,实现学生、企业、院系的共赢。

(一)缺乏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虽然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传媒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二者实则属于不同的工作系统,没有直接的业务关系,新闻传播院系由教育部门主管,新闻传媒由宣传部门与新闻出版广电部门主管。纵观当前校企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的现状,不难发现新闻院系与传媒的合作大多是自发的,多以人脉关系维系,任何一方都能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前提下随意退出合作,校企合作基本都是短期的、低层次的、不规范的。校企合作若要形成协调自觉、成效显著的整体行动,仅凭借各级政府、院系、企业、学生、社会的关注远远不够,出台强有力的专门政策,统筹规划,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真正划分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才能确保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稳定性,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二)难以协调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利益

1.传媒企业。对于传媒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完全体现在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但事实上,有些传媒机构往往不重视人力资源,只一味追求生产与经济利润,以致不愿意长期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有研究显示,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于现金回报的动机很大,一旦项目合作不能为双方带来稳定的收益,校企合作往往会难以为继而告终结。还有些传媒机构根本无暇顾及自身企业生存发展之外的事,加之对企业技术机密持保守态度,自然回避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更不愿为高校提供业界导师。从本质上看,是否参与高校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对于传媒企业的投入与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传媒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造就的应用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与直接通过人才市场聘用技能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相比要低许多。

2.高校教师。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对下企业与业界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命题持一种喜忧参半的心态。喜在于,通过下企业,教师能减少课堂教学工作量,缓解一定的压力;忧在于,教师到传媒企业挂职工作,在工作量的核定、教学工作酬金的支付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并没有专业职称评审和高校考核时的优势,这样便大大降低了专业教师到传媒企业挂职工作的热情,教师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3.学生层面。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学生在传媒企业实践的场地安全、工作时间、薪酬待遇等问题一般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学生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实践能力等品质也未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益也不能完全实现。

(三)高校适应传媒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高校新闻传播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传媒企业的需求不符,这就直接制约了对学生实践素质的培养,进而无法满足传媒企业的要求。

1.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多数新闻传播院系均已充分意识到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课程设置的转变,即由注重新闻传播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业务技能的训练。但对于部分新闻院系而言,一方面,实验设施的匮乏导致无法跟进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堪忧;另一方面,多数高校新闻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从实践平台建设和实习时间设置两方面着手,这种实践模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和毕业前期整块的时间来联系传媒单位进行实践,而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则依旧停留在集中、短效的课程内容训练上,使学生在长达三年半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学习中缺乏实践机会,不能真正“走出去”到媒体的实际项目中提升业务操作能力。可见,高校培养出来的传媒人才无法与传媒业界的实际需求对接。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门科学。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明确高校该做什么,企业该做什么,双方需要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协同探索各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是多层面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但在校企合作中,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撰写仍由高校教师承担,传媒企业只停留在对学生业务技能指导的层面,根本没有将实践内容系统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对应用型全媒体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校企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是高校适应媒介融合,实施教育改革的重点,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联合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路还很漫长。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编号:lslgslhl-011);2015年鞍山师范学院科研课题(编号:15kyxm30)“应用型人才培养诉求下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证”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22-01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校企合作问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