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职业能力自我培养
2016-02-28黄沪涛
陈 浩,黄沪涛,张 英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编辑部,上海200030)
“核心期刊”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Bradford对发表的科学文献在各期刊分布规律的研究,本是信息情报学领域对信息集中度的一种评价。20世纪80年代后,核心期刊的概念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随后每4年编制一次;《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因其编制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学术界形成了一定的权威性,尤其成为各馆藏采购、读者检索的重要参考。随后,国内有关核心期刊的各类评价系统日益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还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等。目前,学界通常将核心期刊理解为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刊载文献质量高、使用率高、学术影响力大,能代表该领域专业水平或发展方向的少数期刊[2]。核心期刊的提出和使用,无疑对我国学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近年来,核心期刊目录已逐渐被滥用为出版界、学术界和科技管理部门评价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金标准”。在目前的期刊评价体系下,被人为划分的非核心期刊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和核心期刊相比,由此又制约了它们的良性发展。
其实,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核心期刊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由于各种原因,高质量论文也时常会刊载在非核心期刊上,而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并非每篇都具有高水平。将核心期刊等同为“好”期刊,是核心期刊概念的异化[3]。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数量上占据大多数的非核心期刊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有必要重视非核心期刊的现况,重视其编辑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本文拟结合个人工作体会,阐述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所面临的职业困境,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1 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面临的职业困境
医学期刊多隶属医学类大专院校、医院等相关单位和科研机构,期刊编辑部在主办单位中大多属于非核心业务部门,因此非核心医学期刊往往面临如下问题。
首先,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主办单位对于编辑部的重视度、支持力度和投入等大多弱于核心业务部门,编辑编务人员偏少。由于人员紧张,一名编辑往往要从事编辑部多种工作,事杂量大,这不利于编辑专注自己的业务能力。这一问题,可能在非核心期刊中更为严重。
其次,非核心医学期刊在市场生存和竞争中面临先天不足。众所周知,各种期刊评价体系和医务工作者职称评定体系的存在,人为地阻断了优秀稿件向非核心期刊的流入。
第三,非核心医学期刊难以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编辑工作。医学专业人才往往希望从事医学、药学等一线医疗、研究等工作,进入编辑部,就意味着和一线工作渐行渐远。退而求其次,编辑部招聘的编辑专业复杂,就算有医学专业的,也往往不是顶尖人才。以本刊编辑部为例,我们三名编辑人员中,仅有一名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其余还包括化学专业和中文专业编辑。纵观其他医学编辑部,情况大同小异,编辑成分也是五花八门,包括文献情报学、科技英语和其他理工科专业等等。这和医学界专业办刊的主流趋势格格不入。
第四,非核心医学编辑职业认同感低,尤其是在职业前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处于劣势。每年的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定中,由于大型出版社的医学图书编辑、核心期刊编辑往往更容易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容易出个人成果,所以相对比较容易获得各种科技和出版奖励、专项扶持等,也在职称评定中占有先机;而非核心期刊旗下编辑难以形成人才优势,一般难有机会获得各种奖励和认同,尤其是基层编辑,不但籍籍无名,也大多和高级职称无缘。随着对工作性质的了解和对困难的认识,他们极易产生心理落差,职业认同感低,甚至过早出现职业倦怠。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核心期刊”在我国被过度或不恰当使用,乃至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了作者的投稿行为,造成“非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低于“核心期刊”这一现象的存在,但是在本质上,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并非主流与非主流、质量好与质量差的关系。一本期刊质量的好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办刊环境和政策,但是编辑人员的经营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期刊可能因为对编辑工作的放松而逐渐丧失原先的质量优势,最终失去核心期刊的身份;非核心期刊起点低,上升空间大,会因为编辑的努力,逐渐在业内建立良好的口碑,最终成为优秀的刊物。这样的个案并不少见。因此,非核心期刊编辑不应该自暴自弃,应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力争和期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2 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构成的特点和优势
相比核心期刊,非核心医学期刊人员构成更复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杂化”现象,也可以转化成一种优势。近年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多学科间彼此渗透,对医学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编辑仅仅储备医学知识是不够的[4]。医学专业出身的编辑专业能力强,但往往不精通出版编辑、文字语言、英文、文献计量等方面的知识;而非医学专业的编辑往往能和医学专业出身的编辑取长补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譬如,出版发行专业的人员,可充分发挥其在出版发行学、书业营销学、编辑理论和实务、出版法规等专业的见解和能力;中文专业可以展现汉语语法与写作等的优势;文献计量学专业可以发挥其在学术期刊评价、文献指标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理工类专业可以发挥数据测算等方面的优势。医学专业只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一部分,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部应该充分利用学科集群效应的有利因素,使各类编辑人尽其才,促成期刊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 非核心医学编辑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核心期刊论文高、精、尖,但这并不能完全反映医学界当前的学科发展特点。科学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非核心医学期刊中的调查研究、个案报道、地方性研究课题等内容也是医学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拓展研究领域、交流实践经验、培养医学新人的重要作用[5]。报道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的能力素质和活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能力。
3.1 力求专业素养达标
由于非核心期刊的论文涉及的最前沿理论研究内容较少,因此,在医学专业素养上可以不对它们的编辑做非常严格的要求,即不要要求编辑是医学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个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我们不强求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有丰富的医疗经验,有做实验、科研的高超水平,但是,要求编辑要懂得基本的医学理论,深谙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素、格式和要求,掌握不同体裁医学论文的取舍和评判标准,了解医学活动和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对于非医学专业的编辑,更要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那么,非医学专业出身的编辑,有能力承担医学编辑的工作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本人并非医学专业出身,为了尽快适应职业卫生学编辑的工作,在进入编辑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学、医学生理学、预防医学、毒理学以及和职业卫生有关的安全评价、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各种知识,因此能为医学编辑工作打下专业基础。这些知识对于一名医疗工作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对于从事编辑工作,确实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出版发行、语言文字等专业也是深奥的学问,它和医学专业不存在谁难谁易的问题,它们不但同等重要,也同样具备技术含量,医学专业出身的编辑,也需要花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经过长期的实践和领会,才能掌握量和单位、论文写作、科技英语、汉语语法、文献计量、出版法律法规等知识和职业技能。
3.2 有针对性地掌握科技英语写作
无论是核心还是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都必须拥有科技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要求。不会阅读英文文献是无法了解国内外医学研究最新发展动态的。而对非核心期刊医学编辑的英文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上。
通常,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都外包给专业公司或者外审专家初步处理,然后再交给编辑仔细审校。不经编辑的终处理,就无法在细节、格式上达到出版要求,编辑的作用无法替代。
那么,一名非英语专业的编辑,如何才能掌握医学英语呢?根据个人体会,属于科技英语的医学英语,相比英语文学语言,其语法规则更为客观确切,可以归纳总结出多种写作的规律,相对比较容易领会贯通。只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语法,再借助一些软件的专业术语翻译功能,同时在平时不断加强学习,便可以较好地阅读英文文献,并对英文摘要进行编辑加工。在对语法的学习上,本刊要求编辑借助两本参考书,一本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语法》(1996年),一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英汉大词典》(1991年)。前者涵盖了现代英语的所有语法,是了解科技英语语法结构的重要参考,比如冠词、单复数、单词大小写、比较、省略的用法等,这些在医学英语中极为常见,熟练掌握可以很好地对稿件中的英文语法错误进行修改;而后者则对每一个英文单词和词组的使用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和用法列举,是英文词汇使用的重要参考。这两本书可以说是英语学习的不二法宝。同时,英文专业出身的编辑,也应该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因为科技英语在英文专业课程设置里并非重点内容,医学英语中对阿拉伯数字、量和单位、疾病名称前冠词的使用等等内容,都是需要去重新了解和掌握的。
3.3 加强古代和现代汉语语法学习
流畅的写作能力和准确的文字润色能力不但是人文学科编辑,也是包括医学编辑在内的科技编辑的基本功。由于医学编辑大多非中文专业、非出版专业出身,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相对处于劣势。因此,没有受过语法训练的各类编辑,均需要坚持学习汉语言语法知识。汉语言语法又分为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起源于古代汉语。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和现代科技论文,包括医学论文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表达清晰、准确、简洁、客观。熟悉古代汉语语法,能有效减少语法、用词错误,有利于写论文、改论文时用词的优雅、准确、简练,使医学论文更加简洁明了,也更具备文化气质。有了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再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就会显得得心应手。关于汉语语法学习,本编辑部推荐的书目是中华书局的《古代汉语(修订重排版,1~4册)》(1999年)和商务印书馆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本)》(2000年)。后者对现代汉语中的主要句式、词性有详细的解释,对一些著名的结构,比如“是……的”句式有清晰的分析,也对常见的语法错误做了归纳总结,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4 重视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重要性
通常,对理工类、经济类期刊编辑的数学能力要求要高于医学编辑。然而,拥有一定的数学专业能力,对医学编辑极为有用。数学是涉及量的变化研究的学问,所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这一基本工具。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不可能和数学脱离干系的。最主要的表现是,统计学大量用于医学中的对照研究、回归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如果一名医学编辑不懂统计学,而仅仅将稿件交给统计学专家外审,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以本刊为例,由于本刊是非核心期刊,高水平的来稿占的比例不多,不少稿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统计学方法错误。其中一部分质量较好的文章,弃之可惜,这就需要编辑和统计学审稿专家、作者反复沟通。若编辑没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完全照搬审稿专家的意见,而不知如何对专家意见进行整合、升华,也不知对作者返修稿中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再审,那将寸步难行。
然而,一名优秀的医学编辑不只是仅满足于掌握统计学就足够了。相反,还应更进一步,掌握数学中的基础学科——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数学语言是一种高效的科学语言,它使概念精确化。医学中有很多变量的计算都是利用数学公式实现的,掌握数学,就能更好地理解医学中各类计算公式、大量变量和单位的含义,并熟练进行运用,这有利于医学期刊学术写作的规范化。另外,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要掌握统计学背后的原理,就应学习扎实的概率论知识。我们都有这个体会,大家可能都知道怎么去选择统计学方法,也知道如何利用统计学软件,但是常对统计学方法背后的原理不是很了解。学好概率统计,就能做到对统计学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本人在从事医学编辑之前,已经意识到数学对一名科技编辑的重要性,曾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两门课程,因此,走上医学编辑岗位后,能够由表及里,慢慢掌握医学统计学,进而和统计学专家、作者进行良好、平等的对话和沟通。
3.5 构建人文学科知识的一点体会
现代出版环境下,我们通常要求包括医学在内的理工科编辑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以适应文理学科交叉渗透的现况,这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那么,人文学科种类繁多,我们医学编辑需要重点加强哪些内容的学习呢?以下仅从个人体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现代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脱胎于哲学。学习哲学,不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也是启迪批判性思维的试验过程[6]。亚里士多德年代,自然哲学即物理学。到了近代,哲学积极适应科学的发展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由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理性精神深刻的影响。近代哲学以科学为榜样,提出了改造和控制社会、人性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案,获得了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7]。哲学能提供科学思维以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对自然科学、人文学科都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到了现代,科学和社会、商业等联系日趋紧密,由此也更为不确定,科学中种种没有明确标准的开放式问题,均需要借用哲学思想去思考。借助哲学分析对象,会让论著具备学理深度。学好哲学,就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理论高度,有强大理论依据对事物本质进行高屋建瓴的判断。据传[8]不久前,国外某著名期刊因为语言问题将我国学者文章撤稿,因为论文中出现了 Creator,发表后被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质疑,认为该文宣传有神论。如何分析这个问题,就需要涉及哲学史知识。近代以前,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被有神论统治,认为世界规律的主宰者是神(God)。17世纪后,西方出现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萌芽,提倡理性主义,提出因果必然性主宰自然界。然而,像God和Creator这类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词汇,却一直沿袭到现代社会,并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这些词语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即“上帝”或“造物主”,有着浓厚的有神论特点,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自然界”。当我们的作者不具备这方面的哲学史知识时,就会忽视这些词语在学术界的谨慎使用,容易落下口实。而哲学史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构架图供我们参考。这个例子说明,医学编辑不但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需要严谨的人文精神。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整体知识构架,以更高的眼光和格局对稿件进行审读和判断。
3.6 认真提升期刊的编校质量
严谨的审稿、编辑加工是期刊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保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有不少医学期刊,甚至也包括一些核心期刊,不愿意在编辑加工环节花费太多人力物力,而是更重视期刊评价指标的提升或者经济创收;现在的期刊评价机构,也都没有将期刊的编校质量列入期刊质量体系的评价指标;而优先出版等出版模式仅需简单的编辑加工,就可以将期刊正式出版[9]。这一切,导致医学期刊编辑加工业务的边缘化,也加重了编辑对职业价值的虚无感和沮丧感。
由于来稿质量不高、稿件选择余地少等原因,非核心期刊在出版起点上,已经先天不足。如果非核心期刊还不注重编校质量,那么,将在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上“双输”。非核心期刊的编辑,应该在审稿和编校上,花费比核心期刊同仁更多的努力,精益求精,缩小与核心期刊的差距。我们编辑部要求每一名编辑必须熟悉有关出版规范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标准,手头必备的两本参考书是科学出版社的《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2004年)和中国标准出版社的《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2013年)。两本书基本涵盖了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掌握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如期刊编排格式、文摘编写规则、期刊目次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和量单位的一般规则等等。在医学专业术语上,则参考科技学术委员会网站的“术语在线”、人民军医出版社的《汉英医学规范名词》(2010年),以及本专业的各种国家标准。
4 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优势和劣势
由于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部整体力量薄弱,缺乏有力的学科或者出版专业带头人,在团队建设中往往滞后。它们不像一些知名的医学期刊社、核心期刊那样,有着优秀的出版行业的领军人物,很多编辑入行后难以得到优秀编辑的言传身教,这就导致他们的业务能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为了改进这一困境,我们认为,非核心医学期刊的编辑除了要积极参加本行业的学术会议,也要经常参加和出版编辑业务有关的学术会议,积极和同行交流,扩大视野,找到本刊和优秀期刊,以及编辑人员和核心期刊编辑人员的差距。
但是,非核心医学期刊的编辑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根据本人的工作体会,只要自身努力,在非核心医学期刊工作也能很好地锻炼职业能力。由于非核心医学期刊来稿水平不高、选择不多,因此,迫使编辑除了积极约稿、策划选题外,还必须对来稿进行深度的编辑加工处理。不少在核心医学期刊直接做退稿处理的稿件,却可能通过非核心医学期刊编辑指导、作者本人认真修改后留用的,因此,在编辑初审、整合专家外审审稿意见、编辑加工等多个环节,非核心期刊编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对不符合出版规范的论文的精细处理,也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稿件处理经验。在交流过程中,作者的科研、独立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以本刊编辑部为例,对编辑质量的坚守,使得本刊获得了作者和读者的认可,作者因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而迸发出的感激之情,常在交流邮件中呼之欲出;业内的专家同仁也常反映我们期刊的办刊质量和规范性都在慢慢提升,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本刊的来稿量从2011年的每年180篇,已逐渐上升到2015年的约300篇,稿件的选择余地更大了;影响因子(以万方数据库数据为例)也从2011年的0.19,上升到2014年的0.45。这些改善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们对作者和稿件的严格要求,使得本刊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的口碑,虽然仍是非核心期刊,但已经成为一些机构作者投稿时信任的对象。
5 结 束 语
由于每家期刊的办刊宗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实际情况不同,本文的分析和建议并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仅表达了某种潜在的可能性。但是,在互联网、移动终端、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办刊人应牢牢把握内容为王、质量取胜的理念却是一致的。非核心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调整心态,积极进取,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技能,和期刊共同成长。
[1]别立谦,何峻.近三十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3):100.
[2]尹培丽,侯汉清.核心期刊的异化及治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31):31.
[3]叶继元.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之异同[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7.
[4]贾泽军,尹茶,张建芬,等.医学编辑成长经历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编辑学报,2013,25(1):79.
[5]周立平.论非核心期刊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方向[J].江苏科技信息,2010(4):49-50.
[6]胡万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大学生哲学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培育[J].巢湖学院学报,2012(5):113-117.
[7]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2.
[8]胡舟.中国学者论文因用词不当被撤稿[EB/OL].(2016-03-05)[2006-08-3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339768.
[9]尹闯,李智娟;陆燕,等.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加工现状分析及专业化操作设想[J].科技传播,2015,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