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6-02-28卫晓婧
卫晓婧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互联网+”视野下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卫晓婧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初步实践、稳步发展和全面深化三个阶段,研究者多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价值以及现实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更为艰巨和长远的工作,应该放到探索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保证各个环节中公平的措施上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研究;回顾;反思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到来,同时促进了“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开放教育的深入,增加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扩展了人们接受教育的范围,这无疑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工作的开展有了质的飞跃。为了深入研究“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的公平研究做一个历史回顾。
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历史回顾
根据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与时间分布,可以把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提出与初步实践阶段(1998年~2002年)
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看,最早讨论有关高等教育公平的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较为零散,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实际影响不大。
(二)稳步发展阶段(2003年~2005年)
这一时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受早期薛天祥教授的影响,有诸多探讨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文章,如李朝晖的《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江苏高教》2003年第3期)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者关注到了一些特殊群体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关系,如徐友飞提出的学生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1]
(三)全面深化阶段(2006年至今)
自2006年起,反思性的成果逐渐增多,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
1.研究论文数量飙升。第一阶段期刊论文一共16篇,而全面深化阶段的期刊论文共有328篇,是第一阶段数量的数倍。
2.研究出现诸多反思。例如,曹瑞明在《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4期)提出新时期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公平,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回答。[2]
二、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公平概念与内涵研究
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提出,高等教育的公平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
我国学者杨德广与杨东平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
在众多定义中,哲学大师罗尔斯对公平的定义较有权威性。他提出,“公平的宗旨和要义就是平等地将社会中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分配给应该享用的所有人,同时也将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
(二)高等教育公平价值研究
高等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尤其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产生了一些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正视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三)高等教育现实中的不公平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受到社会各级人士的普遍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实行按省分配名额,划线录取有着非常巨大的地区差异。同一分数,在有的城市可以上大学,在有的城市却只可以上大专,这对分数线高的地区的考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城乡差别问题突出。在高等教育学费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很多普通家庭的子女迫于经济压力只能在高等教育面前止步,这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我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西部偏远的落后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
三、“互联网+”视野下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反思
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是及时和必要的。但更为艰巨和长远的工作,应该放到探索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保证各个环节保持公平的措施上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加快高等教育公平改革,完善高考制度
综合考虑各省人口总量及参考人数来确定录取名额,从而使各省市录取率基本相近。对于经济落后、竞争激烈的高考大省适当给予调整增加名额,避免分数线过度倾斜。
(二)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率先安排中西部项目,缩小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建立健全贫困生救助制度,尤其是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是十分急迫的工作任务。再者,还要为贫困学生提供足够的勤工俭学机会。
(三)公平分配教育资源
建立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及时调整相关政策,针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落后,高等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具体情况,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的力度。
(四)充分把握“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中国教育城乡和区域的差距,使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公平竞争的能力,从而力促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1] 胡冬梅.关于救助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7):14.
[2] 曹瑞明.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4):36.
[3] 杨德广,张兴.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47.
[4] 吴梅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7(1):63.
[5] 王洪洲.探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5(5):103.
G642
A
1674-8883(2016)13-0341-01
卫晓婧(199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