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信研究现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2011~2015年硕士论文的分析
2016-02-28蒋忠波
高 越 蒋忠波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我国微信研究现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2011~2015年硕士论文的分析
高越 蒋忠波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微信是近两年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关于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信的社会影响、微信营销、微信用户研究、微信的传播机制、微信与传统媒体五个方面。总体来看,国内对于微信的研究多偏向应用层面,理论层面的思辨研究比较缺乏。此外,定性研究较多,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也比较缺乏。
微信;微信营销;微信公众号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如今,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对于微信所开创的新型传播模式,无论是传播学还是其他学科,都视之为研究热点。全面把握学界的研究方向,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硕士论文对于某一主题的研究不仅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同时也往往能紧跟研究前沿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对硕士论文的综合分析可以明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择CNKI中以微信为题名的硕士论文为对象进行综合研究,梳理出微信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更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在CNKI中,以“微信”为关键词在硕士论文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硕士论文179篇。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量化描述和解释性分析。
一、样本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微信研究产量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共有81篇硕士论文发表。2011年为0篇,从2012年~2014年,论文发表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4年更是达到了井喷的状态。与2014年相比,2015年微信研究的热度并没有明显消减,论文发表达78篇。2013年发表的论文共有19篇,研究主题多集中在“用户使用微信的心理与行为”,共有6篇涉及这一内容。而2014年,论文的研究点则侧重在“微信的营销策略”,这一年的81篇论文中,共有26篇是关于这方面的。除此之外,研究“微信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的文章也较多。而2015年,学者的研究范围出现了扩大化的特征,既有“用户使用微信的心理与行为”(10篇),又有“微信的营销策略”(13篇),其次研究“微信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的文章也明显增多(9篇)。通过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关于微信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微信的社会影响、微信营销、微信用户研究、微信的传播机制、微信与传统媒体。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五年来,研究者一直热衷于对微信进行研究,并且对于这款新应用的研究越发丰富。随着微信自身的发展以及其他新媒体的出现,微信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将不断扩大与延伸。
二、微信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归纳,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对于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微信的社会影响、微信营销、微信用户研究、微信的传播机制、微信与传统媒体。以下样本内容分析所引用的文章,皆与研究主题相关,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为了使本论文所研究的问题更接近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笔者还选取了一些不同研究角度的最新文章进行分析。
(一)微信的社会影响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微信的社会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与学习模式、微信与人际交往、微信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研究内容涉及广告、电子商务、文化以及著作权保护等领域。总体而言,研究范围较广。
第一,微信对工作与学习模式的影响研究。微信对于政务管理的影响集中在政务微信的运营。随着一些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微信对政务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陈小兰认为,政务微信为问政开创了新的途径,让“官”与“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方便及时。与此同时,政务微信在传播行政信息时更加及时和准确,能够更加有效地缓解当前我国行政信息在公开方面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手段,政务微信可以承载多种信息,传递丰富的内容。但也应该注意到,其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对政务微信重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管理制度不成熟及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和团队支持等问题。[1]《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微信的应用研究》一文则采用个案分析法,选取微信公号@中国广州发布进行内容研究,从推动社会对话机制、推动社会信任机制等方面,对我国政务微信作出了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
微信的推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让高校的工作与学习模式变得更为有效与便捷。学者们重点就微信对高校教学与管理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微课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以“常见运动伤病的预防与处理”课程教学为案例,对微课的应用及设计进行了普遍性分析,提出了大学微课设计的原则与模型。《“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一文重点分析了微信的潜在影响,如隐匿在微信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并对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第二,微信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大学生群体为例,周贻霏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釆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的3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微信对于大学生拓宽社会交往范围、激发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增进交往中的强联系和弱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一文探究了网络媒介形态的变化对网络人际传播产生的影响、社区化网络媒介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延伸和拓展以及社区化网络传播效果和作用机制。而《微信中的语言符号——人际传播的回归》一文则探讨了微信中的语言符号,尤其是声音符号,在网络人际传播交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学者郭禹汐则基于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解释微信朋友圈的构成,帮助我们认识隐藏在移动终端手机背后的社会网络,并详细分析了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社交圈之间的融合、重构以及割裂。[3]
(二)微信营销研究
与微信营销相关的文章占文献总数的相当比例。微信营销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基于熟人推荐的口碑传播、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地理位置营销、基于公众平台的内容定位。[4]梳理文献发现,学者的研究角度多是对于微信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模式与商业模式的研究。例如,《基于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品牌传播模式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一文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讨基于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品牌传播模式;《移动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研究——以腾讯微信为例》一文基于传播学和经济学理论对以腾讯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而学者秦瑶则从交往文化的角度探讨微信的营销策略。《微信新型交往文化与营销策略分析》一文以微信中的人际关系与营销策略为变量,对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熟人社区这种模式为微信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社区圈子,建立在关系营销基础上的微信营销策略必然受到交往文化的影响。[5]
(三)微信用户研究
学者对于微信用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使用微信的心理与行为方面,此外,个别学者对电子阅读行为以及用户自我认知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微信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媒介产品,在日常生活、媒介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方面对人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学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微信兴起的动因:满足了受众的使用需求。刘静楠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信用户的社会结构特征、使用方式和使用需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接触新媒体的需求、从众心理的驱使、人际交往的需要、娱乐消遣的需要、展示自我获得关注和认同、获取信息资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以及其他使用需要。[6]而学者冯灵则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分析了微信的大学生用户,提出高校教育应当积极主动地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7]除此之外,《消费者对微信营销的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一文通过梳理微信营销及消费者对营销方式的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在借鉴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模型,结合微信营销的特点,增加了感知愉悦性、感知可靠性、感知精准性、感知干扰性、主观规范以及个人创新这六个变量,构建了消费者对微信营销的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综合以上研究,了解受众使用微信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倾向,可以使我们看到微信传播有别于其他媒介独特的传播机制。
(四)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媒体,微信有其特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徐田娣在《微信的传播特性探究》一文中从经典传播学建立的根基之一“5W模式”来探讨微信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总结了微信传播的全新特性:沟通模式中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更加丰富、强烈的个性化和娱乐化、传受双方关系建立门槛低且趣味性十足、无论同步还是异步传播均可实现且传播有效性高。接下来,作者从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来分析微信,认为微信传播基本符合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基本属性,并有明显的分众传播的属性。[8]学者高莹也对微信的传播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微信的传播模式分析》一文中,通过研究其所构建的微信聊天情景发现,微信朋友圈传播过程中,用户所属的“圈子”稳定性强,不易因信息的传递发生变化,且各级传播者的个人信息在逐级传播中被淡化。作者认为,在未来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机器与技术将对整个传播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9]
还有一些学者从“微信与微博比较”的角度来探讨微信的传播机制。学者蒋艳选取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理论依据,对微信与微博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新闻发布内容上,微信新闻主要来源于网站推送,不同于微博用户自主生产的方式;在社交网络上,微信以虚拟场域人际互动为主,而微博兼具社交媒体和twitter的特点。[10]而在《公共事件中微博与微信传播比较研究——以“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为例》一文中,作者以案例作为分析的依据,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对微信与微博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微信侧重于对精准信息的传播与推送,它强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社交。[11]
(五)微信与传统媒体研究
对于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研究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上,也有少量文章探讨了传统媒体现状、新闻生产制作及传统媒体的微信运营等方面。
面对微信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传统媒体几乎都采取了开通和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应对方法。学界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探讨上。总结各方学者的观点,在传统媒体如何与微信对接方面,大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利用微信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及时发出权威解读和声音;将传统媒体自身的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12]将微信打造成受众参与的有效途径。虽然微信受到了传统媒体的重视,各媒体也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公众账号,但由于在传播方式与运营思路方面融合得不甚准确,传统媒体的公众账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目前媒体微信平台运营中主要存在信息形式单一、互动性较弱、时效性不强等问题。
除了从媒介应对角度研究之外,笔者介绍两篇选取新的研究角度的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媒体公众账号中的“去媒体化”现象研究》作者抽样选取“钱江晚报”“湖南卫视”“果壳网”三类媒体公众账号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其交流方式、传播内容、平台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在媒体公众账号中存在区别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的新的传播特征,作者将其概括为“去媒体化”,即媒体账号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时,其大众媒体或新闻媒体的属性和特征逐渐淡化,在传播内容、互动方式、媒体功能上都衍生出不同于大众媒体或新闻媒体本身的新的特征。[13]
《传统媒体微信推送新闻的价值选择研究——以“央视新闻”公众账号为例》一文则基于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12个月推送信息的抽样调查内容,统计出央视新闻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客户终端发展之后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新闻价值选择的变化,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更全面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媒介资源与服务的有效整合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14]
三、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理论本身的探讨较少
通过对样本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微信研究的文章数量众多,但是相当多的文章都是偏向应用层面的研究,理论层面的思辨研究相当缺乏。即便有理论研究,也多是基于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除此之外,当今众多研究都是简单搬用西方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传播现实,对于传统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适用性问题没有实质性的研究突破。陈力丹教授曾指出,当下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便是在运用西方传播理论的时候“直接将各种理论假设运用到各种研究中去的情形较为普遍,而忽略了不同的环境背景”。[15]上文中提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学者们多是基于该理论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路径大致为“分析内容—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即基于该理论分析微信用户的基本特征、用户使用微信的需求与动机,找出主体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参考。对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本身的探讨较少。此外,有学者基于“议程设置”理论,探讨新媒体中的议程设置模式,这对丰富和发展“议程设置”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但研究者未评估媒体“议程设置”的实际传播效果。微信中的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继续发挥议程设置功能;以及新语境下的“议程设置”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议程设置”有何实质性区别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议题。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失衡
在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之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如在微信用户的研究中对于用户使用微信的心理与行为,学者多结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深入访谈等方法。但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的微信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如文本分析,定量研究较少。
(三)跨学科研究较为少见
大多数研究只从某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分析,而忽略了学科之间存在普遍的内在联系,缺乏整合性研究。样本中,学者对于微信与微博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微博与微信的不同特性、用户的使用行为动机及它们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部分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微博与微信的营销模式,将两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就这一研究主题来讲,今后学者可尝试结合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通过分析微信与微博不同的传播特性、受众构成,及它们在社会性事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找出问题滋生的根源,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规范治理,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1] 陈小兰.政务微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 周贻霏.微信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郭禹汐.微信“朋友圈”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4] 韩梅.新媒体:网络营销新渠道——以“微信”为例[J].今传媒,2013(5):95-96.
[5] 秦瑶.微信新型交往文化与营销策略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4.
[6] 刘静楠.微信用户“使用与满足”研究——基于西安地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D].西安:西北大学,2013.
[7] 冯灵.大学生微信使用与媒体素养[D].重庆:西南大学,2015.
[8] 徐田娣.微信的传播特性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9] 高莹.微信的传播模式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4.
[10] 蒋艳.微信与微博比较研究:基于5W模式视角[D].上海:暨南大学,2014.
[11] 程新雅.公共事件中微博与微信传播比较研究——以“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4.
[12] 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2013(7):40-44.
[13] 潘世瑾.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公众账号中的“去媒体化”现象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15.
[14] 娜默热.传统媒体微信推送新闻的价值选择研究 ——以“央视新闻”公众账号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15] 陈力丹.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2004(1):56-62.
G206.2
A
1674-8883(2016)13-0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