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电影中对节奏的把控

2016-02-28万霁萱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客居调音师节奏

万霁萱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论微电影中对节奏的把控

万霁萱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电影的节奏在能否成就一部好电影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它给了不同电影以不同的艺术影响力,包括在电影拍摄的前期和中期对于叙事和造型表现方面的掌控,也包括电影拍摄的后期制作中对影片的艺术性重塑。然而微电影的电影节奏较之常规电影又有些不同之处,本文结合《客居》简要分析微电影的影片节奏。

叙事;造型;视觉;听觉

一、电影的节奏分类

电影节奏的定义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中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段,在蒙太奇句子或蒙太奇段落里形成一些强弱等的对应,产生有序的跳动,并被观众感知的一种艺术形式。一部好的作品,不仅因其含有富有逻辑的叙事、打动观众的情节、优质的设备条件,还有把握命脉的节奏。微电影中的节奏与常规电影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不能把前人对于电影的节奏分析照搬过来,因时间对电影有一定的影响,就像电影与电视剧的本质区别。然而不变的原则是,对节奏的把握体现着不同导演对不同题材的不同表达方法,我们在前期构想《客居》的时候,首先因为故事叙述一个老人的客居生活状态,所以整个节奏都不是很快,但是为了让剧情不显拖沓,在具体的镜头剪切上速度又较快,利用黑场过渡,并且很多个段落都设置了若干个时间等长的镜头,凸显它的表达风格。

莱昂·摩西那多将影片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即影片在拍摄之时的摄影方向与速度、场面调度、角色的表达疾缓、画面的明暗等镜头语言,外部节奏即后期节奏,包括剪辑中的蒙太奇、插入的音乐音响等艺术的再创造。我们在《客居》中结合了《恋恋风尘》的节奏特点,利用老人的特点加以放大,进而把整个节奏适配到与老人相协调的节奏,利用老人的思想变化作为片子的转折点。在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中,影片利用大量的长镜头、人物之间缓慢的甚至细碎的对话来表达一种很浓厚的情感,这与导演和影片的基调是密切相关的。

二、微电影中的内部节奏

微电影在讲述多角色的故事时会常常有不那么明显的效果,观者可看到,我们在《客居》中涉及的人物很少,只有老人、孩子和中年人,没有很多的戏剧冲突,希望能达到叙事简洁又囊括不同视角的效果。当然也有一部分作品能打破上述这些总结。

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微电影的“短”,使其有了一些其他优势:在《客居》的前期设计中,它可以使用精简的角色和戏剧冲突去体现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次,微电影的“短”很容易维持观众的长期注意力,因为相比于常规电影动辄两小时的容量,微电影看起来轻松愉快更容易使人们集中精力投入进去看。

之前有学者把内部节奏又分为叙述性节奏和造型性节奏,在此笔者也将其沿用下来。叙述性节奏是指在影片内部,对事件、情节和心理过程的发展状况的展示。像《客居》中老人在车上、在家中、看市井、写文字时候的心情变化虽不大,但她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情感状态会处于不一样的阶层,一开始就是随着儿子搬家,搬进陌生的地方,后来在家里愈显孤单,再后来的独白和文字整个就体现了老人在客居生活里的种种思绪,情感一层层递进,这就是叙述性节奏。

《客居》中根据剧本从前到后显示了老人的4次“分离”:第一次是没有特意描述但在故事里几乎成为整个背景的老伴儿的离去,第二次是老人离开住了几十年的老家,第三次是老人和儿子情感上相对地分离,第四次则是老人和整座城市的分离,层层递进,最后扣紧主题“客居”。再如在《调音师》中,前8分钟给人不急不缓的感觉,每句话都有用武之地,情节简练,只在调音师和老板谈话的那个场景里面用了较多的语言,目的是为了解释调音师的情况,为整个故事埋下伏笔。而从他进入那扇门之后的叙事节奏就不再平淡了,观众紧张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的注意力能达到200/100,一直到影片结尾才是高潮,然后结束,短小精悍,留给人无尽的回味空间。这一手法也常为微电影导演所运用,像阿根廷动画短片《雇佣人生》、英国短片《一个女孩的故事》、美国短片《恐怖玩具屋》等。

运动的镜头或是快速地镜头转变要比静止的镜头更有利于吸引观众,如导演杨·史云梅耶的经典短片《对话的维度》,利用加快的画面表现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的观点趋同和激情的迅速,及能量之大,实有乖张之嫌但引人深思。在《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和梁朝伟第一次约会喝咖啡的时候,两人说起领带和皮包,出现了快速的平移镜头,这种节奏的突然变化,产生了应有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已经沉浸在慢条斯理的生活氛围中的我们,开始真正感受到这件事情对他们两个人的压力、惊讶和痛心。在《客居》里面,几乎全部都是固定镜头,像是老人的心思。另外,在选择拍摄环境的时候要符合片子的风格。在这部片子中我们选择了一间只有空荡荡墙体的房子,虽干净却也苍白,很像老人现在的生活。最直白的造型性节奏还有音乐与音响的运用,它能在第一时间通知观众事件的发展情况。《客居》里面对歌曲的引用很像《调音师》里面的钢琴曲贯穿片子的始终,在片头选用缓慢较为低沉的钢琴曲片段;吃过饭后调音师走在街上,步履生风面带笑容,因为他刚刚验证了他“装瞎”被人们相信认可,画外音是刚才的对话,这个时候的乐曲虽不属于同期声,但后来接上在客户家里的那一幕,算是同期声了,节奏欢快轻松如流水,而最终停留在姑娘吻他之前的1秒。最后,在影片的结尾又选择了片头的那首曲子,沉稳低沉,与画面相得益彰。

三、微电影中的外部节奏

外部视觉节奏是以镜头为媒介,通过对其排序、计划长短等传达导演思想,狭义讲就是蒙太奇和色彩的运用。在《客居》中,镜头的切换惯用黑场,以求很温婉地过渡剧情,精彩之处如5分41秒处开始到6分6秒中间,高架桥、街道、铁轨、纸笔、植物和慢慢推进的鱼缸,然后黑场,破碎声,这中间单个镜头的长短几乎是相等的,中间用等长的黑场连接,这些琐碎的事情都好像在表述老人的生活,它是平静的、单调的却也是安稳的、客居的。电影《刺杀据点》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大的平行蒙太奇,[1]虽没有在同一时间展现在影片里,但它通过对影片的快速剪接、快速回放,和强有力的叙事逻辑,讲了一个很复杂的、多人物的故事。在《调音师》中,笔者认为最让人称赞的两处剪辑是:调音师把大赛看得很重要,可是却失败了,就在这个过程中,前一个画面是他西装笔挺地坐在钢琴前,手刚刚落到琴键上,后一个画面就是他躺在一个琴键模样的枕头上,天色昏暗,他表情不佳,画外音“我失败了”。还有上文提到的一处画面切换处,背景音乐没变,上一个镜头是调音师满心欢喜地等待红绿灯,下一个镜头是调音师在客户家里假装看不见姑娘,用心弹奏,后来姑娘过来给了他一个吻,前后相得益彰,更体现了这份“装瞎”的工作带给他的是喜悦,而且在叙述上行云流水,点到为止,节奏感十足。能做到点到为止、镜头短小却内容饱满大概是很多微电影为之努力的。

在《客居》中,一首曲子贯穿始终,有起有伏,音质比较干净,符合剧情。在2分17秒老人开始伏案写字的时候,音乐停,这时的文字内容和镜头都和市井相关,这样更贴合人物情感。在这点上,《客居》音乐的选取借鉴了《菊次郎的夏天》中的配乐手法。影片随着那首经典的《Summer》起伏进展,这首曲子在开篇叙述了一个夏天的布景,本应该是炎热的夏天,但是在这里却别有一番景象。音乐如温柔、静谧的夏日清风吹拂着湖面一样缓缓地升起,声音清脆悦耳,慢慢地引入平静,突然又身临山巅。推至高潮,居高临下,灵动但不刻板,欢畅略带哀伤。欢乐的夏天在一片美妙的歌声中逐渐下滑到夏天即将离去的微微哀伤当中,然后曲调转变,又把哀伤的心情拉回了轻快的节奏,表达出对认识起伏的感叹,又满带希望地面对人生,不屈不挠,给人平静。这首曲子后来俨然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代表该电影的符号,一个代表心情的符号。[2]这首曲子本身就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在影片的构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语

成就一部好的、耐人寻味的微电影有着方方面面的要素,其节奏是极为重要的一点,那么究竟是内部节奏更为重要还是外部节奏更为重要呢?大概每一个导演都有不一样的定论,很多人会把构造影片节奏这样的任务全权交给后期制作,但有些先天铸成的缺陷,乞灵于后期的剪刀是无法弥补的。在制作《客居》的时候主要有一个明确的节奏,即由独白部分把握叙事的强弱,叙说老人的无奈和一点点苍凉的递进,通篇几乎都是固定镜头,再加上冷色调的运用和后期剪辑过程中镜头组接的变化,期望给观者更直观的感受。因此,导演在分镜头时应该统筹把握,和整个剧组这个有机系统共同把握内部节奏,才能使外部节奏与之统一。

[1] 小托.多重时间线下的《刺杀据点》[J].大众电影,2008 (9):48-49.

[2] 张玉芳.《菊次郎的夏天》——影视声音分析研究[J].青春岁月,2013(7):62.

J905

A

1674-8883(2016)13-0188-02

万霁萱,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客居调音师节奏
客居听鸟鸣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调音师
钢琴家和调音师
YOUNG·节奏
甘霖
调音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