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人造风景》
2016-02-28姜光辉
姜光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浅析纪录片《人造风景》
姜光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导演拍摄的工业风景,构成了一幅工业化、全球化进程中的立体的影像图景。不得不承认创作者创作角度的独特,他所拍摄的这些巨大的工业造物,冷峻的色调,空旷的场面,压抑的、令人窒息的画面气氛,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并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在纪录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现状时,散发着浓烈的悲情意味,同时显露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性表达。
长镜头;压抑;批判;情感基调
我们总是感叹大自然的力量,而在这部纪录片中,让我们禁不住感叹人的力量并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不知应该是惊叹于我们的伟大,还是为这样的镜头感到哀伤。整部影片将镜头对准中国福建某巨大的工厂、回收工业垃圾的乡村工厂、中国某造船厂、印度孟加拉国的拆船厂、石油生产基地、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天津的煤矿基地,正在热火朝天修建的三峡大坝工程和库区那些正在拆毁的城镇,以及上海的雄心勃勃的城市化建设等。几个大而不同的拍摄场景,展示了东方古老的中国和印度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它们共同从一个基点出发,综合表现“人造风景”这一总的题目。这种结构布局恰好呼应了作品的主题——人造。巨大的立交桥环线、三峡工程、垃圾山、煤矿基地、石油基地……这些都是人的力量造就的“风景”。
影片中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影像,只有一处拍摄了印度孟加拉国,一群下层的劳工正在海边的滩涂上拆卸已经报废的轮船。不过,这一段是作为中国的对照而拍摄的。前一个镜头正是在中国的一个造船厂,一艘艘钢铁巨轮正被制造出来,而在这里它们却被一点点地分解。两个场景的对比产生了一定的反讽效果,让人不禁思考:人类到底在忙碌什么?片子虽关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现状,但不应把这个话题用“中国”框住,毕竟这样的状况是全球化进程当中的,是世界性的话题。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多次穿插使用,纪时性和表现性艺术手法交叉剪辑,影像和图片相结合表现。这种融和风格的表现方式极具主观创造性色彩,同时也极具创作者个人化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纪录片的模式。
彩色的画面和黑白画面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彩色的影像画面给人一种明快的视觉和心理感受,黑白的影像画面则给人一种压抑和恐惧的心理感受。在整部片子当中,两种不同基调的影像画面相互穿插、结合使用,共同凸显影片主题。
在整部影片当中,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二者多次交叉剪辑。尤其是对黑白影像的使用是本片的一大特点,使画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例如,创作者在一个回收工业垃圾的乡村工厂给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拍照,这一段黑白影像的拍摄,渲染出一种沉郁、压抑的影像气氛和情感基调。黑色也常常代表着恐惧和死亡,片中运用黑白的影像画面浓重地表现整个村庄中的人们生存环境的污浊和黑云滚滚、遮天蔽日的灰暗。电子垃圾所释放出来的污染气体弥漫在整个乡村的上空,村里的老老少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天真乐观的孩子们期待拍照,好奇地围观着,站在电子垃圾堆成的小山上,异常开心地听从摄影师安排。当孩子们看到照片时,脸上露出欢快、纯洁的笑容,并发出清脆爽朗的阵阵笑声。画面和声音的对比效果,凸显出二者的格格不入,通过黑白画面对声音形成的反衬效果,从而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其中包含的悲剧性和批判性显而易见。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这位摄影师在西方课堂上的“物证”和进行环保训诫的道具。
在展示三峡大坝建设的一段影像当中,同样使用了黑白影像的画面处理手法。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站在那已被拆除的沿江小城的坍塌房屋和残砖断瓦上,面对着摄像机端着碗在吃饭。小女孩边吃饭边好奇地对着摄影师和摄像机,同样的,她并不知道自己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稚嫩的孩童在工业化发展大潮中,比一颗螺丝钉还要渺小。这是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些沿岸百姓的真实生活处境。
此外,摄影师在拍摄印度某拆船厂时,同样使用了黑白的影像画面进行表现。压抑、恐怖的画面气氛和影像基调,加上人物的笑容,大大加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与不和谐,也共同渲染出了一种接近死亡的、地狱般的生活影调。使用色彩和色调来处理影像,体现出了创作者对再现与表现艺术手法的有效运用。
穿着整齐划一的工作服的人群被当作了风景入画;个体的人被最大限度地模糊,大部分的特写镜头也是集中在他们干活的如机器一般的手上;几个黑白场景配上几乎贯穿后半段的哀怨的音乐,显然在暗示画面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些具有批判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创作者的立场和创作态度。即便是开头第一个长镜头中,导演通过旁白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创作态度,其中说道:“我既不想美化工业,也不想责备它,我想说的是,这就是现状。”创作者试图通过旁白使自己从作品本身剥离出来,以纪录者的姿态来展示作品,进而显得中立。但是,黑白影像的表现手法的使用,与纪录者一开始所表达的个人中立态度是不能完全吻合的。即便创作者记录的影像是真实发生的,但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影像风格却带有明显的个人化的批判色彩。
除此之外,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创作者不仅没有刻意地隐藏摄像机,而且除去旁白和对话的声音之外,还使拍摄者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画面当中,呈现出创作者拍摄素材时的真实场景影像资料。似乎要传达给观众,创作者拍摄影像的真实性和真实是被创作者创作出来的双重含义,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纪录片中,长镜头的使用非常普遍,影片在开头长达8分钟的移动镜头中缓缓地展开。一个巨大的工厂车间,一排排的流水线,坐满了正在机器旁做着各种各样工作的工人,前5分半钟没有任何的旁白或者对话,只有沉闷的机器嗡嗡作响,或者轻微的打击声,声音和画面单调得让你沉沉欲睡。五分半钟后,旁白响起,镜头继续移动,最后镜头定格于车间的一个俯拍的远景镜头,整齐的机器与蝼蚁般的穿着黄色工服的工人在巨型的车间里显得极其渺小。
在随后的第二个镜头,则是铃声响起,前面的工人离开车间里的工作岗位往外走。第三个镜头使用了摇镜头,拍摄逐渐空下来的工厂车间,拍到一位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趴在机器前睡觉的工人。第四个镜头,是工厂的车间外面,赫然写着“世界工厂、世界通道”几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英文解释。第五个和第六个镜头是零零散散的工人结伴从车间走出来。第七个镜头是远景拍摄从车间走出来的工人们,之后,镜头开始慢慢向下俯拍,然后画面定格,这时画面的构图是马路中线和地面上的一条横线相交叉,形成一个“十字架”的画面分切效果。随后画面淡出,叠印在画有一副向日葵的大门上,镜头开始向上仰拍,露出大门的门锁锁眼,再往上,露出了一个简笔画的黄色笑脸。这时画外音出现,“大家早上好!”“好!”
接下来的一个镜头是,远景拍摄工人们在工厂的路边集合,集合的队伍长得看不见边际,年轻的男男女女,密密麻麻,只看见一片一片的黄色,场面很是壮观。随后,在旁白对话当中,摄影师给了一个长达19秒的仰拍的镜头。然后,画面继续剪接之前摄影师拍摄的画面,旁白对话继续。最后,画面场景定格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拉镜头,画面出现于加拿大的摄影展的展厅里,作为艺术品悬挂在展厅的墙上,它们正在震撼着地球另一端的人。展厅里还展出了拍摄的各式各样的工业场所、工业造物,如废弃了的采石场、矿山、垃圾山等“人造物”和“人造风景”。接着画外音先切入,之后画面剪接摄影师正在进行演讲,讲解其所拍摄的画面和图片。
在前面这一段10多分钟的拍摄中,这些影像画面看上去似乎是毫无感情地存在着,但是影片的呈现方式和画面气氛的渲染,则含有强烈的主观化批判色彩。
众所周知,“十字架”代表着救赎的含义。影片9分54秒,镜头开始向下俯拍,10分03秒时画面定格,这时马路中线和地面上的一条横线相交叉,形成了一个“十字架”的画面分切效果。这种镜头的选择和使用,把创作者背后所隐喻和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含义,又一次显露了出来。这与创作者在第一个镜头的旁白中说的,对工业现状既不美化也不责备的中立的态度亦有所出入。这个镜头的使用也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含有创作者个人的价值取向,隐晦地表现出了创作者的个人的深层观点——这些人需要被救赎。
在后面的部分,创作者几乎是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个人的观点。片中24分35秒至24分48秒处,摄影师通过旁白,说自己很少拍肖像,但一位老太太令他不得不拍,因为她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时代,如今却坐在从西方运来的垃圾堆里……除此之外,在拍摄三峡大坝的部分,创作者问一个中年男子参加了国家那么大一个工程,是否感到自豪,中年男子说,我只是个打工的。这样的对话,或许能够隐隐地感受到创作者在创作时无法掩饰的、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浓厚的西方意识形态。
三峡大坝的建设部分,出现了许多有丰富意义的影像画面:被拆的房屋,黑白的画面,人们在拆迁的房屋上打打砸砸,摄影师在拍摄,正在焚烧的垃圾堆,房屋倒塌的声音,摄像师扛着器材在废墟上走,一个对着摄像机端着碗正在吃饭的小女孩,废墟中依旧在忙碌的人们,摄影师摆拍扛着东西走过的人和牵着毛驴走过的人们,摄影师给他们看图片,他们对着镜头展示着他们从摄影师那里得到的图片……这些人并不能够理解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巨变留下的影像,能够感受到工业化发展背后的阵痛和创作者批判的声响。
但到了最后上海的城市化建设部分,剪辑了一位年轻海归女富豪的豪宅和简陋的弄堂民居的强烈的对比影像,看上去和前面的部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略感突兀。之后有一个镜头表现了一位坐在空旷的新楼的楼梯上做针线的老奶奶,让人印象深刻。年青一代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化的建设当中,老一辈的人却被置于一个尴尬和孤独的处境,无所适从。城市的发展他们无法及时参与其中,看到在夹缝中生存的他们,也令我们的内心隐隐作痛。
影片的最后,是蓬勃兴起的天津某煤矿基地,一片一片的等待建设的荒地、骑自行车的男人、带着面纱骑自行车的女人、一片片堆积如山的煤堆、对着煤堆的房子、暗黄的天色、远处闪烁的霓虹灯……天色渐入黄昏,然后,画面定格,远处的霓虹灯透出一股寂寞的感觉。伴随着这个镜头的是单调嘈杂的嗡嗡声,这种声音充斥整个荧屏,这是一种毫无生机的绝望之声。画面逐渐模糊直至黑屏,影片结束……
总体来讲,本片出彩的影像效果和其深层次的意义表达,以及所具有的批判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此外,我们发现,片中多次使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拍摄。巨大的轮船或浩大的三峡工程与电焊工的渺小之间的视觉对比、中国某造船厂和印度轮船拆分厂的影像对比,上海的老弄堂和新别墅区的对比,以及密密麻麻上海老城区和高楼林立新城区的画面对比。无论从色彩还是构图,整部片子都有着丰富的意象。
本片荣获2006年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加拿大影片和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加拿大金尼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河水潺潺国际影展最佳纪录片奖。
这部片子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否定,并且除了艺术上的成功之外,还让我们对自身的生活环境现状产生了强烈的担忧。一个领土广阔、人口超载的国家,为谋求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应该铭记,庞大的发展建设工程的背后是数百万背井离乡的百姓;城市处处林立的高楼下,是一片片被摧毁的耕地和一群群被迫改变生存方式的人们。这部片子还让我们知道了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另外一些艰辛的生活是我们所不了解的,还有另外一些人造的“风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尽最大力量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刻不容缓。
此外,我们也不反对创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批判视角。排除政治目的,排除创作者站在道德制高点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优越性与环保的角度,去构建正义和非正义的二元对立逻辑,并以此去评说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可能。我们应该感谢创作者为我们留下的直观影像,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工业风景,并让我们深深地反思。
[1] 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6.
[2] 米克·巴尔(荷).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M] . 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3-114.
[3] 吴格尔.中国环保纪录片的话语立场与叙事特征[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6):77-83.
J952
A
1674-8883(2016)13-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