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戏曲的网络传播现状

2016-02-28陈一凡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娱乐戏曲受众

陈一凡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分析戏曲的网络传播现状

陈一凡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为更好地促进网络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戏曲网络传播的特性、现状调查、分析,并根据受众特点提出戏曲网络传播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戏曲;网络媒体;网络传播;现状与策略

从古至今,戏曲的传播都离不开具体的传播媒介。长期以来,戏曲传播以口说耳听的舞台传播方式为主,直到新兴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破了戏曲传播的时空限制。网络为戏曲的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与可能。从戏曲文献资料和知识的整合存储,到音、视频资料的在线收听、收看和下载;从个人的戏曲欣赏和修养提高到网络戏曲爱好者群体的互动交流,网络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戏曲网络传播特性

网络作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新兴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体,戏曲结合网络传播显现出如下特性:

(一)多媒体的综合性与交互性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1]网络与传统媒介相比更为完善,它融合了广播、电影、电视的戏曲传播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发扬和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传播上的不足,还带给受众全新的视听模式,也可以说戏曲在不同的媒介中进行传播,其戏曲自身的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戏曲爱好者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戏曲信息,还能够上传自己收藏的戏曲资料,参与任何一个戏曲论坛的讨论,与各地的戏曲爱好者共享、交流,与戏曲名家进行沟通、对话。这种在线的、无地域限制的互动交流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资源的集成性

“网络上的戏曲资源丰富庞杂,而且形态多样。既有文字信息,也有静态、动态图片,还有大量珍贵的音频和视频戏曲资料,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2]互联网的容量空间是无边无际的,互联网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可以成为戏曲无限容量的资料库,戏曲资源通过网络的整合其广泛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戏曲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信息资源,静态的、动态的,音频的、视频的互联网上都应有尽有。所以网络的出现,极为有利于对各种各样形式的戏曲资料的存储。“网络的互动性,使戏迷们也积极参与到戏曲资料的网络收集工作中,互联网对戏曲传播关系的影响,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使散落在民间的很多宝贵戏曲资料得以浮出水面”。[2]

(三)戏曲的娱乐性

面对今天戏曲不断衰落的趋势,很多民众和学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戏曲不适应当今的传播环境或者其他娱乐形式的兴起。戏曲不断式微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戏曲失去了其自身最重要的娱乐功能。戏曲逐渐被教化、被政治化。在我们从小的学习、生活中戏曲从来没有以娱乐的形象出现过,戏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也越来越排斥戏曲。而“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一种娱乐工具,网络传播所侧重的是娱乐化的人生,网络最大的消遣就是娱乐,娱乐的核心就是满足,就是网络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满足网民的需求,互联网的娱乐功能与戏曲的娱乐本质恰好形成了一致”。[3]网络的娱乐工具可以为戏曲爱好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所以当戏曲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就是将戏曲的娱乐本性与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戏曲网络传播现状探析

目前,戏曲网络传播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如下: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内陆地区。人们只有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后才有闲置的金钱和空闲的时间关注业余生活。拥有公众号的戏曲剧种多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自不用多说,像是在江浙沪一带流行的越剧和昆曲、河南地区的豫剧、安徽地区的黄梅戏等都发展得相对较好,公众号更新内容的质量、更新数量也更突出。当然山西作为戏曲大省,晋剧的发展也优于周边其他流行的剧种。这跟政府的资金扶持和当地戏迷的热情是分不开的。

(二)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等

以京剧院团为例,全国78家京剧类艺术院团中,有69家国有性质的院团,9家集体所有制性质的院团,各个京剧院团均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原贵州京剧院隶属于贵阳市文广局,是90%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12月29日,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授牌仪式在筑举行。至此,贵州京剧院初步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国有演艺企业”。[4]贵州省在近些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及时发放对文化表演剧团的财政补贴,并且确保戏曲演员的生活保障。此外,北京、山西、上海等地随着戏曲艺术进校园以及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逐渐展开,这些地区对于戏曲类演艺团体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也明显优于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省份。

(三)从业人员比例不均衡

据文化部2010年的数据显示,“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22.07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6.0%”。[5]其中,“全国戏曲剧团2451个,占35.7%”。[5]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戏曲院团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约10万人。其中,全国京剧院团近80个,京剧从业人员近万人,京剧从业人员约占全部戏曲剧团从业人员的10%,这明显多于各个地方戏剧的专业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京剧艺术如此庞大的专业从业人员队伍对于恢复传统骨子老戏或者创排新戏都是最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也是京剧在网络上的发展状况明显优于其他戏曲剧种的重要原因。

(四)受众群体数量差异

我国人口流动量大,大量的人口流动必定带来文化格局的大改变。很多剧种在当地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群众基础,而在其他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导致这些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人口流动并没有带给戏曲文化的百花齐放,反而容易导致城乡地方戏曲观众的流失和本土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萎缩”。[6]所有地域文化对外来文化都是排斥的,甚至存在歧视。文化之间的隔阂很难消除,外来人口

作为弱势群体,很难寻找到他们熟悉的乡音“戏曲”,所以缺乏文化认同感与安全感,更别提传播这个“乡音”了。

三、结语

戏曲网络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感知、了解和发现戏曲之美,由此愿意踏入剧院观看戏曲演出,开始真正的戏曲探索和延伸体验。因此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传播互动、包容与共享的优势,学会整合戏曲已有资源,利用长尾效应,提高视、音频的利用率,及时推送更新,调动戏迷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提高传播质量;与戏曲剧院等专业团体合作建立“虚拟剧院”,提供戏曲在线观赏模式,模拟出在剧院欣赏戏曲的空间环境与感受,提升受众对戏曲的兴趣与关注度,努力培养新的戏曲受众群体;大众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也应加强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使之从小耳濡目染,使传统戏曲的精髓得以传承,毕竟青年才是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

[1] 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DB/OL]. http://www.sina. com.cn,2001-05-11.

[2] 施旭生.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02

[3]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

[4] http://news.cntv.cn/20120105/115156.shtml[DB/OL].央视网(新闻中心),2012-01-05.

[5] 近几年来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情况分析[DB/Ol]. http://zwgk.mcprc. gov.cn/auto255/201108/t20110823_20108. html,2011-08-23.

[6] 柴国珍.社会结构空间转换与戏曲文化的走向——基于山西戏曲剧种演变的定量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4(1):119-125+133.

G206

A

1674-8883(2016)13-0094-01

猜你喜欢

娱乐戏曲受众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娱乐眼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