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传播中的“傲慢与偏见”
——从崔永元与卢大儒的转基因论战说起

2016-02-28吴贤皓叶旭洋刘俊婷展威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崔永元傲慢与偏见知识分子

吴贤皓 叶旭洋 刘俊婷 展威震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科学传播中的“傲慢与偏见”
——从崔永元与卢大儒的转基因论战说起

吴贤皓 叶旭洋 刘俊婷 展威震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本文通过崔永元与卢大儒的转基因论战的个案分析,笔者认为所呈现出的已不仅仅是转基因技术本身,更多的是科学传播中的“傲慢与偏见”——民众普遍关心,却普遍搞不懂转基因技术;公共知识分子游移在科学和媒介之间,虽然能够带动话题,却往往有过多情感的注入;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声音常常被怀疑、被忽视;媒体也没有建立让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基于此,本文认为公共知识分子需要重视文献证据,需要避免情感的宣泄造成对科学报道的影响。理性的程序安排和互相认可的话语平台是科学对话的前提,科学家与媒体要在互相了解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科学传播;转基因论战

一、科学问题的个体争论:公共知识分子VS科学家

2015年3月26日晚,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大讲堂”上发表了题为“班门弄斧转基因”的演讲。在提问环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提问后,双方随即爆发了长达17分钟的转基因争论。

很明显这不是一次成功的对话。究其原因,从表面看是科学家的傲慢、态度的居高临下、对非专业人士的嗤之以鼻,是公共知识分子言辞的诡辩、反诘与攻防。而根据国内外科学传播的主流理论,应该用以平等对话为标志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取代以科学家教育公众为特征的缺失模型,也就是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应该取代科学界对公众的科普。[1]那么,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崔永元和卢大儒之间的对话难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公共知识分子在科学传播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科学家又该如何进行科学普及?

二、个体争论转变为社会议题:大众媒介的知识生产

本是科学家与公共知识分子的个体争议,但是由于网民的不断跟进,迅速转变为社会议题,进而进入了大众媒介的知识生产阶段。

(一)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于论战话题,而不在科学议题本身

2015年3月26日事情发生后,第一家跟进的网络媒体是搜狐网,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科学报》、凤凰网、新华网等大众媒体。我们从各家媒体报道的标题可以看出,媒体关注的焦点是论战,受众直观的感觉是“崔永元战胜卢大儒、专业性比专家还强”。其次,根据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除了《中国科学报》比较注重报道的平衡,点出了科学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崔永元与卢大儒没有明显的倾向。而其他媒体无一例外,在报道中突出了卢大儒无法回答黄金大米转了几个基因、傲慢地说出“你没有资格跟我对话”,几乎一边倒地倒向了崔永元的论辩的胜利。

大众媒介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核心议题,对于转基因的认知、科学的传播以及崔永元和卢大儒论辩的核心焦点均未涉及,报道的内容是表面双方的攻防。

(二)网民根据论战双方各自站队,更多的民众只是凑热闹

大众媒介的跟进使民间舆论场迅速发酵。根据凤凰财经网2015年4月1日的题为“专访卢大儒:崔永元部分转基因说法在科学界站不住脚”的报道:“微博上,多数网友一边倒地支持崔永元;知乎上,得票率靠前的答案则站在了卢大儒一方。”[2]

笔者通过搜索,的确验证了凤凰卫视的报道,微博上认为崔永元是民众的代言人,战胜了“专业性不强”的科学家。而在新兴的社会化问答网站知乎上,民众则更多地支持卢大儒,认为卢大儒之所以没有回答出转了几个基因,一方面转基因并不是他的研究专长;另一方面,基于科学性,他不敢随意回答。同时,知乎上的网民认为,卢大儒提出的科学与伦理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网民对于这一事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而关注群体的地域分布也不平衡,根据微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24日,关于热词“转基因”的讨论,地域热议度高的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从媒介知识生产传播视角来看,一方面是“横向不到边”——媒介的议题关注长期是偏东南沿海,中西部地区则乏人问津;另一方面“纵向不到底”——媒介关注的焦点多是商业主义、中产阶级、市场形态、城市中心主义,底层民众的生动实践几乎处于传播实践、媒介视野的盲区。

三、从科学问题到社会议题:转基因问题传播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理性的公共知识分子

转基因问题,之所以社会如此关注,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崔永元与方舟子关于转基因问题的微博论战、崔永元自费50万人民币到美国拍摄转基因纪录片、与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对呛,以及此次复旦的争辩,转基因这一话题很难深入人心。

崔永元关于转基因最核心的表述主要是其赴美拍摄的纪录片。而此次复旦的讲座,主体内容也是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展开。而他赴美拍摄的纪录片认为转基因有安全问题的证据,大多来自未发表的文献和非专业的科学家。而在攸关影响大众认识的重要科学议题上,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努力采用权威结论和已经证实的科学依据,不应以不确定的观察来否定确定的科学研究。大部分普通民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并不会知道他们所看到的结论是非权威的结论、非证实的结论,他们会认为崔永元公信力如此之高,纪录片也是言之凿凿,从而深信不疑。

再回到此次的论辩过程中,其实在合理的科学对话中,科学的真理绝不能依靠民意来投票,或者因为论辩术上的高明而主导科学问题的解释权。尤其在进入大众媒介知识生产阶段。作为有良好的公信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主动发声,还原事情的经过。

(二)充满争议的科学家

转基因话题长期在舆论场发酵,但公众却很难对转基因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甚至对科学家关于转基因的论述充满狐疑甚至不屑,这与科学家在民众中的形象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是科学家的傲慢与对非专业人士的忽视。长期以来,在大陆的媒介生产环境中,很少看到科学家直面大众的询问。争议性的话题往往避而不谈,给人的错觉是“我做我的研究,你吵你的关切”。这也助推了公共知识分子在科学议题中话语权的一家独大。

其次,是公众不信任。大家都会说科学是中立,但科学家很难说没有利益驱动。因为一方面如果科研成果没有实现产业化,科研经费就会变相减少。公众很难不把科学家的论述与他自身的利益进行关联。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转基因研究者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又是种业公司的股东。

(三)科学家的媒介素养与记者的科技素养的双重落差

转基因话题要进入大众的视野,离不开大众媒介。而大众媒介如何进行科学的传播,离不开科学家和记者的配合。

所以问题恰出在两者的配合之中,科学家的媒介素养与记者的科技素养有着双重落差。科学家做科普能够做到“深入”,但很难做到“浅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驾轻就熟,但面对公众时往往显得有些局促,与其如此,倒不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做好自己的研究。这是很多科学家面对公众采取的策略,策略的背后反映的是科学家媒介素养的落后。

新闻记者做科普能够做到“浅出”,但很难做到“深入”。崔卢之辨的大众媒介知识生产,我们看到新闻记者轻而易举地在表层抓到了吸引眼球的热点,但如果就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背后问题的关键,却显得力不从心。

(四)无所适从的公众

在崔卢的激烈争论中,之所以形成微博上10多万的发布量和大量的民众的批驳,是因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常不是科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而是道义正当性和公众的直接感受。在科学素养缺失的基础上,公众面对科学家的普遍失语,更愿意选择相信充满道义的公共知识分子。当公众内心没有一个稳定的科学认知结构时,通常也会紧随舆论的脚步。

四、结论与建议:转基因问题传播的方式转换

(一)公共知识分子需要重视文献证据,避免情感的宣泄

我们从不否认公共知识分子在科学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科学家普遍失语的状况下,公共知识分子尤其难能可贵。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才是问题的关键。

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努力平衡自己的立场与报道的专业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效避免情感的宣泄造成对权威结论的刻意对抗。在报道和引述相关结论和争议时,应该还原事实真相,让公众能够获取相关的信息。同时,若情感的宣泄造成了事实的偏颇,作为理性的公共知识分子,也该勇于发声。

(二)理性的程序安排和互相认可的话语平台是科学对话的前提

崔卢之辨话语权的翻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交流平台的不对等。科学的争议不在于谁赢了谁,而在于公众是否了解,论辩双方是否有了新的认知、新的共识、新的见解。理想的科学对话需要有理性的程序安排,事先作好的周密的安排与计划。交流的内容以事实为依据,观点可以争鸣,但要互相尊重。

(三)科学家与媒体在互相了解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转基因问题的有效传播,科学家和记者是关键。首先科学家和记者要互相了解双方的差异、各自的缺陷,以期进行有效的互补。其次,科研机构可以主动尝试成立科研媒介中心,通过媒介中心的平台主动进行科学的传播。第三,大众媒介可以在媒介开设科学专栏、设置科学节目,让科学家可以直接主动响应民众的要求。第四,可以尝试类似于英美等国在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的科学新闻记者等的有益尝试。

[1] 王大鹏、钟琦、贾鹤鹏.科学传播:从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由崔永元卢大儒转基因辩论引发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5(6):08-15.

[2] 杨希越.专访卢大儒:崔永元部分转基因说法在科学界站不住脚[EB/OL].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01/13599857_0. shtml,2015-04-01.

G206

A

1674-8883(2016)13-0056-02

猜你喜欢

崔永元傲慢与偏见知识分子
崔永元:我为什么对现在的电影心里发凉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崔永元的金钱观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远离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