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的特色与传承

2016-02-28莉郝建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桦树皮呼伦贝尔器物

曹 莉郝建辉

(1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的特色与传承

曹莉1郝建辉2

(1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山草林地、河湖平原等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呼伦贝尔养育了勤劳、勇敢、智慧的“四少民族”人民,给予了他们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孕育了“四少民族” 独具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桦树皮装饰艺术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材料质朴、造型美观、色泽自然、工艺手法与装饰纹样独特、意蕴深刻,蕴涵着“四少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但即便如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原有狩猎、农耕文明构架下的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目前仍然处在后继乏人、发展迟缓的状态。因此,保护和传承“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便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文化工程,需要我们在其技艺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特色;保护与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少民族”是指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四少民族”名称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呼伦贝尔地区民间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也是在原“三少民族”提法基础上形成的,目前在呼伦贝尔地区广泛使用。

长久以来,山草林地、河湖平原等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呼伦贝尔养育了勤劳、勇敢、智慧的“四少民族”人民,给予了他们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孕育了“四少民族” 独具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桦树皮装饰艺术”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质朴美观的材质、独特的民族装饰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一直受到业界及社会广大爱好者的喜爱和关注。2006 年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组织申报的“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发展概述

桦树皮装饰艺术是的一种历史悠久民间艺术形式,产生并流行于北半球。从北美洲、欧洲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等许多地区都存在桦树皮装饰艺术。据我国考古资料证明,桦树皮装饰艺术属于先陶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在我国发现的桦树皮制品是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地区出土的一些桦树皮器皿残片,距今已有1万年左右,可以证明我国呼伦贝尔桦树皮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分析原因,一是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地区,林木资源非常丰富,而桦树约占林木总资源的20%,所以,桦树皮艺术的原材料在呼伦贝尔地区十分充足。二是桦树皮可再生能力强,易剥离,且具有质地柔软,成张成片、不透水和易加工的特性。三是就当地而言,桦树皮的制成品与陶器、铁器等其他制品相比取材更为方便,具备轻便、易携带、不怕磕碰的特点,更符合“四少民族”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很早就被当地人认知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呼伦贝尔桦树皮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四少民族”地区的桦树皮装饰艺术因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使用广泛、发展稳定而享有盛名。更加珍贵的是,虽经历史的冲刷,但目前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一直坚守着古老的传统工艺方式,并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纯朴气质。今天,在国家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工艺不仅运用在生产生活器物制作上,在桦树皮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也有新的发展。可以说桦树皮装饰艺术一直伴随着“四少民族”的生产生活,在当地的经济与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使得桦树皮文化历久弥新,并得以传承至今。

二、“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的特色

桦树皮装饰艺术是呼伦贝尔“四少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性的民族文化产物,它材料质朴、色泽自然、造型美观、工艺手法与装饰纹样独特,蕴涵着“四少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艺术特色分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功能美

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促使人们对美产生不断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是从生产生活中沉淀出的传统艺术,功能美是其最基本、最普遍的审美形态,因此良好的使用功能是桦树皮制品的基本属性。这使得桦树皮制品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将制作工艺和器物造型完美融为一身,主要表现在建筑、交通、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以桦树皮为材料所制作的物品可分为三类:一是游动性建筑物“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房子”,拆卸方便,携带轻松,满足迁徙不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以松木杆为骨架,桦树皮为衣,外观呈圆锥形体,内部呈伞状结构。二是解决水上交通、渔业生产问题的工具“桦树皮船”,其骨架由柳木或樟子松制成,桦树皮镶包其外,船身细长,两端略尖而向上翘起呈流线型,具有使用轻便、速度快的特点,既可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又是捕鱼的标配工具。三是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器物。源于桦树皮取材方便、易携带和制作工艺简单等诸多优点,桦树皮制品遍布到“四少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器物轻巧耐用,雕饰的花纹图案原始简单、形象逼真、美观大方,小到针线包大到婴儿摇篮,种类之多、纹饰之美不胜枚举。

在桦树皮制作工艺发展过程中,“四少民族”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在器物上运用不同变化造型的纹样,在实用基础上融入艺术性,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彰显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衍生出独特的桦树皮装饰艺术。

(二)质朴的材质、柔和自然的纹理与色彩

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制品取自纯天然桦木之皮,桦树皮呈淡淡的暖黄色,光洁美观,具有淡雅的天然美感,上面自然形成的纹理也是耐人寻味,为桦树皮制品增添了更多质朴之美。桦树皮装饰画,是桦树皮工艺品中运用自然色彩进行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两种艺术形态,其一,以桦树表皮、深皮为主要原料,借助桦树皮的天然色彩与纹理,通过刻、剪、烫、雕、画等多种技法的巧妙融合,创作出具有半浮雕式效果,具有原生态气息的装饰画;其二,借鉴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桦树皮画艺术中材料外表皮的黑与白和水墨画中的墨与宣纸的相似,为桦树皮画吸收水墨画的笔墨营养来发展自己提供了极大可能。其借助桦树皮本身的纹理走势和形状,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仿佛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气韵生动,意想超拔,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感受。最具代表性的鄂伦春族桦树皮装饰画是利用整块桦树皮的自然生长纹理,经过简单修饰,加以简单雕琢,即成为一幅幅古朴自然的人物、山水、狩猎情景图画。

(三)饱含美好寓意的纹饰

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制品的装饰纹样题材也比较丰富,其中以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形纹饰居多。在纹饰造型特征上,动物题材纹饰以写实风格为主;植物纹以自然写实风格为主,变形植物纹为辅;几何形纹饰多用于动物纹和植物纹装饰的辅助性纹饰。鄂伦春族桦树皮纹饰以植物纹为主,并赋予华丽的装饰风格。主要有叶子纹、桃形纹、花蕾纹、花瓣纹和树形纹等,其中丰满、盛开的“南绰罗花”纹饰是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象征女婿有了南绰罗花再也不会孤单,可以同姑娘白头偕老。达斡尔族桦树皮制品装饰题材较为丰富,主要艺术特征是更为生活化,体现出更多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追求,借鉴了中国画当中的技法和构图形式,升华了桦树皮文化的艺术表现力。俄罗斯族是在18、19世纪由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俄罗斯族,被确认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俄罗斯人相同。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保留了俄罗斯的一些习俗及文化,其中桦树皮文化较为典型。俄罗斯族桦树皮制品图案以象征性图像符号和民族装饰纹样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俄罗斯族桦树皮装饰工艺特点为图案装饰纹样多为多层次的二方连续几何纹样及动、植物纹样,而动、植物纹样占有的比重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桦树皮制品以俄罗斯著名建筑及生活场景为题材。俄罗斯族长期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图案和纹饰的应用上结合了中俄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少民族”桦树皮制品蕴涵着当地人民质朴、自然的美学思想,每一件桦树皮制品都传达着古朴的诗意美,极具感染力。桦树皮制品上的纹饰承载着记录“四少民族”生产生活宝贵文化遗产的重任,通过解读这些纹饰,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四少民族”原始的民俗文化,发现“四少民族”人民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四)独特的造型

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制品的造型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构成和形式美的表现同样比较突出。“四少民族”桦树皮制品一般为方便使用的圆柱体、椭圆体、长方体和锥体等形体,造型变化较为丰富,多呈对称、规整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器物。

“四少民族”人民,依据桦树皮制品材质的特性和造型的不同,分别赋予它们特有的用途与艺术形式美,从器物造型特征来看圆柱体居多。因为桦树皮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易曲面围合,圆柱体塑形工艺简单,形体稳定性强,加之圆柱体器物容量相对较大,故成为桦树皮器物主流形体。更重要的是在造型结构的形式美中,圆柱体较其他形体更易取得比例权衡、曲直对比的艺术效果。圆柱体器物一般用作盛放液体或细碎物品,如野果、肉干等。椭圆体器物,多直壁平底的内圈足造型,因其口阔,故利于寻找物品,主要用来盛放生活用品。椭圆体比圆柱体富有变化,给人以圆润、和谐之感。长方体器物,多体量较大,也给人稳定之感。其可盛放四季衣物等较大物品,因其六面共生,具有抗压性强、方便储存和运输的特点。锥形器物,用途较为特殊,一种是底部为锥形,主要用来打水,利用其造型优势方便插入水中;另一种是顶部为锥形,主要用于收纳尖顶帽。

“四少民族” 各种类型的桦树皮器物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桦树皮造型艺术,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桦树皮器物的特有造型风格,是古今“四少民族”的智慧结晶。

(五)手工技艺

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制品集造型、切割、绘画、雕刻、印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四少民族”在桦树皮制品上都根据自己民族的喜好通过精湛的技艺加工出精美的纹饰。其纹饰有多种制作手法,有压制法、点凿法、叠加法、镂雕法和绘制法等主要方法。“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工艺手法多种多样,异彩纷呈。鄂温克族所制的桦树皮制品擅长使用划刻阴线装饰、点刺纹装饰和剔刻纹装饰等不同装饰手法,常用图案素材有动植物纹和几何纹。鄂伦春族桦皮器物装饰方法与鄂温克族相近,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一种剪皮艺术,即把桦树皮剪成所需的图案,将其缝合在器身或器盖之上,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纹样种类涵盖动物纹、植物纹、象征纹、几何形纹。达斡尔族桦树皮器物装饰方法与鄂温克、鄂伦春族相比,新增镂刻镶嵌装饰法和墨绘装饰法。镂刻镶嵌法多用于桦树皮器物外壁上,在器身合缝前,按选好的图案在桦树皮上刻画出来,再剔除与纹样主纹无关的部分,形成镂空图案,然后在其纹样背面衬贴上彩布托出主纹,使桦树皮器物显得华丽精美,这是达斡尔装饰桦树皮器物中的一绝。墨绘装饰法是用毛笔在器身或器盖上勾勒纹样,或墨绘白描轮廓后,填补色彩的装饰法。达斡尔族桦树皮器物常用纹饰主要以植物、鸟兽为主,也以汉文、满文中的福、寿、禄为创作素材等。俄罗斯族桦树皮器物装饰方法主要有“烫纹”和“刻纹”两种。烫纹是先把设计好的纹样,绘制在桦皮器物外壁上,然后用烧红的铁丝烫出纹理,呈现原始自然之美。刻纹同样是把设计好的纹样绘制在桦树皮器皿上,然后用头带两叉的骨针凿刻,制作出双道凹陷的花纹。用这两种方法制作的纹样秀丽异常,风格迥异。俄罗斯族桦树皮器物图案装饰纹样多为多层次的二方连续几何纹样及动物、植物纹样。

三、“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四少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桦树皮装饰艺术是“四少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和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原生态文化现象,体现着“四少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特审美风尚,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道彩虹。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原生态的事物一度遭到人们的轻视甚至排斥,桦树皮艺术也不例外,导致其传承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物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厌倦快速而单调的生活节奏,厌倦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重重压力,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趋向也日见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对崇尚自然、返朴归真情怀的追求。所以,桦树皮装饰艺术这一面临传承危机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重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人们满足新的心理需求的一味良药。但即便如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原有狩猎、农耕文明构架下的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目前仍然处在后继乏人、发展迟缓的状态。因此,保护和传承“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便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文化工程,需要我们在其技艺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承”继承、接续,“传”承递、传授,“承传”是保护,重点在于尊重前人的心血,珍惜前人一切美好的贡献,做好文化的接续、文化的承递。 “传承”是发展,重点在于着眼于前人文化艺术,思考人类文化艺术如何可以更丰富、更多彩,未来的世界如何可以更和谐、更美好,保持文化艺术多元的潜在再生能力,防止他们在现代化、全球化侵蚀的过程中绝灭。

(一)承传是保护

我国在近些年推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申遗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申遗热情不断升温。随之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发展之名,谋经济之利。此举大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心思都花在如何利用尚存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谋利的工具,对文化艺术的内容实质来不及思考,只求形似。这种只有经济发展,不顾文化承传的做法不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与创新,也会使我国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消失。这也是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有关专家认为,“活鱼要在水中看”,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原状保存在其生存的池水中,让它成为“活文化”。不论是保护、发展还是创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都首先要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要读懂、吃透,做好文化的接续和承递。例如,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范,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营造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境。另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加大地方高校的参与度,势必会使其成为最有利的文化阵地。原因如下:以“四少民族”地区为例,地方高校具备人才培养优势、信息资源优势、科研创新优势和承传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生源地构成上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四少民族”,他们热爱这片沃土,熟知本民族的文化,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军。

(二)传承是发展

“传承”与“承传”的区别关键之处就是发展、创新,“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正面临着两种走向的选择,一是日渐式微,任其自然;二是加强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使其日益月滋,欣欣向荣。纵观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可以得出:文化艺术变则立,不变则废。在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在于其传播是一种活态流变,呈现出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其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融合,从而呈现出继承与发展并存的景象。但是要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变性的宗旨是要在创新发展当中注意其本质和特征的继续存在,其传承要有一种相连延续之感。

“四少民族”桦树皮装饰艺术之所以从古流传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适应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符合当地人民的审美取向。因此,保护与传承桦树皮装饰艺术,重点应在挖掘与弘扬其精神内涵上下功夫。在复合材料、机器工艺盛行的今天,桦树皮制品天然的材料,柔和的色泽,天然的纹理,原生态的装饰手法,纯手工制作,散发出独特的自然美,唤醒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怀,找回了人们淳朴自然而沉静的心灵状态。因此,需要桦树皮艺术创作者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精湛技艺,把这种传统造型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唤起人们更多的归属感和亲近感。所以,在新时期下桦树皮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重视保留其基本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还要挖掘其文化和精神功能上下功夫,即充分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关心、热爱、保护和传承桦树皮文化。

[1] 鄂嫩哈拉·苏日台.狩猎民族原始艺术[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25-52.

[2] 李宏复.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5-49.

[3] 王玉云.俄罗斯桦树皮工艺品图案装饰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1(1):45.

[4] 赵卓,吕珊珊.地方高校成立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可行性初探[J].大众文艺,2015(18):226-227.

[5] [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XdNadwkuIi-0W15iRXU4KHBVVH9Uc4B-scl1ukmcK3GSHk4HLtZDe-QeY75_jNxT41__vlg480xx-IYsLZYC41K.

[6] 张茹茵.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工艺面面观[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21(3):10-12.

G127

A

1674-8883(2016)13-0010-03

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项目名称:四少民族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途径及文化继承研究——以桦树皮装饰工艺的传承为例,项目编号:NJSC14410

曹莉(1967—),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蒙古族服饰艺术。
郝建辉(1978—),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草学。

猜你喜欢

桦树皮呼伦贝尔器物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桦树皮制作技艺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装饰工艺及艺术审美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及传承意义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银色的呼伦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