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时事财经新闻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16-02-28何欣芸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财经新闻时事经济学

何欣芸

(重庆巴蜀中学,重庆 400013)

初探时事财经新闻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何欣芸

(重庆巴蜀中学,重庆 400013)

财经类专业各项教学活动都要以经济学基础为基础,经济学基础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这些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学习与理解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课堂教学一般是以理论作为重点,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日常实际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改善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有高校将时事财经新闻应用到了日常的经济学基础教学活动中,且效果较为突出。本文将对经济学基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简要分析,然后探讨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入时事财经新闻的作用和意义,并对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时事财经新闻的具体应用进行探析,最后提出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时事财经新闻应当注意的必要事项。

时事财经新闻;经济学基础教学;应用

经济学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几乎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程,甚至有些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习相关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与基本素质。经济学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或者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那么其在该课程上的学习将面临较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够对教学方法与模式予以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将时事财经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且教学成果较为明显,可见对这一内容的探讨有着较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次探析结果将对今后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经济学基础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经济学最早源于西方,很多经济规律都是在西方生活、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其中诸多内容都是对西方经济社会现象的反应。近年来,全球社会生活、生产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经济学的知识内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学基础教材来看,知识点的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但是相对陈旧,教材的改版多停留在形式上,内容的删减与变化并不大,整个理论体系还是维持原状,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相对较差。同时,教材的内容以理论叙述为主,规律性的总结、抽象性的概念较多,即使后期改版的过程中加入了部分案例,但是案例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度不大。此外,有些案例则照搬国外案例,教材中对案例的解释与分析不够透彻,学生难以获得深刻的知识体验,不能理解知识规律是在何种背景下形成的,面对这一枯燥的教材内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无法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较差。

(二)课时安排相对减少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各个学校逐渐意识到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而一些学校却又忽略了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经济学基础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其课时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例如某高校原来的经济基础学课程为120学时,教学改革后,仅剩80学时。由于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庞杂、知识系统覆盖面广,在缩减课时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取舍,继而导致知识的系统性变差,很多知识点无法被有效地联系到一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提升。经济学基础是学生展开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为了后期更好的学习,教师需将经济学基础中的重难点一一详细地讲解出来,利用多个课时开展知识点讲述,课时的压缩使很多知识的讲解仅能停留在表面上,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总的来说,课时安排的相对减少使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展开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三)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高校呈现出扩招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源素质差异较大;同时一些经济类专业既招收文科生,也招收理科生,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以往的文科教学中,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低,而经济学基础课程在这方面的要求却相对较高,文科生的素质与能力达不到该课程学习的实际要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面临较多的困难。如果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就会累积下来,学生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上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甚至会出现厌学与排斥的心理,影响后期学习的展开。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却没有意识到经济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其对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自觉性与积极性较差。

(四)教学管理粗放单一

当前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为了考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常学校会在学期末组织统一考试。部分学校为了保证考察的全面性,在学期中期或者某一阶段开展阶段性考察,将阶段性考察的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核算,最后的成绩即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而考试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的知识点,即使有案例分析题,也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例题,或者是以往考试中出现过的习题,有些教师甚至会沿用往年考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题目缺乏创新性与时效性,并不能考察出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学生也难以利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当前的时事政策。

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的作用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经济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经济政策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学生也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传统枯燥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单一、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甚至会有很多学生认为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并不相关,因此对课堂提不起兴趣,而当教师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后,教师会利用知识对时事财经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国家推出的新经济政策。通过理解与分析,学生会意识到经济学基础知识与生活间联系的密切性。在时事经济新闻的引导下,学生将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主动开展学习与探究,加深自身对复杂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将形成独特的学习习惯,利用时事财经新闻学习经济学基础的知识,并学会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当前的社会时事。

(二)强化经济学知识的动态性

世界经济形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各种新经济政策与经济制度不断涌现,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应当将学习的过程也变为动态化的过程;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动态性,让学生随时了解世界经济的最新变化情况,了解经济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行情况,了解知识点的产生与发展。时事财经新闻的引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让经济学教学不断与时俱进。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把时事财经新闻引用到经济学基础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了时事,明确了世界经济形势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与制度推出的根本意图,了解市场与政府的根本目的,继而深入理解经济学概念与经济学规律。在对时事新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将深刻地体会到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用价值,明确如何利用经济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政府是利用何种机制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引导学生如何对时事经济新闻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未来的工作中,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场,适应社会的变化,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具体引用时事财经新闻的探析

时事财经新闻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引用在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如GDP增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股票债券市场状况、国际油价、货币汇率、黄金价格、美元加息、亚投行成立等,这些新闻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无论多么复杂,其实都可以用经济学基础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当前实施的财政政策在课堂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保证经济发展的均衡与稳定。从近两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6.9%的增长率;但是具体来看,与预期相比,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在投资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减速趋势,因国有土地出让所得的收入也显著降低;就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有效贷款方面存在着需求不足的现象。而从2016年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1~10月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02,同比涨幅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3%。整个水平还处于深度收缩区间的范围内。货币流通呈现低通胀情况,10月末通胀率是2.1%。与同期相比,进出口总值降低的幅度为1.9%,出口下降2%,进口下降1.8%,贸易顺差缩小2.6%。由此可见,我国的出口率虽然在增加,但是增长幅度却明显在降低。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定增长率能够达到6.2%。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呈现出下行的状态。为了应对这一经济变化趋势,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后期的财政工作中,我国在税收方面推出了优惠政策,例如对创业以及小微企业进行所得税减半的优惠等。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国家在新能源使用方面也推出了新型优惠政策,如车船税减半、铁矿石资源税下调等。政府各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不利经济形势,同时减少企业面临的经济负担,提升政府的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适时调整的货币政策在课堂中的应用

从近几年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2015年、2016年的物价水平并不高,甚至处于低位状态。为了对融资成本下行状态进行巩固,国家对准备金率以及利息率进行了下调,这些政策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开展。利率下降使货币金融环境得到了改善,并进一步对投资需求予以刺激,使相关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最终带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对部分地区银行的准备金率予以了不同幅度的下调处理,实质上是在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当时经济下行的状态予以调节,确保实体经济能够顺利、健康的增长。从2014年11月到2016年10月,央行共提出了6次降准、6次降息。

(三)股票市场的波动变化在课堂中的应用

从股票市场的波动变化情况来看,2014年7月至2014年11月21日,上证指数震荡上扬,增加了337点。部分投资者难以认清这一变化形式属于熊市反弹还是牛市,因此不敢盲目采取措施。同时此后不久,中央银行出台了降息措施,整个股票市场因而呈现出了较为亢奋的状态,5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达到了3000点以上,甚至出现了3404点的疯牛趋势。这种现象的发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不满,有调查显示之前慢牛行情的发生,是因为证监会对两融违规的查处。新华社还针对高杠杆以及疯牛趋势做出了抨击报道。不久,股票市场又突破了4000点,进入了第二次疯牛状态,这种涨势与行情让市场感到害怕,很多人选择在此时将股票抛出。为了稳定市场情绪,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均发出相关报道,证明4000点的上证指数是具有合理性的。此后不久,上证指数又突破了5000点的大关,进入了第三次疯牛状态。之后,股市进入了慢牛的状态。

这种特殊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探究意义,在课堂上探究此类特殊的经济现象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深思。对于股市的动荡变化,可以利用供求定理进行解释。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当上市指数处于2000~3000点的范围时,新股的月发行数量相对较少;而处于3000~4000点范围时,新股的月发行数量大约为20;处于4000~5000点的范围时,新股的月发行数量能够达到30上下;当超过5000点时,新股发行次数进一步增加,能够达到一个月两次,约为45家,很多大盘股也会在此时选择发行上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股票方面的需求提升,因而股票价格也不断地提升,首次公开募股的注册与发行制度不断的改革完善,相应的股票供给量随着需求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股票市场通常会表现出吉芬现象,与常规的需求定理不同,在吉芬现象中,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具体来说,即股票价格上涨,股票需求量越高,购买股票的人越多。政府的积极引导以及投资者的预期都是导致股票涨价以及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四、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引用时事财经新闻的注意事项

(一)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为了提高课堂活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时事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利用知识分析时事财经新闻,也可以利用时事财经新闻巩固知识。教师应当转变自身角色,将时事财经新闻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分析该新闻中体现了哪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财经新闻,探究这些新闻里体现了哪些共性的知识点,又涉及了哪些特殊的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帮助,使讨论更具有实效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让各组学生汇报本组的探究成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都将得到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汇报成果进行评价,汇报得较为全面的可以适当予以奖励,而汇报效果较差的也应当予以必要的鼓励与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优化了经济学基础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时事财经新闻的时效性

时事财经新闻引入课堂的关键在于其时效性与新颖性,教师应当选取当前的经济热点作为课堂案例引入课堂。当前互联网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登设备时事查看消息与新闻,了解新出台的经济政策与财经时事;教师在课堂上引用这类消息,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消息与自身密切相关,继而积极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与研究中。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运用时会更灵活。课前,教师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选择与教学目标联系紧密且具有代表性的时事,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让时事进入课堂,让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对考核内容予以必要的调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察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且考试的内容多为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对案例分析等方面能力的考察不足。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对考核内容予以必要的调整。首先,教师应当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内容的比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试题分析学生是否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其次,案例应当选择最近发生的时事财经新闻,让考试题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案例应当尽量选择课堂上没有涉及过的,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分析的灵活性,避免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另外,对学生的评定应当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考试成绩应当仅仅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都应当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五、结语

经济学基础是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学科,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课堂枯燥、课时较少、内容陈旧、学生素质不一、考核管理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时事财经新闻应该被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新近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特殊的经济现象等都可以被当作案例拿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时事财经新闻在经济学基础课堂上的应用十分重要且必要,因此经济学基础课堂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

[1] 吴喜龄.参与式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以财经新闻分享会活动在经济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效果分析为例[J].企业导报,2015(07):93-95.

[2] 谢丽云.时事财经新闻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8):169-170.

[3] 王瑞荣.经济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7):251-252.

[4] 朱广其.“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76-179.

[5] 王瑞荣,高寿华.基于建构主义的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80-282.

[6] 白永秀,任保平,何爱平.加强“五大教学体系”建设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以西北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02):38-40.

[7] 广小利.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05):217-218.

[8] 陈靓.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6(21):166-167.

[9] 阳娟.“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6(18):190-191.

[10] 薛灵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1):247.

[11] 杨静,谢健,黄春丽.实践教学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4(01):247.

[12] 刘华富.案例教学在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经济学入门课堂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22-23.

[13] Jinsoo Hahn,Kyungho Jang . The Effects of a Translation Bias on the Scores for the“Basic Economics Test”[J]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12,43(2):133-148.

G712

A

1674-8883(2016)24-0215-02

何欣芸,就职于重庆巴蜀中学(鲁能校区)。

猜你喜欢

财经新闻时事经济学
时事半月谈
简明经济学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财经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时事政策
关于党报财经新闻的艺术性探微
经济学
“新常态”下财经新闻报道策略探析
都市报财经新闻建设的现状与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