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
2016-02-28苏虹蕾
苏虹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吉林 长春 130033)
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
苏虹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吉林 长春 130033)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小说等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综观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由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例子比比皆是。改编成为电影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联系艺术与文学的纽带。本文以我国导演徐静蕾改编的版本为例,从故事情节上的改编、人物形象上的改编以及电影改编的得失三个方面来浅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
电影;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小说等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综观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由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例子比比皆是。改编成为电影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联系艺术与文学的纽带。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性作品,1948年由著名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改编为同名的影片,2004年被我国新锐女性导演徐静蕾再一次改编为电影。本文以我国导演徐静蕾改编的版本为例,从故事情节上的改编、人物形象上的改编以及电影改编的得失三个方面来浅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
一、故事情节上的改编
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在进行二者的转换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鉴于二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极大不同,必须采取删减、改动或者增添等改编手法,这样才能依据小说创作出更好的影视作品。
首先,整体上概述小说的故事内容。从情节上来说,小说的情节多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需要通过一条或者多条线索来进行串联,尤其是对于中长篇小说来说,无论是在篇幅上,还是情节展开上,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笔墨;而电影却不同,电影作为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追求的就是嘉年华,通过营造一系列的镜头和画面来表现曲折的故事情节。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13岁的少女爱上了邻居家的青年作家,但是却因为母亲再婚的原因,少女不得不离开现在居住的地方。随后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少女在18岁的时候又重返维也纳回到之前居住的地方,想要与青年作家相遇。可是青年作家并没有认出她是当年的少女,反而认为她只是一个卖笑的女郎,因此两个人在缠绵相处三天之后,青年作家并没有继续与少女见面,但是少女却怀上了作家的孩子。当孩子生下来之后,少女为了能够让两个人爱情的结晶过上上流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卖身,15年之后,两个人再次相遇,作家依旧没有认出她来,甚至作家还为两人度过的一夜付钱给她。少女从始至终都自己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直到两个人的孩子因患重病离世,小说中的少女才写下了一封没有署名的绝笔信。
其次,具体分析影片中的改编情况。徐静蕾导演的同名影片将小说中的故事放在了中国,使影片增添了中国的特色。影片将故事的开始设定在1930年,13岁的少女(林园饰演)爱上了住在隔壁的青年作家(姜文饰演),与小说一样,因母亲改嫁,少女离开了北平搬到山东。但是少女依旧忘不掉作家,于是努力读书学习,搜集与作家有关的一切信息,6年后,少女考上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重新住到了作家的隔壁。在一次游行示威中,二人相逢,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缠绵的时光。因为作家要到敌后采访,二人就此分开,随之作家也就忘记了少女的存在,但是少女却依旧在痴痴地等待,直到发现自己怀孕了。少女自己默默生下孩子,为了孩子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少女做了交际花,之后的情节与小说中大致相同。徐静蕾导演的影片中,删减的内容并不多,只是删减了一些细节,如少女偷雪茄烟头、亲吻门、因搬离作家生活的城市足不出户等细节,总体来说,故事情节是忠于小说的。同时,情节也添加得比较少,一开头,影片中过年放鞭炮、吃饺子的情节,电影中增添的内容,意在突出影片的中国特色。
二、人物形象上的改编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小说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自然需要借助大量的笔墨来表现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以此突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的艺术,自然需要借助声音和画面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给观众带来体验。因此,为了完成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成为改编的重中之重。
首先,以小说和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为例,分析徐静蕾导演的影片对于小说的改编。在人物形象的改编上,电影和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一方面,电影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放在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小说和电影虽然都是在表现爱情的主题,但是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的,小说中强调的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而电影中意在突出“我爱你,与你无关”,因此,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二者有所不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狂热,在爱上作家后,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衣服的整洁和干净,苦练钢琴提升自己,甚至做出拣作家吸过的雪茄烟头、亲吻作家摸过的门把等狂热的行为,独自生下并抚养与作家的孩子,将爱情当作自己的信仰,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无怨无悔,这些都是狂热的表现。同时,小说中女主人公还是善良的,对于追求她的人表示歉意;忠诚的,自始至终都爱着作家;敢于自我牺牲、刚强,爱得很纯粹。而在影片中,女主人公更多了一份恬静,无论是由林源饰演的少女,还是由徐静蕾本人饰演的女大学生,在穿着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一种朴素、青春、恬静的特点,这在小说中是没有表现出来的。
同时,在电影中,女性成为主导,而男性处于缺席状态。风流倜傥、学富五车的作家成为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尽管女主人公江小姐对他的爱恋纠缠了自己一生,甚至曾经为作家怀孕生子,但是江小姐在困难重重的年代仍然对作家采取一种“我爱你,但是与你无关”的姿态,始终没有对作家披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更没有在怀孕后向作家乞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将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写成信寄给作家。在电影中,尽管作家是江小姐念兹在兹一生的人物,但是他又是一个苍白的、“不在场”的人物,他自己主动地对两性关系采取了逃避的姿态,而江小姐也并未邀请这个浪荡公子进入自己的人生。她拥有属于自己的,纯真美好的性别经验。
其次,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电影和小说也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小说中青年作家,仪表堂堂、才华横溢,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男性。例如,小说中是这样描述青年作家的:“上楼的时候总是两级一步,步伐轻捷,活泼灵敏,显得十分潇洒。你把帽子拿在手里,所以我一眼就看见了你的容光焕发、表情生动的脸,长了一头漂亮、有光泽的头发,我的惊讶简直难以形容:的确,你是那样的年轻、漂亮,身材颀长,动作灵巧,英俊潇洒……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而在影片中,由姜文饰演的作家,从外貌上来说,不能用英俊潇洒来形容,同时也没有文人所特有的气质,反而更多了一份笨拙的感觉,从内在特质上来看,完全没有小说所描绘的那样光芒万丈,这样的一个男性形象,很难让人理解,为什么女主人公可以为其而生、为其而死,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影片在改编上不免让观众产生疑问。
三、电影改编的得失
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旨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来讲述故事的内容,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此来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发挥文学的价值和作用。而电影与小说不同,电影是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完成人物的塑造、内容的叙述,来触动观众的听觉和视觉系统,达到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目的。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其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两种表现形式的转换,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首先,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改编上,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其一,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做到了以尊重小说原著为基础的创新。无论是在故事内容上,还是在情节的发展上,影片都能够忠实于原著,牢牢抓住了小说的精髓,这是其改编的成功之处。从情节上来看,电影几乎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情况,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处理上都没有大的变动;从思想上来分析,影片也突出了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旨在通过一个女性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来表现缺乏女性独立意识,终将无法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最终也只能得到不公的宿命。其二,影片在改编过程中,做到了本土化,表现出了中国所独有的特色。影片在立足于原著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不仅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到解放前旧中国这一大背景下,而且融合了灯笼、对联、四合院、窗花等中国所特有的元素,以此来营造东方所独有的美学风格。除此之外,影片在音乐的选择上,将琵琶这一代表东方音色作为主题音乐,既生动再现了女主人公的不同,同时也增添了影片的艺术特色,将影片本土化,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其次,影片在改编上也表现出了不足之处。一方面,影片在细节上存在缺失。小说本身就以细节描写为特色,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细节性的描写,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而电影在细节刻画上与小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刻画女主人公爱上青年作家的心理描写上,“你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因为青年作家身上的吸引力,女主人公爱上了作家并作出了一系列狂热的行为;而在电影中,这些狂热的行为都被删减了,也就少了少女爱上青年作家的契机,细节刻画上的缺失导致电影剧情给观众带来唐突的感觉。另一方面,在主题立意上表现出不和谐的因素。徐静蕾导演将小说的故事发生的背景由西方社会搬到了旧中国,虽然促进了影片的本土化,但是在一些方面没有很好地实现二者的转换。例如,在两性关系的处理上,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在回到北平之后,在仅仅见过一面的情况下就与作家发生了性关系,这既与解放前旧中国的战争环境相违背,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影片改编中值得商榷的地方。
虽然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改编上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但是总体来说,影片成功地实现了将小说的表现形式转变为影片的表达模式,既做到了忠实于原著,又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优点大于缺失。
[1] 谢琼,袁克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文本及据此改编的电影作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48-54.
[2] 刘艳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D].中南大学,2012.
[3] 孙晗丹.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改编的得与失[J].电影评介,2013(03):26-29.
[4] 陈墨.缺少那一声茨威格式的叹息——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05(03):92-95.
J905
A
1674-8883(2016)24-0158-02
苏虹蕾(1982—),女,吉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