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方言节目“小众化”的思考
2016-02-28于希斌
于希斌
(北碚广播电视台,重庆 400700)
广播方言节目“小众化”的思考
于希斌
(北碚广播电视台,重庆 400700)
广播方言类节目作为“小众化”节目,一直是普通话节目的有益补充,是广播媒体保证收听率的“秘密武器”。很多广播方言节目是普通话节目无法替代的,那么其在发展过程如何独树一帜,保持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如何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吸引“眼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广播从业人员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广播;方言节目;“小众化”;发展
在所有媒体形式中,广播节目具有比较强的伴随性和时效性。近年来,为了适应听众的多样化需求,广播节目呈现出了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广播方言类节目因此风生水起。节目主要以民生新闻类、娱乐性和服务性为主,大多是一些脱口秀逗乐听众的节目,以区域性听众为主,所体现的小众化、贴近性、亲近性等独有特色,承载和记录着本地百姓的情感,因此方言节目很容易被此环境中的大众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诚然,在国家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社会背景下,广播方言节目这种“小众化”节目只能作为“大众化”普通话节目的补充,但是方言节目的“本土化”优势仍不容小觑,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广播方言节目的现状
广播方言节目的产生是地方文化的需要。与普通话节目一样,方言节目肩负着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导向的引领之责。用方言来主持的广播节目,有利于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小众化”居民的文化娱乐空间;有利于地方的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推进与发展。方言节目使本地人感觉亲近而新鲜,对于已经习惯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节目的地方受众来说,这样的节目与他们更具贴近性,所以方言类节目受到热烈追捧是不难理解的。
重庆地处西南一隅,方言属西南官话。在抗战期间,重庆成为《中华民国》陪都,大量移民涌入重庆地区,因此重庆方言融合各家方言之长,有风趣、幽默等特点,成为当地群众的心理文化共同体。
近年来,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不断加强,但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重庆人说普通话”,重庆本地方言依然是百姓日常使用最多的交流语言,因此重庆广播方言节目就有了自己的受众群体。近年来,重庆各广播频率开办了《好吃狗》《欢乐时光》《嘉陵美食街》《乡村行》等10多个受欢迎的本地广播方言节目。其中,有代表性的《嘉陵美食街》采用男女方言脱口秀的形式介绍重庆各地美食,使节目展现出幽默诙谐的效果;而《乡村行》则以农村群众为主要受众群体,介绍农业技术、致富信息以及农村时尚新风,广受好评。
二、广播方言节目本土化优势
(一)群众需求是方言节目兴起的根本原因
广播方言节目将方言语音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广播的特点正是完全通过声音来展现节目,所以方言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和突出。在目前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方言地区的群众更倾向于收听本土方言节目。相比较而言,用方言主持节目比普通话主持节目更生动、丰富,特别是在对一定事物进行描述时更具体、形象,以普通话来描述略显不足。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特色,才会让方言主持在这个多元化的背景下脱颖而出。方言主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节目的可听性和亲和力都比其他类型的节目更具独特的优势。
例如,《欢乐时光》就是用重庆方言讲笑话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两位主持人用本地方言一唱一和,那入木三分的方言俚语表达、夸张的表现方式,吸引了本土市民关注,该节目也成为当地收听率最高的广播方言节目。
(二)本土的服务功能得到完美体现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虽然在当地生活和工作,但是对本地的信息并非能够完全掌握,广播节目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重庆嘉陵之声的《嘉陵美食街》,这是一档在晚高峰播出的本地服务类节目,为本地人民推荐当地吃喝玩乐的商家场所。这档节目属于方言穿插使用类的节目,信息传递明确、简洁,又具有本土的亲切感。
(三)专业化广播是方言节目兴起的内在动力
方言节目打破了原有普通话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主流节目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让受众在同一时间不同频率、不同时间同一频率有更多的选择。广播节目的“本土化”“小众化”有利于制作单位集合地域、文化等特殊优势,实现个性化,突出节目的优势;而专业化则强调了广播的市场取向和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受众对广播传媒服务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四)方言节目的喜剧性扩大了受众群体
方言出现在广播节目中,表现出了它本身特有的喜剧元素。听众在收听节目的时候,对于方言所表达的意思有很深刻的意会,觉得收听方言类节目就是一种享受,是对地方文化的享受,也是对自己所生活和工作地域的一种关注和喜爱。比如方言节目《笑口常开》,主持人对于重庆当地方言进行了很好的拿捏,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无法从普通话中获得的。
方言节目的喜剧特点让方言节目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比较大,都希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放松心情,正好广播方言节目的亲近感受到本地人民的喜爱,让节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让节目在地域范围内得到极大认可。
三、广播方言节目需要改进的地方
尽管广播方言节目有自己的优势,但在各广播媒体中也只占有节目份额的很小一部分,属于“小众化”节目。方言节目的兴起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才符合国家对节目的有关要求。
(一)影响普通话的推广
方言节目的主要受众是本地听众,他们在平时生活中都是用方言交流,没有普通话的语境,他们对普通话的学习更多的来自于广播电视媒体。如果主持人用一口纯正的方言来主持节目,就减少了听众学习、了解标准普通话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对规范语音的认知。尤其是广播节目有很大一部分听众是大中小学生,方言节目对他们学习、运用普通话有误导作用。
(二)信息的传递不够准确
广播节目没有画面的辅助,完全靠声音传递信息,方言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会有很多地方俚语和独特的发音,这让在当地生活的外地人或一些对方言不够了解的本地人,因为对特有语句的不理解而造成对信息传递内容的不清楚,甚至误解。
(三)防止低俗化倾向
广播节目通过方言来达到娱乐化的效果,有很多人利用方言特点和用语习惯来设计的娱乐段子,这些段子将听众逗乐,让听众心情愉悦。为了迎合听众的需求,有时节目在设计内容时容易走入误区,很多段子其实并不适合在媒体中出现,所以在制作节目时必须把握好“度”。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主流媒体,节目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俗,但决不能低俗,必须明确节目的界限,而如今有许多节目往往模糊界限,如有些语言把通俗性趣味性变成骂街和尖酸刻薄,有损媒体形象,不利于广播行业的发展。
四、发挥优势,不断提高广播方言节目的质量
广播方言节目作为主流节目的点缀和补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方言节目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内涵特色,增加节目的感染力,让广播节目的质量和生命得到持续发展。
(一)加强文化底蕴,方言节目以“质”取胜
方言节目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节目文化底蕴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只是一味地迎合受众,追求表面的收听率。我们必须立刻制止方言节目的“低俗”化趋。一个好的节目一定不是纯粹的搞笑和低俗,而应该是让受众从中得到启发,吸收到营养,并进一步提升节目文化底蕴,使双方受益。
(二)实施精品工程,方言节目的“量”不宜太多
许多广播媒体尝到甜头以后就过度开办方言节目,导致方言节目泛滥。首先,各个电台都应该做好节目定位,分析受众群体,进而决定是否开办方言节目,如果要开办,还应该考虑控制在一个怎么样的范围内。例如,一般省级台,其受众群体除了当地人之外,各地听众都能够收听到,那么方言节目一定要少而精,毕竟能听懂方言的人只占少数。
只有本土受众可以收听到的媒体,可以适当增加方言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泛滥地开办方言节目,毕竟普通话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其实很多媒体误把“本土化”当成了“本土话”,地方媒体要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并不代表一定要用方言来作为节目用语。
(三)杜绝同质化倾向,创新方言节目内容和形式
当前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跟风的情况在方言节目中也非常盛行,很多节目互相抄袭,没有发展创新,失去了本地的特色。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千差万别,抄袭外来的节目未必适合本地的受众。所以,方言节目想要发展那就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分析受众群体,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包装等各个方面寻求方言节目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方言节目的发展空间是极大的,生命力也是极强的。我们要在吸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广播方言节目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只要具有一定市场,那么方言类节目就会和主流的文化节目共同发展下去,并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G220
A
1674-8883(2016)24-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