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忙节目如何打好本土民生牌
——以昆明广播电视台K2频道《动情帮女郎》为例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动情女郎民生

孟 旭

(昆明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0118)

帮忙节目如何打好本土民生牌
——以昆明广播电视台K2频道《动情帮女郎》为例

孟 旭

(昆明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0118)

城市台在传统的收视法宝“新闻、电视剧、综艺”都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剩下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民生新闻了。靠民生新闻,电视台延续了10多年和省级地面频道的相对竞争优势;但当这类节目呈现出收视疲态、竞争力减弱之时,如何深挖本地资源、顺应时势、创新传播方式、扎根本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民生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由简单地提供新闻资讯转向提供民生服务也许是一条突围之路,民生类帮忙节目的诞生就是这种有益的探索之一。

帮忙;民生服务;产业拓展

2011年,昆明广播电视台阳光频道在情感节目《十分动情》的基础上研发了帮忙类节目《爱上帮女郎》,打造了年轻帮忙记者的标识性,获得了不小的成功。2014年底,频道重新整合,策划了新栏目《动情帮女郎》,并秉承“公益帮扶”的宗旨,从情感小帮忙调整为事关百姓生活的民生大帮忙概念。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整合强大的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有力的帮忙团队,切实解决市民的诉求,彰显公益帮扶的正能量精神。

一、帮忙节目成功的一点经验

(一)公信力和接地性是最大优势

城市电视台在覆盖面、渠道、内容、资金、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更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唯一剩下的优势就只有“公信力和接地性”。昆明广播电视台的《动情帮女郎》就是依托这两大优势来做文章的。立足昆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讲述他们的故事,反映他们的正常诉求。节目从以往单一的情感方面的诉求扩展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诉求。节目选题来源的外延扩大了,信息增加、可视性也增强了,对于观众来说,栏目满足了其刚性需求。

(二)彰显服务性标签

民生新闻,更多的是关注和报道事件本身。阳光频道直接把服务性功能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在栏目名称上直接明确这是一档针对性很强的民生帮忙节目——《动情帮女郎》,并且不断向观众强化这个标签。节目既注重帮忙的过程,以体现节目的可视性和服务性,以“帮女郎”这个角色定位来寻找、牵线、协调相关当事人来共同解决问题,同时也注重帮忙的结果,以体现节目的有效性。不同于新闻1~2分钟的简单概述,该节目的节目形态以5~6分钟的新闻小专题来细致到位地呈现节目的服务性。

(三)帮忙记者的形象化表现

不同于一般新闻采访,记者、摄像更多是隐藏在幕后,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帮忙节目则是把帮忙记者推到屏幕前,把他变为事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做既能拉近记者和当事人的距离,又能通过记者在其中的协调、引导,在增强节目可看性的同时又利于事情的解决。《动情帮女郎》培养了一批“帮女郎”出镜记者,她们性格各异,处理事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潜移默化中也不断强化了“帮女郎”自身的标签形象,逐渐在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栏目的品牌形象之一。这样的积累效应,“帮女郎”在调解纠纷、协调政府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成功。

从上表看出,全书引用(化用)情况涉及篇目14篇,共16处,足见刘勰的确吸收了不少道家思想在其创作中,例如贯穿全文的“自然”说、“虚静”说等,而这些又是道家思想重要的理论精髓。在《文》中,刘勰虽引用(化用)这些思想,但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这些精髓实质生发出许多可以用来证明其观点的新理论,这就如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样,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四)节目的人文关怀有温度。

昆明广播电视台做的是关于人的节目,所以要做有“人情味”的节目。这就要求有关媒体工作人员拍人事、讲人话,尤其是作为一档公益帮扶类的节目更要体现这一特征。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就是要和观众达成情感共鸣。“人文关怀”的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关注和尊重,这具体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被采访对象;另一方面,是观众。在被采访对象层面,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求记者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以平视的角度进行沟通交流,以平和的心情对待,以换位思考的态度深入采访。有些记者每次都能采访到“料”,这种记者和只把采访对象当成采访对象的记者区别开来。首先,记者要把采访对象当成一个正常人,试图去了解、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感受对方的感受。其次,记者还要思考,对于观众而言,经过拍摄、剪辑、制作,并经过三审的片子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有些时候,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博观众的眼球,一再触碰大家的认知底线,拍摄画面引起观众的强烈不适,这种电视节目是不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的。

二、帮忙节目凸显的问题不容忽视

应该说,帮忙节目的出现是电视人的创新之举,是基于对自身的客观认识之后进行的有益尝试,也是在民生新闻节目长期霸屏电视,引发观众审美疲劳后,在新一轮的生存压力之下的自我救赎。正是对民生新闻拓展服务功能的这种有益尝试,推动帮忙类节目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多地电视台的帮忙节目成了民生新闻后的又一收视支撑。但既然是尝试,也就会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是隐患。

(一)题材单一,显琐碎、低俗。

帮忙节目和民生新闻节目一样,主要的线索来源就是热线电话,就是靠市民和观众爆料。内容大多涉及市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出现的纠纷和问题,并且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具体集中于市民的生活纠纷、邻里纠纷、民事纠纷、经济纠纷等。《动情帮女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楼上漏水、楼下遭殃”“消防栓被撞断、自来水淌一地”等。节目长期出现的都是这一类选题,不仅记者采访疲劳,观众也审美疲劳。虽然这些选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但过于鸡毛蒜皮和琐碎,有低俗之感不说,还浪费了媒体资源。

(二)帮忙流于表面,无实质效果

《动情帮女郎》节目初期就强化、打造年轻的帮忙记者团标签,真正体现“帮”的主题。但几年下来,还是存在帮忙流于形式和表面化的问题。首先,过于追求帮忙记者的年轻和形象,往往忽略了其社会经验。在采访过程中,由于记者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没有充分的认识,遇到矛盾纠纷时大脑就一片空白、手足无措、两眼一抹黑。其次,此档节目更多关注的是市民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家务事,如情感纠纷、赡养纠纷等。“清官难断家务事”,有很多问题积怨多年,甚至长达几十年,其中的是非曲直难以了解,谁对谁错更是难以判断。面对这样的问题,靠帮忙记者几小时、甚至几天的采访是无法了解全貌的,也更不可能化解矛盾,其结果只能是不痛不痒地发表几句评论,最后不了了之。

(三)记者角色错位、越位,触碰法律底线。

既然“帮忙”的角色是记者的一个新角色,那这个角色就容易发生错位和越位。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是真实客观地报道事实,但作为帮忙记者来讲,除了报道事实之外,还要帮当事人解决问题。那记者有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呢?答案是没有。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回到政府的各职能机构,如办户口要去公安局、打官司要去法院、开餐馆要去工商局等。但身处其中的帮忙记者,有时就会变成事件的主导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角色发生错位,就会带来不良后果,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部分民意对事件进行预先“审判”,扮演起了法官的角色。有时在报道市民情感纠纷的时候,帮忙记者无视相关的法律法规,肆意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等,给司法公正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帮忙节目的生存策略

当下,正处于激烈的传媒变革时期,改革倒逼,没有时间让节目再按部就班,城市台的出路在哪?究竟该怎么做?这是电视人要思考的问题。电视人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用户”观念来做节目,也就是产品观念,要深度研究用户和观众。而针对帮忙节目的未来应该以“大民生”理念为导向,其目的是为了拓展节目的线下服务产业,从而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牢记节目的导向不偏差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节目,都不能忘记舆论导向的生命线。一定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传播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的宗旨。在选题上避免小、窄、琐碎;呈现上避免就事论事,或者以点概面的情况。在节目策划思路、执行采访、编写剪辑、后期把关等方面都要严格把关。

(二)严格定位记者的角色

首先,清晰定位帮忙记者的角色,记者是记录者、报道者,在帮忙节目中的角色更是应该基于法律基础之上的协调者。记者不是万能的,他的职能是利用记者媒体的属性优势形成的便利,牵线联系政府各职能部门,以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在解决过程中,记者也一定要尊重各职能部门的办事规则;此外,必须尊重公民个人隐私,把握好度。

(三)寻找节目的官方支持和出口

帮忙节目突出的是“帮忙”的标签,要达到有结果的帮忙效果,《动情帮女郎》栏目组人员的想法是必须拓展节目的出口,解决民事纠纷最终还是要依靠司法机关的资源优势。所以,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传播优势和司法机关的专业知识、人才来服务百姓,解决他们的问题。具体办法是,与市司法局合作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把帮忙记者培训成有资质的人民调解员,经过帮忙记者的调解,可以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调解书”。这样一来,在节目中,调解找到了“法律出口”,帮忙就成了正规军,更具有含金量。

(四)公益帮扶活动作为强力支撑

帮忙节目除了做强线上的节目外,最重要的就是线下活动的支撑。“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2014年《动情帮女郎》栏目策划举办了“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市”的公益帮扶活动,核心是为一名患上白血病的大学生筹集手术费。栏目发动主持人、帮忙记者齐上阵,在节目上和线下活动中为患者筹款。短短几天,成为昆明城的热点事件,不少爱心团体、企业和观众专程前来表达自己的爱心,最终为大学生筹集齐了医疗费,并顺利完成了手术。2015年,栏目又联合市慈善总会发起了为乡村学校筹建校园图书室的活动,得到了观众和爱心企业的积极响应,大家捐书捐物,为两所山村小学建起了图书室。举办的这些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依托节目的公信力实实在在地为有需要的人办了事。每位观众都有情感的痛点,《动情帮女郎》栏目组人员要做的就是在节目中把这个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痛点挖掘出来,并牢牢地以这个点为中心,展开线下活动策划。

(五)线上节目衍生出线下民生服务产业链

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城市电视台,在面临内忧外困的今天,如何生存下去变成了首要问题。如今,对于城市台来讲,在渠道、内容、资金、人才等方面基本都处于劣势,几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牌可打。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扎根本地,打造能拓展产业链的民生节目。帮忙节目实际上就是这类节目,《动情帮女郎》是昆明地区唯一的一档民生帮扶类节目,将来在线下产业拓展方面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在节目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之后,可以建立一个民生互助平台,节目有的是公信力和宣传优势,而企业则具有资金、产品、服务优势,二者结合,优势互补。但前提是,所有加入合作联盟的企业和产品必须是有资质和质量保证的,这是立身之本。其次,通过平台提供给市民的商品和服务一定是最实惠的。当然,这是个系统工程,但由于城市台不具备专业技术和专业服务,所以必须引入市场化机制。城市台和企业实行商品或服务分成制,这样既能避免让企业拿出大笔宣传费来投“硬广”,又能实现双方共赢。

10年前,拯救城市台的是民生新闻,而10年后,面临内忧外困的复杂局势,拯救城市台的还是民生新闻。只不过,此民生非彼民生,当前的民生新闻要依托仅有的公信力优势,打造本土民生节目,实现线下民生服务的转型。今天,靠“硬广”就可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客户缺的是钱,不缺的是产品和服务,通过发挥城市台的优势和专长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荐给市民,从而获得收益,这才是城市台的生存之道。

G222.3

A

1674-8883(2016)24-0129-02

孟旭(1976—),男,云南会泽人,本科,主任记者,阳光频道总监,从事电视节目的生产工作。

猜你喜欢

动情女郎民生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帕米尔女郎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沙滩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