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式抵抗:网络综艺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2016-02-28蘧璇
蘧 璇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消解式抵抗:网络综艺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蘧 璇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近年来,网络综艺节目因契合了年轻人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需求而迅速崛起。本研究将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从脱离了“正面冲突”的青年亚文化讲起,进而阐释消解式抵抗在网络综艺中的体现。
网络综艺;青年亚文化;消解
近年来,各大网站纷纷试水自制综艺节目,如爱奇艺的《偶滴歌神啊》、优酷的《火星情报局》、腾讯的《放开我北鼻》等。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也曾表示:“纯网综艺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1]CSM媒介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15~24岁的年轻人是综艺节目的主流收看群体,和视频网站的主流用户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度。[2]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凭借突破电视娱乐节目常规、不走寻常路的优势,迅速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一、网络空间下的青年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也译作“次文化”)的概念正式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首次使用它来描述美国新兴城市中的越轨群体。之后,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费斯克指出亚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协商,“正如前缀sub所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3]随着研究的深入,亚文化开始细分,如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仪式抵抗》一书关注了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此后,无赖青年、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等这一系列富有反抗意味的青少年亚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亚文化”这个词语有着“天生的反抗性质”,因为“亚文化通常倾向于被建构为剥夺了公民权的、充满敌意的和非官方的组织,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表现自己”。但是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快速成长和普及,青年亚文化开始由小范围团体走向整个社会青年。同时,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青年人有了表达空间以及发泄情绪的机会。基于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青年亚文化类型也迅速转向多元,如自拍文化、cosplay文化、恶搞文化等。网络媒介的开放性、无中心性弱化了现实社会中权威阶层对青年的掌控,网络媒介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安逸的“庇护所”,但也导致了青年亚文化存在和传播方式的转向以及娱乐性的凸显。学者马中红认为,当下青年亚文化对主导文化已经是“消解式抵抗”甚至可以是“补充”的方式出现的。[4]在网络媒介中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盛大狂欢、娱乐至死、自我表现的“精神风貌”。
二、消解:网络综艺对主流文化的抵抗
纯网综艺节目凭借个性鲜明、追求自我解放,迅速得到年轻人的认同。在网络空间中,繁复的文化禁忌和社会规范消失,自我展现得以放大。《偶滴歌神啊》第二季收官之作,总点播量突破12亿,百度指数高达26万,47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前十名,主话题#偶滴歌神啊#阅读量高达25.2亿,更是连续九周蝉联微博视频指数纯网综艺榜冠军。[5]
(一)释放自我压力
《偶滴歌神啊》从一开始便定位为全网首档解压纯网综艺,希望观众可以参与到节目中,用娱乐的方式释放自己。“太阳女神”谢娜“牛bility”的开场,一言不合就“菠萝菠萝蜜”扛走嘉宾,经典的报警桥段、“娜式神马舞”让人忍俊不禁。《偶滴歌神啊3》在收官之时,更是颁发了“辣耳朵奖”“让耳朵怀孕奖”等奇葩奖项。各路音痴、歌神群魔乱舞一嗨到底,各种“吐槽”与“撕逼”迅速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无厘头爆笑的《偶滴歌神啊》让青年观众释放掉日常的压力,达到了自我愉悦与满足。
(二)逃避权威控制
《偶滴歌神啊》的主题为“非大型、伪音乐、不靠谱”,这与现实社会中权威所规训的仪式感、精英文化以及诗性背道而驰。戚薇作为嘉宾直接发问:“俊豪你是帅T吗?”全场瞬间静默,谢娜则幽幽地调侃:“还是美国那边保守一些啊!”薛之谦喝奶茶时被选手逗笑“吐奶”;“嘿嘿嘿”的费玉清一言不合就“开车”;众人吐槽陈俊豪的“牛郎发型”。这里没有繁复的文化禁忌和社会规范,可以逃离权威控制,尽情拥抱世俗化的娱乐、享受自我体验。
(三)追求极致快感
人们总是用“商品”来创造属于他们自身的意义,即“有关社会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意义,而从中获得快感”。[6]而这种快感也是综艺节目给予观众的主要审美感受。《偶滴歌神啊》的选手乐于展现自我,刘婉露以一首《痒》获得“痒姐”称号,瑶瑶过于暴露的身体以及带“色儿”的言语,这些标榜着开放、自由、个性的符号将视听快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节目组非常重视线上线下的互动,如开启“弹幕”边看边吐槽、QQ兴趣部落一起飙音等使观众得到“在场”的感官体验。
《偶滴歌神啊》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青年亚文化的游戏本质,在这种游戏化的情境下,所谓的抵抗已经模糊了指向,反而用拼贴、戏仿、恶搞等方式来消解原本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青年亚文化族群身上找不到剑拔弩张的抵抗,取而代之的是在虚拟空间中借相同的兴趣爱好持续狂欢。正如萨瑞塔·雅迪(Sarita Yardi)所说的:“数字世界为他们开启了挑战社会规范、探索趣味、发展技能、实现自我表达方式的可能性。”《偶滴歌神啊》为无数青年人提供了一种释放压力、逃避权威控制、追求快感的方式。在新媒介语境下,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节目中的抵抗性弱化,而娱乐性被无限放大。因此,我们须时刻警惕其娱乐性中空洞、无意义的因素。
[1] http://renwu.youth.cn/qnsh/201505/t20150511_6625481.htm[DB/OL].中国青年网,2015-05-11.
[3] 约翰·费斯克(美),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281.
[4] 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9.
[5] http://news.ifensi.com/article-14-3795532-1.html[DB/OL].凤凰网, 2016-03-04.
[6] 约翰·费斯克(美).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4.
G206
A
1674-8883(2016)24-0111-01
蘧璇(1991—),女,山西临汾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