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发展网络舆情业务的前景及趋势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舆情服务

王 林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媒体发展网络舆情业务的前景及趋势

王 林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网络舆情业务是媒体继广告、软文、会员、网红经济之后又一种新的实现商业变现的创收模式。媒体发展网络舆情服务业务,可以在开拓市场、打造稳固的客户群、重塑权威等方面有所突破,最终实现媒体自身盈利。本文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目标,探讨媒体发展舆情服务业的市场前景及未来趋势。

网络舆情业务;媒体商业模式

一、媒体将是网络舆情分析行业的中坚力量

网络舆情业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舆情原始数据、监测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项目的专门行业。通过帮助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提供分析研判,引导舆论走向,从而打造客户的品牌影响力。

目前,网络舆情分析机构集中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企业、高等院校之中。政府机构所设立的舆情监测机构侧重于对政府辖区范围内的民生、民情、民意与行业动态的关注,此外还兼有危机公关的职能。企业的舆情分析机构则分为两种:一种以舆情预警和预防、危机应对和处理为主的公关公司;另一种以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厂商为主,通过供应舆情监测技术和舆情数据创收。高校的舆情分析机构则多以研究性机构为主,多对社会舆论 事件进行反思,学术、分析能力强。而媒体设立的舆情分析机构侧重对舆论热点事件,或可能引发舆论热点事件的网络信息进行实时关注,为客户提供可供参考的网络舆情信息。

比起政府机构,媒体舆情获取、分析更为专业;比起企业,媒体舆情处理应对更有经验;比起高校,媒体舆情监测预警更为及时。因此,笔者认为,媒体应是专业化网络舆情分析行业的中坚力量,这是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新的增值渠道、实现新的盈利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二、网络舆情业务的市场前景

2016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逐渐升温的背景下,《通知》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充分认识并推进政务舆情体制机制建设,对降低公众政治参与成本、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推动行政文化转型以及优化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意义。因此,有分析师认为,借助政策的“东风”,舆情服务业工作将进入“蓝海”模式。

目前,媒体发展舆情服务业规模影响较大的是依托人民网成立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笔者查询财报得知,人民网近四年年均舆情服务业务收入超2亿,利润过1亿;而作为四川省内第一家经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认证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机构的四川新闻网,从IPO招股说明书可见其在2014年1~9月互联网舆情信息服务总收入为635.98万。因此笔者估计,媒体发展舆情服务项目市场利润率可达50%以上。对于舆情监测的市场规模目前是众说纷纭。有分析师预测,如果从软件业的角度看,应该不会超过10个亿,但如果从舆情业的角度看,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且市场容量不断增长。

三、媒体发展舆情业务的趋势何在

在政策刺激、技术驱动、利润可观、需求量大且要求较高的现实背景之下,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规范的过程。以媒体为背景的舆情公司也遭遇了质疑和困惑同在的行业发展初期:在工作定位上,认为舆情“监测”就是舆情“监控”——借助舆情监测软件帮助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进而导致舆情工作的公共价值彷徨;在舆情应对方式上,认为舆情处置等同于用技术手段实现IP封堵、网上屏蔽、事后消音,没有从根源上化解矛盾,无法产生现实的推动力;在产品内容上,认为舆情报告就是负面新闻的堆砌、网帖标题和链接的简单罗列,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销售运营上,部分舆情服务商打着国家级媒体的牌子,将报告分析与其他舆情服务捆绑销售,强买强卖,引起广大舆情服务客户的不满,对媒体机构多年来建立的良好声誉构成威胁。

媒体要发展壮大舆情业务,应该顺应以下趋势:

(一)专业化服务,细分客户群

网络舆情服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还在于某一事件发生之后,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提出专业的咨询和建议,这才是网络舆情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作为独立于网民意见和政府网络监管之外的第三方观察者,作为媒体经营项目之一的舆情服务业,从事的应该是“舆情监测”,而不是网络“舆情监控”,应该用公开透明的操作手法,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搜集舆情信息、应对突发事件、舒缓舆论危机、维护商业品牌、提供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舆情产品不应停留在“一事一报”的老路子,需要针对政府、企业、个人等客户的不同性质和不同需求,细分客户群,制定个性化的舆情解决方案。

(二)多元化运营,完善产业链

面对网络舆情产品的同质化,媒体发展舆情服务业务也一直在谋求品牌竞争的差异化、细分化,更加注重对舆情研判方法和技术的投入,在早期单一的舆情报告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舆情监测平台、咨询和培训服务、主题活动和展览等多种业务模式。媒体的舆情产品及服务应覆盖包括技术支持、口碑(声誉)修复、风险管理、危机应对等在内的诸多业务,采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跨学科及复合型发展,使传媒产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一体化的舆情信息服务。

(三)可视化平台,抢占移动端

多家媒体舆情机构的负责人都表示,伴随着客户对舆情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市场对舆情服务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简单资料汇集型的舆情报告已经很难赢得客户,除了每月一次深度舆情事件分析以及专业、及时的应急事件处理指导之外,动态舆情监测的日常化、公开化、直播化也受到客户推崇。例如,华西都市报转型发展的新产品封面传媒2016年12月隆重推出的“封面舆情”频道,将力争打造成国内首款智能舆情机器人系统,由线上与线下、机器和人工两部分组成,既是新生代的舆情系统,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视化舆情交互平台。封面舆情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基于移动和PC双端,提供包括舆情数据、预警、分析、研判、报告等可视化舆情全案服务。

(四)智库化升级,引领新模式

随着舆情内容、传播和受众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舆情监测与服务模式很难再全面、准确地把握舆情的全部内涵,而集科研、技术、调查、咨询等为一体,能够提供综合舆情信息研判与解决方案的智库建设,已经成为未来舆情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舆情监测业务提升为“网络智库”服务,不仅能为媒体业务增加智慧含量,在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舆情精准研判、智库成果转公开、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展潜力巨大。这也说明,媒体的舆情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网络信息搜集上,应该是走向经过信息深度挖掘和加工的泛舆情时代。

四、结语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理论:“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体之于舆情,“新尺度”意味着用户需求、产品形态、服务方式、市场格局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意味着舆情服务业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将为媒体带来新的盈利机会。新技术不仅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商业模式、产业结构,也将更加彻底地改变人类依赖千年的传统思维。媒体向舆情服务行业延伸,不仅要发挥既有优势,更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有一切以用户为中心,顺应新媒体及大数据发展趋势,未雨绸缪,方能在竞争激烈的舆情服务领域站稳脚跟。

[1] 党西民,等.大数据舆情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报业,2016(10):12-14.

[2] 祝华新,赖龙威.舆情监测:能否成为一种专业化智库?[DB/OL].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 n/2014/1124/c354318-26081401.html,2014-11-24.

[3] 邢梦婷,王曰芬.国内外社会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ITA),2015,38(11):139-144.

[4] 何慧媛,万小广.媒体舆情业务如何创新突围[J].中国记者,2014(7):70-72.

[5] 张垒.舆情信息产品:现状、困境与趋势[J].现代传播,2011(10):68-73.

[6] 王殿鸣.网络舆情行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7] 安晖,谭霞.新形势下网络舆情治理亟需优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总第241期,2016(6):78-81.

[8] 明丰,彭燕,宋晓.我国网络舆情服务行业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传媒研究,2012(4):30-33.

[9] 颜陈.舆情工作进入“蓝海”模式[DB/OL].荆楚网,http:// news.cnhubei.com/xw/sh/201608/t3682091.shtml,2016-08-17.

[10] 颜陈.舆情服务产品形态及发展趋势分析——以荆楚网舆情服务为例[J].新闻前哨,2015(6):69-71.

[11] 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89-195.

G206

A

1674-8883(2016)24-0090-01

猜你喜欢

舆情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