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制阐释论的范式定位*

2016-02-28傅其林

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批判性

傅其林



强制阐释论的范式定位*

傅其林

[摘要]强制阐释论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开拓了新的路径,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鲜明的理论概括,探究西方文论的根本缺陷及其逻辑支点,以批判性的锋芒透视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新形态。它在全球化的语境具有确定坐标的意义,在世界文论话语中显示出了中国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标示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不过也面临着新的困境,如何突破强制阐释,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探究。

[关键词]西方文论强制阐释论批判性范式定位新理论系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研究——以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论为重点”(12AZD091)的阶段性成果。

一、强制阐释论与文学理论的批判性突围

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于对社会现实及其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彰显出鲜明的批判性锋芒。正是这种锐利的锋芒,在现代文化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创造性功能,推动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型与文化的更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力量无疑要彰显并实践这种批判性,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显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姿态,并在全球话语空间凸显中国的声音,这是中国文学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张江2014年发表在《文学评论》第6期上的《强制阐释论》,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开拓了新的路径,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鲜明的理论概括,探究西方文论的“根本缺陷”及其“核心缺陷的逻辑支点”,[1]即文章的核心论题“强制阐释”。这种批判性的锋芒透视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新形态,值得深入研究和密切关注。

回顾中国文学理论的历程,不难看出批判性姿态始终没有充分地展开。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以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与话语方式显示出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性,在世界诗学体系中可谓独具一格,甚至受到国外汉学家的推崇。但是这种文学理论更多地是一种静观式的文学理论形态,不仅表现在基本观点的延续性,诸如“诗言志”“诗缘情”等,而且在话语中强调静态的审美感受,理论话语与文学经验融合一体,形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悠闲情调。汉语家眼中的这种话语方式与审美风格恰恰是异域的体验,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没有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相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主要立足于西方话语,形成了新的批判性特色,以西方的文学观念与话语范畴批判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话语与文学经验,体现出鲜明的动态的批判性,正如茅盾所说,中国传统社会根本没有严格意义的文学批评,只有建立西方意义的批评概念才能促进文学的进步。虽然茅盾强调了中国自身的立场,但是文学理论的西方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界获得了极大的优势力量,甚至形成了主导的文学观念。于是,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风起云涌,不同观点的文学理论,从语言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到文化研究、媒介理论等等,不断涌入中国文学理论的场域,形成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复杂化,形成了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的漂浮与泛滥,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复制、模仿、套用。这事实上失去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批判性特色,失去了中国文学理论家探索的根基,失去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原创性与独特的话语体系建构与阐释。难怪一些国外学者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甚至美学时,寻觅不到独特的中国学者的探索,而更多地转向中国传统的独特的静态的文学话语,只能以“长城”“熊猫”“孔子”等标示来理解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化形式,这隐含着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理论的漠视。强制阐释论的提出不仅意味着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具有强制阐释的特征,而且直接针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现状与文学批评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性梳理中,反思强制阐释论的文学理论建构的思路无疑是有启发性的,它重新打开了中国学者面对西方文学理论的批判姿态,表达了中国学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否定性思考,这是中国学者理论自信的表达。更为具体地说,这是从对西方文学理论的价值肯定走向价值否定。虽然这不是完全的肯定或者完全的否定,但是价值天平发生了根本的转型,也就是以肯定为主走向以批判为主,这种批判性形态无疑在较为沉寂的中国文学理论界传来一种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是试图体现中国学界的话语力量与声音,标示中国学者如何学理性地审视西方话语的尝试。如果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就必须以学术的追求对已有的研究进行质疑,以推动学术的进步。批判性内含于真正的学术之中,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中国文学理论界似乎延缓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也许还会延长。

二、强制阐释论的范式定位

这种批判性在于张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强制阐释”,用“强制”与“阐释”组合成为偏正短语。这种组合是新颖的,西方有所谓的“过度阐释”,但是汉语的组合更特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强制”为:“用政治或经济力量强迫”。[2]根据张江的定义,“强制阐释是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3]通过对比,“强制阐释”改变了一般意义的“过度阐释”“主观阐释”“错误阐释”等概念,突出了西方文论的特征,更彰显了西方文论的根本缺陷。不过,更具洞见的是,“阐释”概念的提出,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当代西方文论的根本特征与基本范式。

当代西方文论在语言学转向的趋势中获得了新的形态。现象学涉及语言符号的问题,存在主义也是走向语言之路,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后现代主义、接受美学等等,都与语言符号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种形态使得西方文学理论与19世纪及以前的文学理论形态有着重要的差异。《诗学》《诗艺》等西方传统文学理论在话语形态上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经验规则的使命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频繁地使用“必须”“应该”“一定”等表述,譬如“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事件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件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4]如果说以前的文学理论看重文学经验技巧的概括,寻求文学作品的直接自发的体验,那么20世纪的西方文论强调文学的意义,审美体验被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取代,这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特征。由此,阐释的模式较之以前得到突出的表现。以意义为旨归就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阐释动向。胡塞尔的现象学追寻本质直观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探寻存在的意义,他在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5]符号学也成为意义的科学,符号学批评与文学实践不断建立意义规则与意义机制,解构主义成为意义的延伸,解释学涉及的则是文本与解释者的意义问题。虽然当代西方文论对意义本身的理解纷繁复杂,莫衷一是,但是都以意义为导向,形成了阐释形态,都在阐释。而阐释则需要阐释者,阐释者则有自己的价值立场。这样看来,当代西方文学理论都属于阐释学,这就是鲍曼所提出的从立法者转向阐释者。[6]

基于阐释者的文学理论不断追求意义,这是文本的意义,但最终是阐释者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强制阐释。这种理论与实践无疑忽视甚至失去了作者的创作经验与意图,形成所谓的“创造性背叛”,即强制阐释。从20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阐释形态是内在的,也可以说体现了现代的时代精神。按照赫勒的思考,西方现代处于阐释的牢笼之中,“作为意义归属或者意义产生的意义的解释发展为现代性的最强有力的想象制度”,[7]“现代性的精神一方面产生了民主,另一个面产生了阐释学”。[8]在赫勒看来,“阐释学是我们的社团精神的最充分的自我表达”。[9]阐释学是包罗万象的,反阐释学也是阐释学。阐释学调和着过去与现在,它们重新思考曾经被思考的东西,重新解释曾经被解释的东西或者颠覆这些东西。它们用被借来的意义产生意义,它们用陌生人的血液把生活注入现在。我们的世界不创造新的意义,我们的精神是无精神的,因为它依赖被借来的意义生活。现代人发现了文化与意义,恰恰因为他们依赖被借来的意义生活。我们的时代是杂食的,我们没有特殊的趣味,我们的思想吞没所有的趣味。在浪漫主义时代的现代哲学与艺术创造天才的一种显著的倾泻之后,我们成为无创造的。哲学在灰色中涂着灰色,它成为文化哲学。这样只有阐释才能赋予我们以意义。[10]但是阐释的意义因为不断解释而又面临枯竭的危险。强制阐释可以说是枯竭的意义的表现。基于技术想象逻辑基础之上的阐释无疑有着强制阐释的弊病。

三、强制阐释论与当代文学理论系统的建构

如果说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主导范式是强制阐释,并成为其根本的缺陷,那么是否有摆脱这种范式的可能性呢?

张江在批判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的同时,表达了新型文学理论建构思路即新理论系统。如果说强制阐释具有“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混乱的认识路径”四个特征,那么他提出的新型文学理论则是克服场外征用、抛却主观预设、严格逻辑证明、澄清认识路径,这是重新回到“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使文论立足于文学。也就是说,文学理论与批评必须坚持总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当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必须坚持系统发育的原则,在吸纳进步因素的基础上,融合理论内部各个方向和各个层面,建构出符合文学实践的新理论系统”。[11]基于逻辑系统发育与整合的新理论系统无疑超越了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破碎性、矛盾性、复杂性、多元性,因此是具有科学意义的文学理论观念,它既有可能克服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根本缺陷,也可能超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显示出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建构能力。这使我们想起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综合科学工程的文艺理研究态势,譬如斯托洛维奇的审美价值与功能的系统研究,卡冈的文化价值系统的研究等等。

值得反思的是,强制阐释论所蕴含的新理论系统是否摆脱了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基本范式?这个问题涉及到新理论系统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突围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研究进展来看,新理论系统还没有到达让文论回顾文学的状态,没有达到使文论直面文学实践的问题。从符号学角度来说,新理论系统仍然是元理论的层面,也就是关于理论的理论层面。如果说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具有强制阐释的特征,那么已有的新理论系统仍然带有这种特征,仍然“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具有“前在立场和模式”、张扬主观意图等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很难根除的。因为正如张江所深刻提出的,文学是人文学科,“文学创作是作家独立的主观精神活动,作家的思想和情感支配着文本。作家的思想是活跃的,作家的情感在不断变化,在文本人物和事件的演进中,作家的意识引导起决定性作用,文学的创作价值也恰恰聚合于此。而作家的意识、情感不能被恒定地规范,由此,文本的结构、语言,叙事的方式和变幻同样不能用公式和模板去挤压和校正”。[12]文学的非理性化特征使得文学始终在规范与超越规范之间发生激烈的撞击。这意味着文学批评与理论始终是具有主观创造性的,理论在主观性的基础上向客观性推进,但这种客观性不是科学意义的客观性,而是具有主体间性的客观性,也就是交往共识的形成。进一步审视,理论始终无法回顾文学本身,回顾文学实践本身,因为理论始终是抽象的话语体系,而文学经验与实践则是感性的活动,这两者始终存在着理论普遍性与经验活动特殊性的张力,存在着语词概念与审美经验的错位。这些张力使得强制阐释不可避免,理论判断与文学批评的错误不可摆脱。阿多诺、赫勒、费赫尔等对现代美学学科话语的洞见可以作为参考。阿多诺尖锐地批判了传统美学即哲学美学,认识到美学的过时,“哲学美学曾经面临乏味的抉择,它或者追随微不足道的一般概念或共相,或者基于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果对艺术作出独断的陈述”,因此它“抓住一般普遍性(generalities)不放,可这些原则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既不适合,而且还固定在本身要死的不朽价值之上”。[13]赫勒与费赫尔认为,现代重要的美学都是一种历史学的学科,具有史学精神,各种艺术的审美价值最终将取决于哲学体系,因此“真正充满历史学精神的美学是足够傲慢的,就是说,仅通过创立一个历史时期的等级,它就足够地确信其创造一个艺术等级和艺术分支的普遍排列原则的价值”。[14]阿多诺所说的“独断的陈述”、赫勒与费赫尔所言及的“傲慢”,无疑是强制阐释的典型表现。

总之,强制阐释论的提出重新确立了中国学者面对西方文论的批判态度,提出了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新理论形态,是值得关注并进一步推进的。它在全球化的语境具有确定坐标的意义,在世界文论话语中显示出了中国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标示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不过也面临着新的困境,如何突破强制阐释,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探究。

[参考文献]

[1][3][11][12]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18页。

[4]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3页。

[5]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5页。

[6] [英]齐格蒙·鮑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8][9] Agnes Heller, A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Fragments,Oxford and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3,p.172, p.189, p.202.

[10]傅其林:《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3页。

[13]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9页。

[14] Ferenc Fehér and Agnes Heller,“The Necessity and the Irreformability of Aesthetics”,in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vol.7, no.1(1977),1-21.

责任编辑:王法敏

作者简介傅其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65)。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6)03-0008-04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批判性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中国文论通史》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