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外语类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6-02-28范可旭
范可旭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高职外语类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范可旭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关键能力是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普适性能力。当前的高职外语类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多种多样。文章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高职外语学生关键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对关键能力认识、培养、评价等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立关键能力培养意识、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等四条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对策建议
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提出,它是一种通用能力,区别于具体专业能力,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是任何人在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职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关键能力具有国别性和历史性,其具体要素构成及重要度排序因学生专业不同也略有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当前高职外语类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如何培养、效果如何、与用人单位要求耦合度情况等问题的厘清,需要我们对其培养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
一、调查的背景及意义
外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职外语的这种特性更加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外部环境对高职外语的要求不断提高,由浅层次的语言听说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际和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及社会颇有微词:学生交际能力低下,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创新思维欠缺,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等。
学生关键能力习得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唯有了解现阶段的高职外语类学生关键能力现状,才能清楚地看到培养的可借鉴及需反思之处,充分认识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现实性和紧迫感,促成学校在关键能力培养上的创新和提高,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调查准备及实施
为全面反映外语类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现状,笔者选取了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三方作为调研对象。由于中外企业在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员工的要求可能会存在不同,因此在用人单位选取上,涵盖了中外、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企业,其中,中资企业6家、欧美企业8家、日资企业14家;在教师和学生调研对象方面,选择了6所职业院校的教师160名,其中,讲授通识教育课程教师32名、专业课程教师128名;学生方面主要选取商务英语、商务日语两个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350名,其中商务英语学生200名、商务日语学生150名。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特别是对企业方面,更多地运用了访谈法,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及对培养策略、方法的建议。
此次调查向企业发放问卷140份,收回140份,收回率100%,有效率100%;向教师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收回率100%,有效率100%;向学生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45份,收回率96%,有效率96.85%。从问卷收回及有效率情况看,对研究分析能起到有效支撑。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企业、教师、学生对关键能力的看法大体一致,但在具体细节上仍存有分歧,甚至有些分歧还较大。这较多是各自站在不同立场产生的不同看法。
(一)对关键能力基本认识方面
从调查来看,企业对关键能力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关注度明显高于教师。对“在此之前,您对关键能力的理解程度如何?”支项的回答,企业方管理人员认为“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占28%和35%,而教师则只有11.87%和15%,且教师回答“根本不了解”的占56.25%,远高于企业的5.71%。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关注胜于对专业能力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学生在校习得的专业能力离企业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企业接受再培养,这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未来的成长性。此外,从所调查的企业国别来看,国外企业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关注高于国内企业。
从教师内部结构来看,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对关键能力的认知度明显高于专业教师。对“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两者比较哪个更重要?”支项的回答上,专业教师与通识课程教师的回答结果大相径庭。教师整体对关键能力关注度的低下、两类教师在认识上反差较大等问题的出现,与学校对关键能力的思想宣贯关系密切。在教师受访者中,对“您所在的学校向老师宣贯关键能力知识的情况如何?”支项的回答上,选择“经常宣贯、偶尔宣贯、基本不宣贯、根本不宣贯”的分别占0%、18.75%、25%、56.25%,足以见得学校对关键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战略思维框架和关键能力培养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思想定位上依然唯技能论至上。
学生在对关键能力的认识上,专业差别不明显,但高年级学生对关键能力的了解程度明显远高于低年级学生,两者呈线性正相关。这种认识上的特点,主要是缘于高年级学生参与社会锻炼和企业实践的机会更多,感触更深,促使其不知不觉中对关键能力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关键能力培养方面
几乎所有的受调查者都认为,关键能力培养的缺失和失效,主要是由于教学模式固化老套,缺乏新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的思维和做法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学生永远处于配角和旁观者的地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缺乏企业参与,多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具体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具体真实的职场情境,团体合作意识难以得到培养和树立。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软硬件环境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比率不断上升,但是教学中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缺乏对学生引导和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
课程设置缺乏关键能力培养这一思想主线,使得课程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不够协调。课程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内容功能定位较为单一,仅强调了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了对关键能力的关注,致使关键能力内容无法融入具体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对关键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意愿不足,一方面,71.87%的人认为专业课程与关键能力培养关系紧密或非常紧密,且大多认为有必要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但另一方面,又有61.25%的人在将关键能力融入专业课培养的可能性看法上持“不可能”或“难以确定”的态度。这种矛盾结果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关键能力会影响专业能力培养的忧虑,使专业教师远离关键能力培养,仅仅以做好“分内事”为限。这种泾渭分明的分工,丧失了其真正本义,弱化了在培养人才这一契合点上的合作。
(三)评价方式方面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采取“试卷考核”和“过程考核”两种方式,鲜有老师采取“情境表演”等演练应用的方式。高职外语教学强调的是实际应用,要以语言作为媒介进行跨文化交际,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以“试卷考核”为主的书面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导致学生书面能力强而应用能力弱的情况较为普遍。也正因为此,受访中,教师、学生均有超过76%的人认为现行评价方式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反映一般或不足。进一步而言,现行对学生外语学习结果的评价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模式和体系。考核目的单一、要素不明确等问题导致评价方式简单粗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和积极性,并且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与评价不科学之间的恶性循环。
四、对策建议
关键能力虽然区别于专业能力,但又与专业能力有着密切联系。关键能力培养不是单靠专门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就能习得,需要各门课程共同努力。外语专业课程对关键能力培养在客观上存在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模式等方面整体规划设计,融入对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关键能力培养意识
职业院校要对关键能力理论的内涵、构成要素、要求、形式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真正意识到关键能力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摒弃功利主义和短期效应的思想和做法,树立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导向。教师是将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化成具体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如何,首先要看教师对关键能力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如何。因此,职业院校要向老师做好相关的宣贯工作,让老师充分认识培养关键能力对学生的深远意义,做到教书和育人不偏废。
(二)完善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课程体系的制定要贯穿和体现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围绕这个中心具体设置课程,做到通识教育教程与专业课程协调搭配。课程改革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课程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对于外语类专业而言,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能够体现和培养关键能力中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要素内容的计算机、基础数学等课程,以及能够直接培养关键能力的专门课程。高职外语的应用性、工具性及跨文化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课程体系除了对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外,还要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的培养,这需要了解外国思想文化、外国人的性格心理等。为此,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有外国文化、外国概况等课程的设置。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解决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来,在专业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中,实现关键能力培养。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也希望通过将关键能力融入专业课程的方式进行培养。笔者就学生调查中排名前五的关键能力习得途径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关键能力习得途径结果统计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一定的课程设置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其结构功能。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项目导向法是理工类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高效的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依托,以结果为导向,将任务相关人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推动任务达成。外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跨文化交际,与利益相关人开展合作,因此,项目导向教学法同样适合于外语教学。这里需阐明的是,项目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指导和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回归职业教育本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有具体的任务和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实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常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以此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导向的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思想,由传统课堂的教师主角变为学生主角,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组织、引导和评判的作用。“辩论”是大多专家学者所认可的最有效的关键能力培养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外语辩论赛,训练辩手的协调合作、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专业能力。
(四)重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判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也是如何开展教与学的重要指挥棒。因此,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正确引导教与学的方向至关重要。结果评价的目的是促使教与学的改进和完善,这不仅需要从结果上考核,而且需要从任务完成的过程上考核,为此,可以借鉴美国“真实性评价”的考核方式。高职外语类专业是与具体情境密切联系的应用型专业,应根据关键能力培养的理念及具体教学目标,淡化量化考核,建立多元化的描述性评价体系。为此,可以从外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情境模拟的真实性、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综合素养及未来成长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体系整体框架的设计,以全面反映语言、交际、职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在考核专家构成上,要打破教师单一制,探索实现评价主体由专家、教师、学生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关键人群组成;将学生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思维发展状况做出较为公允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终考核结果最好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化评价呈现,并配以具体表述,甚至加上学生纵向的历史发展比较情况,让学生看到自己关键能力的成长历程,发扬长处,弥补短板。
[1]刘志忠,温斌,于小五.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J].山东社会科学,2011(5):201-202.
[2]樊艳君.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比较——基于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的特色比较[J].成人教育,2012(7):125-126.
[3]毛良.缺失与构建:高职成人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成人教育,2016(6):70-74.
[4]刘丽芳.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 2010(22):65-68.
[5]卢晓春.深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8-21.
G642
A
1673-0046(2016)12-0106-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专项立项项目“高职外语类人才关键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C-c/2015/056);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研究——以南通为例”(课题编号:2014SJB633)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