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贫困代际传递“阻击战”
2016-02-27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扶持下,一种学名“车厘子”的美国大樱桃漂洋过海来到云南大理州洱源县,在当地建成了上千亩果园和40亩优良品种繁育基地。若按车厘子每公斤100元计算,成年树年产量每亩500至750公斤,亩产产值平均7万元左右,不出三四年,洱源将新生出一个近亿元规模的高原特色产业。
这只是中国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政府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整个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把教育扶贫工程列入一项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且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
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截至2013年年底,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8 249万。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近年来,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中国政府密集启动了一系列“靶向治疗”措施。
——自2011年起,我国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片区内3 2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直接受惠。
该项目实施后的监测结果表明,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同比增加0.4厘米和0.6厘米,体重均增加了0.3公斤;西部小学男、女生的贫血率分别下降了3.3个和3.9个百分点;西部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同比提高4.6分和4.5分。
——2013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教育扶贫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1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制定《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对片区内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的保障和干预,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从2012年起,我国启动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许多贫困地区首次有了国家重点高校的大学生。
国内外多家媒体对此评论称,这项政策不但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而且可以引导大学生回到贫困地区工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国家还通过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学生单独自主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定点扶贫,精准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随后公布,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中国未来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予以重点帮扶,并确定了部委定点联系片区的工作机制。
为了将滇西边境片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门户,教育部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积极推进定点联系滇西工作,着力提高滇西区域自身的“造血”功能。
教育扶贫不是单纯的“输血”。教育部在完善定点联系滇西政策体系的同时,围绕把滇西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探索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新模式,共同建设滇西教育改革先行区、教育开放试验区、教育对口支援示范区,以增强滇西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蓝图”确定后,教育部从六个层面画好“施工图”,并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鲁昕副部长任副组长,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
一场教育定点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在滇西迅速打响:
——教育部已与28个部委建立了滇西部际联系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滇西扶贫重大问题,并与云南省密切联系,协同推进滇西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部在云南大学设立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定点联系滇西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组建云南省校企合作促进会,作为促进云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平台;开发了滇西开发网、滇西学习网等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依托直属高校和东部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学科资源,培训滇西领导干部500余名。
——针对滇西片区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现实,教育部组织动员16所直属高校承担定点扶贫滇西16个国贫县,28所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滇西以外的28个国贫县,东部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开展战略合作,对口帮扶滇西职业院校。
结合滇西10个州(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教育部会同云南省以“办好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为目标,采取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研究中心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建设新型应用技术大学,所属各特色学院按“空间贴近、辐射滇西”的原则布局在产业聚居区,首批已启动了普洱茶学院、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
目前,学校已吸引50余家企业、29所对口支援高校(含14所部属高校)、20余个行业协会以及210余名行业专家的积极参与。今年1月,学校筹建已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
一系列的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等定点精准扶贫政策,让滇西悄然发生变化。
陕西师范大学发挥本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优势,在普洱市景谷县实施的“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林下仿野生栽培与产业开发项目”,可望在3至5年内种植中药材和林下药材2万亩,实现中药产业规模10亿元以上。
参与滇西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98名一线英语教师,完成在英国里丁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个月的研修后,将成为播撒在滇西的“种子”,带动滇西中学英语教师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这种精准的定点扶贫不只限于滇西。近年来,教育部因地制宜将这种人才帮扶、智力帮扶、科技帮扶的精准扶贫模式,广泛运用于河北省青龙县、涞源县、武邑县和赣南等对口帮扶地区。
持续的经费投入,垫高穷孩子成长的起点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我们的目光要关注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要把抓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为提升贫困地区办学的基础能力,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等重大项目。
2010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薄改计划资金1 296亿元;在学前教育方面,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742亿元;在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方面,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30亿元;在职业教育方面,2014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61.9亿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投入大笔资金,先后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面向农村教师的重大专项,帮助农村学生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方面,2007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278亿元。在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补资金44亿元。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受益面分别达到94%和87%,604个县94.9万名乡村教师受惠。该政策有效增强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局面。
“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就能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673亿元。
近年来,在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的基础上,国家对家庭贫困的普通高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及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实施助学和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这一切,家长和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尼玛说:“现在,上学不但不交学费、住宿费、书本费,而且学校还给我们每人每月补助200多元伙食费,我爸爸说,我们是西藏历史上最幸福的一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柯 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