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张绍仁批校本《松雪斋集》

2016-02-27莫俊��

图书馆界 2015年4期

莫俊��

[摘 要]

概述清藏书家张绍仁之生平学行;考察张氏所校《松雪斋集》的版本特点及学术价值;辑录张氏校语及总结其校书特色;探讨张氏校刊符号的运用;公布张氏未刊藏书印数枚。

[关键词] 张绍仁;松雪斋集;批校本;藏书印;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4-0032-04

暨南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康熙清德堂刻本《松雪斋集》,曾经藏书家张绍仁通篇精校,并钤藏书印十余方,洵可宝贵。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5744[1]。

1 张校《松雪斋集》之版本

张绍仁,字学安,号讱庵,清长洲(今苏州)人,藏书家,善校书,室名曰“绿筠庐”、“读异斋”、“静寄东轩”等。其藏书重重本及残本,诗云:“莫轻重本兼残本,巧合延津剑一双。”[2]同时之黄丕烈赞其曰:“盖兼蓄重出之本及不全之本,此余一己之独见也,而讱庵竟以余言为然,忽复效尤,即获奇验……可以鼓兴弗衰,藏家书不又得一人邪?”[3]239又云:“讱庵校书,心到、眼到、手到,在朋友中无出其右。”[3]127其校书之精,为时人所重。

《松雪斋集》为元赵孟頫诗文集,赵氏别集元明清三代皆有抄刻,《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者有十余家。张氏校藏本凡十卷外集一卷,十行十九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行格疏朗,写刻精妙,竹纸精印,白棉作衬。内封题“元花溪沈氏原本/赵子昂松雪斋全集/清德堂重刊”(见图1),册一书脚印“清德堂精刊”。知此本乃据元花溪沈氏本重刻。《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松雪斋集十卷外集一卷/清清德堂刻本”[4]。元花溪沈氏本“字仿孟頫,摹刻最精”[5],“殊类手迹,疑仲穆所抚”[6]。《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松雪斋文集十卷外集一卷/元至元沈伯玉家塾刻本”[4],其时间最早,为赵集各本之宗,以后各本,或抄或刻,多以为据,其影印本见《四部丛刊》初编。

“清德堂”为清初刻书家宋荦堂名。宋荦,字牧仲,号漫堂,河南商丘人,清初名臣。富收藏,善刻书,受康熙帝宠信,御书赐其堂额曰“清德堂”。宋氏刻书为“康版”典范,如《施注苏诗》《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御制诗集》《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皇舆表》等皆响誉当时。宋荦好搜宋元本,曾得元花溪沈氏本《松雪斋集》视为秘笈,自题诗《斋中三咏松雪斋集》云:“雅愿终身做蠹鱼,吴兴集刻至元初。华亭小记增珍重,不数虞山旧汉书。”[7]宋氏嗜刻书,得此珍本,必不吝重刻以广之。考察此本版式风貌,与宋氏所刻他书如出一辙。文中避讳,遇“玄”“烨”缺末笔,遇“真”“贞”“弘”不避。就其校刊而言,清德堂本虽难免鲁鱼,“但改正了元本不少错字,另有多处异文,与元本难分伯仲”[8]。

[TPJ6.TIF;%90%90,BP][HJ0][HJ]

图1 内封 图2 目录

2 张校特色及校语辑要

此本经张绍仁通篇精校,从行款版式到篇章字句无一不精审严密,比对明白,且不乏真知灼见。张氏校书精益求精,严格对照原本,读其校本即可得原本十之八九,令人感叹张氏学风之朴实。张校之精由此本可窥一斑,此依原书校刊内容先后,辑其要者并述其特色如下。

2.1 注重行款版式的对比

诸如各卷叶数,每叶行数、字数,换叶,提行,空格,大小字等皆有标注。张氏对元清两本行款版式的对比较为细致,包括序跋、目录、正文各卷及附录等的叶数、行数、字数、版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比对。通过其勾勒,虽不见元本,亦几可还原元本版式风貌之十八。

序首叶行一、二天头校云:“影元版抄本序每叶十六行,行十五六七字不等。”按:“影元版抄本”即张校所据之本,元版即元花溪沈氏刻本。珍本秘笈不易得,张校所据之本或为其借得花溪沈氏本后加以影抄之本。据张氏此校语,可知《松雪斋集》又多一版本,即元花溪沈氏刻本之影抄本。

目录首叶行一天头校云:“元本每叶廿四行,每行廿二字(见图2)。”按:此“元本”即“影元版抄本”之省,后或谓“抄本”。“每叶廿四行”指每版前后半叶之总行数。

卷一叶六行二○天头校云:“结尾在前半叶第十一行。”地脚校云:“元本五叶。”

卷三叶一六行九天头校云:“抄本小序上空一格。”

卷四叶四行一四天头校云:“元本注另行大字,上空四格。”

卷七叶二九行九天头校云:“结尾前空二行,后空八行。”地脚校云:“元本廿三叶。”

卷一○叶二八行三天头校云:“结尾在廿二叶第二行,空一行,接花溪沈璜跋语,十四行每行十四字,上空四格。”

跋语首叶天头校云:“此跋钞本在第十卷末叶结尾后空一行接下。”

外集叶一三行四天头校云:“此篇以下钞本跳行顶格,余行皆低一格。”

外集叶一九行二○天头校云:“此以下三首钞本仍俱顶格。”

后序叶一行一天头校云:“后序钞本行款与前戴序同。”

2.2 注重篇章字句的校正及注释

异文、脱衍、倒文、注释等皆有标注。

(1)异文。于某字右书其异文,二字可通用,于文意无改变。

卷一叶四行七:“世固有同居而弗察兮”,“弗”右书“不”。

卷五叶一六行一二:“春事悤悤转眼过”,“悤悤”右书“匆匆”。

(2)脱文。校本有脱,据元本补之。

卷七叶一三行二:“以迂阔非之”,“阔”、“非”间补“而”字。

卷七叶二八行一四:“元贞元年乙未七月朔日”,“元贞”前补“惟”,“乙未”前补“岁在”。

(3)衍文。

目录叶三行一九天头校云:“元本脱‘题耕织图二十四首。”

卷七叶二五行一六至一七:“御史中丞蓟国文正公寿之女”“御”右上标“┐”,“女”左下标“└”。地脚校云:“钞本无”御史“以下十二字”。

(4)删改。校本有误,张氏改之。

卷七叶一九行一九:“日颂千余言”删“颂”,右书“诵”。

外集叶七行七:“兵事洞[XCJ7.TIF,JZ]”,“[XCJ7.TIF,JZ]”之“[XCJ8.TIF,JZ]”改为“工”,即“澒”。按:清本误“澒”为“ [XCJ7.TIF,JZ]”。

(5)注文。对校本中文字进行注释说明。

行状叶一行一二天头注云:“卅三岁”。按:注该行“至元丙戌”。

行状叶一○行一八天头注云:“四十四岁”。按:注该行“大德丁酉”。

[HTK]

2.3 以原本为宗,但不盲从,注意多方考证,大有朴学之风

其校不仅据原本,还旁考其他材料。其中有两则为参考真迹之校。

卷二叶一行六“愁来不得语”一句中“语”书“意”覆之。另天头校云:“抄本作‘语,真迹作‘意。”按:此元本及清本皆作“语”,张氏得见子昂真迹,故作此校。可见张氏之审慎。

卷二叶一三行十八“误落尘罔中”一句中“罔”字左加“糹”旁,为“網”字。另天头校云:“真迹作‘网,抄本‘罔。”按:此条亦为张氏据真迹所改。

[LM]

[HTK]

2.4 文风简洁,惜字如金,重符号,轻文字,不避重复麻烦,校书符号别具特色

张氏很重视校刊符号的使用,为研究古代校刊符号提供了较丰富的材料。篇中符号如下:

(1)□:空格。表此处空一格。如某字外画“□”,表此处无此字,为空格。

目录叶一行三:“赋”字前画三个“□”,表示空三格。同时天头校云:“上空三格”。

卷九叶二三行二:“奉勅撰”“勅”上补“□”,天头校云:“‘勅字与‘临济平。”

(2)°:提行。字上标“°”,表示以下内容提行。

目录叶九行六:“奉隆福召命过德清别业”“隆”上标“°”,天头校云:“‘隆福提行上空一格。”按:“°”表示其下文字提行,或单用,或同时于天头注“提行”。

卷四叶二○行二○:“世祖”“世”上标“°”,天头校云:“‘世祖提行顶格。”

卷六叶一○行一一:“大元吏部郞中”中“大”字上标“°”,天头校云:“以下凡‘°隔者,皆元本提行。后放此不赘记。”

(3)—:提行。字上标“—”,表示以下内容提行。“°”与“—”均用于提行,前者提行后空格,后者提行后顶格,但有时也不很严格。

卷一叶六行七:“上赐大都留守臣伯帖木儿白兔鹘一”“上”字上标“—”,天头校云:“‘上赐提行顶格。”按:“—”与“°”作用相类,作提行指示。

卷二叶二一行五:“允矣丞相忠”,“丞”上标“—”,天头校云:“‘先帝、‘丞相俱提行。”

(4)△:提行。文字提行后从“△”处起写,前皆空格,与“°”、“—”用法有异。

行状叶一行六、一○、一五:“妣”字前标“△”。按:此“△”亦为提行,指提行后从“△”处起。

(5)<:添补。此符号用于两字之间添补其他文字,左指示添补之位置,右指示添补之内容。

卷一卷端题名:“松雪斋集”,“斋”、“集”间标“<”,右书“文”,即“松雪斋文集”。

(6)[XCJ9.TIF,JZ] :倒文。此符用于将文字顺序进行调换。

目录叶一四行五:“七言律诗”,“七言”“律诗”间标“ [XCJ9.TIF,JZ]”,改为“律诗七言”。

目录叶七行二○:“五言”和“律诗”间标“[XCJ9.TIF,JZ]”,改为“律诗五言”。

(7)[XCJ10.TIF,JZ] :续接。用于将左行文字移至右行文字之下,多用于双行小字。

卷三叶五行一六:双行小字“安西皇”和“甫先辈”间画“[XCJ10.TIF,JZ]”,后者接前者排为单行。按:后遇双行小字皆如此校。

(8)—:换半叶。标于字左下,表元本在此字处换半叶。

卷一叶三行二:“大于斯二者”,“二”字左下标“—”,表示元本在此字处为半叶之末,即此处换半叶。

(9)└:换叶。标于字左下,表元本在此字处换叶(版)。

卷一叶三行一七:“独叹慨乎增歔”,“独”字左下标“└”,表示元本在此字处为一版之末,即此处换叶。

(10)丶:删除。表删除此字,删除后留为空格。另一种用法是,删除后,右写校正之字。

目录叶一行一○:“五言古诗”,“五”字画“丶”,表示删除此字,留空格。

目录叶六行三:删“七言古诗”,天头校云:“元本目无‘七言古诗四字。”

(11)丨:删除。表删掉此格,下方内容上移。

目录叶一行一○:“五言古诗”,“言”字画“|”,表示删除此字和此格,下方内容上移。

目录叶一行三:“赋”字下空格画“丨”,表删此空格,下方内容上移。

(12)┐└:范围。“┐”标于字右上,“└”标于字左下,二者合用表选取内容的起止,并于天头或地脚有注释。

卷七叶五行二:“士”字右上标“┐”,叶五行三:“视”字左下标“└”。地脚校云:“钞本无‘士皆云六字。”按:六字即 “┐”与“└”间“士皆不敢仰视”六字。

卷七叶一二行一七:“岂”字右上标“┐”,行十八“哉”字左下标“└”,行十七地脚校云:“钞本无‘岂非难哉。”

卷七叶二五行一六至一七:“御使中丞蓟国文正公寿之女”“御”右上标“┐”,“女”左下标“└”。地脚校云:“钞本无‘御史以下十二字。”

有时选取字数少,则仅于字右标“└”,如:

卷八叶一行一五:“那有是耶”,“那有是”三字右标“└”,地脚校云:“钞本无‘那有是三字。”

卷八叶二六行一七至一八:“薛君承信郞”右标“└”,地脚校云:“案‘薛当是‘辟之讹。钞本无此五字。”

卷一○叶一四行一三:“曾祖母”三字右标“└”,天头校云:“迳接祖父,不空行。”

有时选取字数过多,则不用符号,如:

卷七叶二八行一地脚校云:“钞本无‘妣以下十四字。”

外集叶九行二○地脚校云:“钞本无‘是岁至‘而萌矣一百七十三字。”

3 张氏藏书印

此本钤有张氏藏书印凡十一方,诸印刀工、章法、用泥皆属上乘,其中多印未见于诸家著录。印文所提示的张氏字号、室号、别名等亦有与各家著录相左者,可补订阙谬。

4 张校《松雪斋集》之价值

张氏此批校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为了解赵氏文集元清两刻之差异提供了较详细的参照和比对,其中一些校正颇有价值,可为今后编订赵氏全集提供参考。其次,可据之了解张氏校书的风格及特色,还可了解其文风和书风。再次,张氏所用校刊符号为研究古代校刊符号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素材。另外,校本所见张氏藏书印可补订现有著录之不足。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EB/OL]. (2010-07-05 )[2015-01-02].http://www.cpcss.org/_d270623846.htm.

[2]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94.

[3]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239.

[4] 翁连溪.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上[M].北京:线装书局,2005:1331.

[5] 钱基博.版本通义[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42.

[6]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52.

[7]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M].济南:齐鲁书社,2001:655.

[8] 姚公鶱.《松雪斋集》校记[J].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