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6-02-27孙建芬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巍山县历史文化古民居

孙建芬

摘要:利克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县庙街镇西面的一个小山冲中,属庙街镇营盘村委会,是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在文中主要就巍山县利克村古民居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利克村;巍山县;古民居;历史文化

利克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积雪,夏无酷暑,气候温凉,年降雨量726毫米,年平均气温15.5度至16.4度左右,无霜期255天左右,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村庄建在依山伴水的一个小山冲中,村后是一年四季绿阴葱茏的云南松,微风轻抚,松涛悦耳。村北有自然形成的水塘,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还有浇园洗衣之便。村庄周围竹丛、香樟树、楸木等环绕,绿影婆娑,景致迷人。近年来,庙街镇小春生产时节以利客村为中心连片种植万亩油菜,花开时节,自成一景,吸引了众多游人竞相观赏。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一)古建和遗址

1.利克村土主庙

土主崇拜是巍山彝族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土主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产物,为本民族或家族的保护神。彝族把真正能代表本民族气质和精神的、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深受公认的历史人物尊为“土主”,把他神化并崇仰膜拜,至今影响深远。彝族的土主崇拜习俗在这里得到保护和传承。

2.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隔箐与民居群遥相呼应,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光绪重建,民国时又做过维修。宗祠座西向东,一进院,院落宽敞,现存大殿及照壁。每年正月初二的祭祖习俗一直沿袭和传承。

3.郑学祖宅

这是村中郑氏第十四代子孙于清末建盖的老屋,是一栋由四合院和三房一照壁相连的建筑。一百多年前,房主人和村中其他几家养马人组成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披星戴月,行走奔忙,有了一些积蓄后,请了巍山有名的工匠建盖而成。这和巍山历史上是茶马古道重镇又有了一些联系。

4.郑辉祖宅

郑辉祖宅建于清光绪末年,座西向东,为三房一照壁格局。由大门、圈房、照壁、主房、两耳和两厢组成,均为重檐硬山顶,明间走廊为卷棚顶。房主人郑徽祖饱学多才,尤精于书画,曾在蒙化劝学所任职。北厢房二楼存木刻对联一幅,明间的六扇隔扇均存有书画作品,三扇为书法,三扇为绘画,均系房主人杰作,观之,可见主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二)村落与民居

1.村落风貌与格局

利克村前有阳瓜江,后靠青山,民居群依山势逐步递升,天然地形成上、中、下三排,东南西北各建有一道栅门,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各自独立,颇有营寨之感,这自然与村落形成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民居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结构合理,极富特色,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对于风水的利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古村还注重人文精神的铸造,其建筑院落造型古朴,外型素雅,做工精细,装饰彩绘简洁大方。

2.民居建筑特色

村中较完整地保存下来34座传统的木构架庭院式住宅。中心庭院式建筑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依地势在南北或东西的主轴线上建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厢房,形成次要的东西或南北向轴线。较大住宅可沿纵轴线设两个、三个以至多个这种“一正两厢”,形成多进院 。正房的间数是奇数,而且明间宽于次间,门开在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他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人住外院。

村内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传统规范与高度灵活建筑手法的综合体。除了上述的特点外,民居建筑很注重天井,天井是建筑体与空间渗透的主要媒介,也是主人赏花、观鸟、休闲的生活场地。

二、村落传统历史风貌特色

(一)历史悠久

利克村村落的形成,几乎与明代军屯历史同步,与明王朝建设开发云南有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对巍山明清古城的保护和研究,对巍山星罗棋布的汉族村庄的形成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传统风貌保护完整

几百年过去了,利克村传统风貌依旧保存完整,没有一点现代建筑参杂其中,这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最难得最大的亮点。村中的几条古巷幽深,34座宅院幽静,古井栅门,传统木构架,青瓦屋顶,土基砌墙,淡墨彩绘,照壁成景,形成村落建筑文化完整的体系。

(三)建筑艺术是传统建筑的典范

利克村的建筑,从村庄格局到每户宅院的布局,小到天井花台,门窗的装飾,处处透出实用和精致。其建筑艺术和手法,对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都可提供极其宝贵的素材,彰显出中国传统建筑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农耕文化丰富厚重

利克村至今还是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村庄,几百年来围绕农耕社会形成的诸多的生产生活习俗,民间工艺、民间故事,谚语等还在传承,有的已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的还一直是人们日常行为和处事的准则,这也是需要人们“记住乡愁”最重要的内容。只要食物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农耕就存在,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村庄就存在,依附于农耕的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五)多元文化并存

巍山是彝族回族自治县,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发展着巍山的历史文化。利克村北面就是唐代以彝族为主建立的南诏政权建筑的第一座都城遗址——山龙 山于 图山城址和东面的蒙舍城遗址,还有佛道和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并存的天摩牙寺,逢庙会,村里人都虔诚地去祈祷和祭祀。村中除了有郑氏宗祠外,还有供奉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的土主庙,祭祀郑氏先祖日是全村人的盛会,祭祀彝族土主仍然是全村人隆重的节日,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交、相融的现实。如此,中原文化的千古风流和边地文化的绚丽多姿,构织成利客村多元文化的绚丽篇章。

五、结语

利克村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格局完整,民居建筑布局极有特点,建筑工艺精湛,是研究本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利客村集中保护和保留了一批农耕文化,军屯文化,山地民族与华夏民族相互交融而产生的多元文化,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

猜你喜欢

巍山县历史文化古民居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巍山县乡镇中学宣传思想工作现状阐释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