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生态旅游的新常态
2016-02-27陈虹
摘要: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生态旅游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加快突破,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教育逐渐普及,生态旅游规划助推可持续发展。在持续不断的协同作用下,顯示生态旅游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彰显着蓬勃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生态旅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1]“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旅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视野的影响下,不断突破创新,正形成生态旅游发展特有的新常态。
一、解放思想,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加快突破
2015年12月随意以“生态旅游”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得到 1640万余条结果。而在中国知网上以“生态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的到各类期刊记录1217943条。与此前,2012 年12月有研究者在百度上搜索同一关键词得出的 253 万余条结果以及在中国知网上以同一主题进行搜索,得到各类文献记录 30384 条相比。如此数倍增加的数据,可以显见:生态旅游的关注度仍然有增无减,生态旅游的研究文献也逐步丰富。综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生态旅游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生态旅游内容取向不断加深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此前大多学者,拘泥于把侧重点放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传统的三段式的研究中,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生态旅游的研究内容,逐步转向内涵的逻辑思辨,系统化的整体思维探究生态旅游的本质及其规律。深入分析生态旅游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作用,把握多要素联动博弈的关系,为生态旅游的持续性提供方法依据。研究者对生态旅游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呈现跨越式发展,渗透对自然景观的负责任的态度和人文景观的关怀取向,内容研究突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对策研究重点基于自然生态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基,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基于社会关系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考虑生态旅游保护区内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平衡。
(二)生态旅游学科领域不断拓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门跨领域较多的学科,此前研究多借鉴生态学、旅游学、资源学、环保学等领域相近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旅游开发与生态、社会的矛盾加深,生态旅游也涉及到了文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领域学科。涉及内容丰富、范围之广。紧跟科技步伐及互联网+的政策效应,科学技术运用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成为其发展的助推器,互联的推广效应,更让生态科技成为新亮点。
(三)生态旅游研究区域不断拓宽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区域集中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而随着生态旅游的内涵不断扩展,全国各地都发展起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示范点,特别是自然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也另辟蹊径发展人文景观生态旅游。由此,生态旅游研究的区域可以横跨祖国的大江南北。
(四)生态旅游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
从生态旅游的学科领域不难看出,生态旅游研究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的,因此在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抽样调查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方法大胆地突破。数理统计方法、 图象数据分析处理、数学建摸方法等,在生态旅游研究中充分运用,加上卫星云图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的技术支持,生态旅游研究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定会取得质的飞跃。
二、深化改革,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方位目标内涵的指引下。我国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深化改革的步调引导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改革和更新,促使社会由法制走向“法治”的深入转变。为实现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在基础零散的法律条例的规定下,生态旅游法律制度更加趋向从综合性全局性出发,从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全局的生态旅游构建。
最初,从单纯经营性的旅游活动转变为有度有量的合理开发,如《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举一个详细的条例,就像《草原法》第15条规定,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不得侵犯草原所有者、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得破坏草原植被。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重的开发模式,而更加符合生态旅游内涵发展的要求。在这样长期的制度保障下,生态旅游谋求着制度创新。2015年1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其重要自然资源全民共享。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基础上、突出生态保护,创新体制机制,扩大社会参与。
生态旅游运行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在制度运行管理层面,所涉及到的行政管理部门较多。在实施、运行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机构职能重叠或管理职能空白地方,近年来政府机构职能的清理和重组,规划的有效协调,让生态旅游的治理水平有了提高。在此基础上监督力度加大,一些违反生态旅游制度的行为,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公民对政府生态建设工作监督强化。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着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类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而作为建设生态旅游主体的政府,在处理近年来生态旅游利益矛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显见:近年来在生态旅游的规定更加科学、实用,关于生态旅游的法律文件的数量不仅增加到一定基数,而且民主化程度有了较大地提升。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在相关法律制度订立前,通过民意调查,实地调研广泛收集民意,制度法律的制定着重于发挥当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审核意见(2006)规定了“在依法加强保护的同时,坚持社区共管,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使当地社区居民从保护中受益,实现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解决了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经济问题,更加能够打造政民共建生态旅游的新局面。
三、以人为本,生态旅游教育逐渐普及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教育在生态旅游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生态教育大致分为学校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类。学校教育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当中生态教育通过灵活多樣的形式被广泛普及。将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相关知识通过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讲授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动植物观赏游、文化体验游,植树节活动等活动,将生态教育搬到了课堂外,搬到了科技馆,科普基地,野生动植物馆。这类活动不仅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还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的特点。从倡导要敬畏生命,反对无故伤害生命,保护地球,到承担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再到在代际之间持续使用资源和环境,代内之间主动承担生态保护的权利和义务;都灌注着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从小就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大众教育成为新的生态旅游教育的发展模式。大众教育的主体多元化,旅游区内旅游管理规划部门、旅游企业、导游等相关主体的介入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就如导游在带队游览时,通过直接有说服力的讲解教育,有效地劝说旅游中不文明的行为。让环境保护观念,生态旅游发展价值,文明和谐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方法多元化,运用更加特色鲜明、通俗易懂广泛的宣传教育,使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充分考虑简明性,易懂性,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如用各国语言写成的提示标牌 、传统生动的导游图、高科技柜式机器的多媒体导航,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来设计各年龄层次都能接受的生态旅游教育产品。还有一些更加个性的设计如在多媒体语音导航旁配备手语,使聋哑人也能清晰明白,从而使生态旅游教育的群体扩大化了。同时主流媒体的公益广告,网络平台的宣传,固定的公益广告牌给大众的无时无刻的条件刺激,通过更加全面的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保护的知识的传播,让大众无时无刻不体会到生态旅游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紧缺性,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性。而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生态旅游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知识理念的熏陶,也让更多大众投入到生态旅游的自觉保护与建设中。
四、科学发展,生态旅游规划助推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不仅是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更是生态旅游规划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生态旅游规划为生态旅游的发展谋划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思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少不了科学原则的指引和方法的规划,并且在其中体现科学发展的内涵要求。
(一)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体现协调性原则,协调是为了调整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各方利益关系。根本上是要保证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共进,那么就需要从社会、 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共同效益去考虑,使得他们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注重经济集约式发展,环境有效保护,社会和谐进步。经济发展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生态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上保障后代也能延续使用、生态旅游开发与其附属产品之间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与当地居民与生态旅游共生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规划也体现生态性原则,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是不损害生态效益的过程。为保持生态旅游产品的长期的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的规划过程中,生态旅游强调对开发对象的保护,明确反映出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
(二)生态旅游规划的方法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多行业,多领域的综合系统,为了促使它们围绕旅游形成相互配合的整体, 提高旅游系统的集群、组合效率就需要合理的规划。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的方式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并且是系统的。规划前对经济、环境、社会指标的评估并确立合理的目标,对旅游市场的定位、生态资源的评价、 生态旅游环境规划、基础与服务设施规划等内容进行的调研、数据收集分析整理,方案实施民意调查,规划的实施的效果的检验并及时调整。
目前,旅游规划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整体法:局部和整体的综合,把旅游规划融入进地区的规划发展中,融入到国家,乃至国际共建中。综合法: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是某一主体的事,而是所有利益相关方协调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规划中,越来越倾向于更加合理地收集和分析资源数据,制定战略和决策,将系统论引入旅游规划,并充分运用动态、发展规划理论,从而构建更加持续的生态旅游发展图景。
从“小康"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推进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践总结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经逐步酝酿、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它集中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紧迫性。其中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观念引导,方法指导,而且也以永续发展为目标,提供人们美好生活追求的途径。在旅游建设中,更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使利益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美丽中国构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晓敏.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3).9-12
[4]梁虞 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 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4]陈洁 王力峰 章昌平. 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大 众 科 技 ,2012(3)78-80
[6]赵 怀 琼 杜 方 明.论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教育[J].皖西学 院 学 报 2014(2)
[7]卢学爽 王力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能源与环境[J],2013(9)
[8]周凤翠.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商 业 视 角[J]
作者简介:陈虹(1993.05-),女,汉,四川成都,本科,重庆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