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整体论的逻辑思想探究

2016-02-27

学术交流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张 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整体论的逻辑思想探究

张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要]整体论是人类认识发展到新阶段的科学产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整体论的内涵也不断经历着争论与演进。作为一种整体、系统、注重联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视角,整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科学统一体,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在历史中延续整体性,在实践中反映整体性,在方法论意义上渗透整体性,是思想丰富的逻辑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价值论、方法论以及认识论层面上与整体论形成了契合。因此有必要在整体论的视角下,深入研究与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进而开拓人类社会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

[关键词]整体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哲学中的整体论思想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社会的诸多哲学家,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怀特海、柏格森、詹姆斯以及布拉德雷等人的研究思想,再到现代的迪昂、奎因、巴姆、维特根斯坦以及达米特等人,逐渐推进和丰富了整体论的理论内涵。整体论一词被公认为,是由英国在南非联邦的统治者施穆滋于1926年创造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中指出施穆滋对整体论的释义是:“它把宇宙看作神秘的‘整体系统’,强调并宣称‘整体’ 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它认为英国是某种高级的‘整体’,把它的组成部分说成是‘整体’的‘部分’,宣称‘部分’应绝对服从‘整体’并为之服务。”[1]1945年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可视为整体论的第一个较完善的科学范式。贝塔朗菲所建立的机体论与系统论观念可作为一个整体论的纲领,“包括:(1)作为整体的系统观念,强调有机体的整体性和组成单元之间的内在组织性,必须在分析的同时深入研究整体;(2)主动的系统观念,有机体具有主动的自我调整特性。”[2]此后关于整体论的表达形式、认知语境、内容体系、科学方法的研究走向深入,开启了多重视角下的理论探讨与对话争论。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物理学领域中,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科学哲学领域,尤其是理论哲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就急需与当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全新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建构人类的思想与认识。整体论作为一种整体、系统、注重联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主张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是个有机整体,而不能割裂或者分开来理解。在此意义层面,整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想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在整体论的视角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认识的新境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建构走向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全人类造福。

一、整体论的基本内涵及演进逻辑

整体论是人类认识发展到新阶段的科学产物,是人类用来改造世界的思维科学理论。整体论把客观对象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分析客观对象各个相关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以求在更加全面的意义上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认识客观对象的普遍联系性。整体与系统是整体论的存在前提。黑格尔曾经提出:“只有全体哲学才是对宇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这整体是从它自己的概念中自生发出来的,并且由于它的自对自的必然性,又还原到它自己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把自己和自己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真实世界。”[3]可见,整体论最初是以超越还原论为旨向的一种思想意义。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哲学家迪昂,在其影响深远的科学哲学名著《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当中,系统阐述了具有独创性的“整体论”(Holism)思想:“物理学中实验从来也不能宣判一个孤立的假设不适用,而只能宣判整个理论群不适用。”[4]此后,整体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整体性的思维方法与理论体系,融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整体论本身也在争论与探索中呈现出了优越的发展态势。

(一)实在整体论的经验-理论对应关系

迪昂提出思想和经验的实在整体论,相对于马赫的实证论能够使经验更好地容纳假设,并蕴涵深刻的理论。但是,所谓“有效”经验,并不指向单个的科学概念和命题,而是针对整个理论体系。与此同时,经验也不是单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所指向的理论个体,而是以各个经验的总体之和,建立经验与理论的对应关系。纽拉特从这种整体论思想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没有绝对稳固的经验构成,也没有石里克所谓的经过验证的“纯粹”记录经验观察的语句。纽拉特甚至认为,将纯粹记录语句的实验性观察结果,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不完全可信的,“白板”是不完全存在的。在此后的研究中,哈勒尔反驳道:纽拉特的整体论思想,否定了理论检验与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不是孤立理论概念本身。

(二)意义整体论的科学话语整体思想

爱因斯坦的整体论思想,吸取了迪昂理论整体论中的合理内核,走向“意义整体论”。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理论是包涵不充分决定论、约定论等理论层面的多元论体系。有共同经验依据的不同理论,并不仅仅停留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而更加反映在具有深刻理论特质的本体论层面。爱因斯坦在《对批评的回答》中,批判了赖兴巴赫的意义证实原则,同时也阐发了意义整体论的内涵,即语言系统是承载意义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包含了单个词汇和简单语句的复杂整体。即使是在自然科学的科学语言系统中,也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是具有科学语境的科学话语或科学理论整体。在由迪昂所开辟的整体论道路上,意义整体论逐渐走向深入。其间,卓有成就的科学哲学家是奎因,他的整体论思想独立于迪昂和爱因斯坦之外。奎因认为,在经验检验的这种实证研究不确定性思想之上,应当有所退让,或者说是有所避让,任何科学体系,都是与经验相关联的或大或小的理论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整个科学理论的变化,整个科学整体都应当接受经验检验。

(三)语境整体论的双重建构模式

20世纪中后期,语言哲学实现了语境意义的转向。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境论,与整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语境论意义的整体论认为:与人类相关联的科学语言,包括语形、语义、语音和语用,都理应升华为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建立在人类的话语体系基础之上的。属于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合理存在,都生长于相应的语境中,由此构成一个系统的语境整体,而这个整体本身,又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只有充分解释语境,才能形成更加合理的整体。在此意义上,整体论与语境论之间,生成了互为关联的双重整体——语境的整体化、整体的语境化。在语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下,孕育了科学话语层面的语言哲学的整体论思想。在科学哲学与历史哲学层面,劳丹偏重于对各种“更一般的理论”,或者“大理论”的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应当注重对科学理论体系做整体的评价研究,而不是单纯针对于个别理论的评价研究,“任何理论都不能在逻辑上被任何证据证明或否决”[5]。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中,以“科学研究纲领”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在整体论的视角下,把理论评价问题,转换成为如何评价理论的系列问题。据此理论,库恩引出了“范式”的界定术语,并以此作为整体界限的评价标准。而“范式”本身,就是由科学、哲学及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科学整体。此后,历史主义的哲学家们更加注重运用整体论去强调科学整体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四)系统论与整体论的内在生成关联

20世纪初诞生的系统论,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影响的系统。系统是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属性、特征的科学联系和关联性的整体性描述,系统论的提出为整体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意义”。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联层面来看,系统论与整体论有相近之处,但是由于系统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哲学理论,对于物质文化的发展、思维意识的建构以及社会历史的影响程度而言,相对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贝塔朗菲定义了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这里的系统特指被定义了的系统。系统论作为现代研究的重要科学理论,与信息论、相对论等理论共同为整体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但是并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整体的特质。此后,巴姆提出的理论作为一种更为彻底的整体论内容解释,认为整体与部分相互关联。对整体而言,整体依赖于每一个部分,而各个部分又内在地影响着整体,因为它们作为部分本身,就是整体前提之下的部分。巴姆在整体论的视野中,还提到了文化模式的差别。对于那些处在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个人,应当研究其所处的文化氛围,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和思维模式,避免由于文化群体的差异可能导致的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使全社会的人在共同的文化模式引导下,参与到一个复杂的文化整体当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与发展。

(五)新整体论的潜蕴意义解释

我国学者孙慕天教授与乌克兰学者N·采赫米斯特鲁教授合作创作了《新整体论》。该书从整体性应包含不可分割性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新整体论”,即在实在论的整体论之外,“还有一种潜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终极不可分的,“因为它们作为历史上现实存在的联系的结果已经永远与已形成的系统共存亡了”[6]。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后果,在于拓展了整体论的价值意义,使其社会功能的影响范畴扩展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此外,关于整体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体系的认识成果,还有多重的解释系统。虽然有些概念,随着科学理论的完善与建构,已经偏离了整体论的基本内涵,但是了解这些观点和主张,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认识和实践整体论的内容体系,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时至今日,整体论内涵的泛化,导致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陷入更深的困境。整体论思想的发展,是以整体、系统、综合的方法论为前提的。从存在论的角度进行界定,“整体论的内涵可以归结为实体整体论、系统整体论和生成整体论三种意义的整体论”[7]。整体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它的部分,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特性,部分不能从它所属的整体被孤立地加以理解,关于整体的知识不能通过把关于部分的知识的内容并置起来而得到。”[8]对于整体论的认识,还要注意“绝对整体论”与“相对整体论”的区分。绝对整体论只承认整体,甚至把整体等同于宇宙全体或“一”,取消部分与组分的存在,在方法论上坚决反对分割。相对整体论把整体视为基于相互关联组分之上的整合,整体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具有相对性。本文所讨论的整体论均为有边界的相对整体论,它们有强弱之分。强(相对)整体论反对分割,但承认整体边界的存在。弱(相对)整体论接受整体边界,也接受整体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分割。[9]本文对于整体论的认识与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相通之处,在此种意义上,研究整体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与整体论的内在关联

整体性问题,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一个学术热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科学统一体,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在价值论层面涵盖整体性、在历史中延续整体性、在实践中反映整体性,并在方法论意义上渗透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完备的“内容整体”“历史整体”“价值整体”“方法整体”性质意义的逻辑整体。多重维度的整体性解读,标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科学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科学内涵,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其理论内容具有现实的整体性表征。就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言,传统的教科书往往将其划分为: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个覆盖诸多知识领域的有机整体。具体说来,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法学、人类学、文艺学以及军事学等,诸多学科的思想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可以找到直接的阐述。恩格斯曾经直言: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是在数学领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与发现,而且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不是浅尝辄止的。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主体而言,这三个基本理论组成部分,是本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三大组成部分的解读为深入研究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内容向我们系统而全面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可供参考的文本,使得内涵与外延不断交叉,为马克思主义在更广阔的领域形成整体性的研究范本提供了思想与逻辑支撑。内容整体贯穿于逻辑整体与思想整体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内容上形成割舍不断的整体性关联。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中延续整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明确,观点清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历史标识。在马克思的文本中,虽然并没有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方式,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是贯穿于其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的基础”,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最终必将走向的消亡作了系统的论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以商品、价值与资本为基本概念,覆盖雇佣劳动,所有制的复杂系统,由此继续探讨市场、经济危机等世界性问题的一系列衍生问题,系统地描述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过程整体,而且也反映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社会制度范畴可以预见的理论层面关于社会结构的总体发展态势。“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关于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生产等问题的分析都是逻辑反映历史、理解历史的过程,正是在对各要素内在逻辑联系分析的基础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研究。”[10]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将自然、人、社会历史地联结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马克思还具体论述了文化的商品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扩张到文化领域,使文化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正是在资本的驱使下,文化、艺术才沦为商品,资本是在现代科技背后推动文化工业的深层动力。”[11]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理论研究中始终秉承着历史整体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层面涵盖整体性

价值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坚定自信、蕴涵深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境界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崇高信念的理论整体,展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解放全人类,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信仰,之所以能够引领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与时俱进,就是因为它是最彻底的理论,也是最朴实的理论。“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2]309不论是用之于民,还是服务于民,都是为了更好地取信于民,这就是理论价值的精神力量。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论层面涵盖整体性,至少应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信念,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宗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无产阶级肩负着通过社会革命,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给人以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了人类的价值诉求。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系统的价值整体,才能阐明作为个体的人在群体社会的制度中所处的真正生存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方法意义上渗透整体性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根基,实事求是、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实现根本。方法整体性体现为尊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用阶级的分析方法来处理现存的社会问题,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整体、方法整体。毛泽东认为: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3]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历史、辩证、唯物地进行实践,并积极地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遵循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倡导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不是抽象和凝固的状态,而是具体运动中的整体性融合。实践性与方法论,二者统一于人类的总体实践过程(实践整体)。在此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转化成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实现过程。实践的方法论问题,事实上就是整个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科学地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根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和无产阶级实践论是一种整体性的理论关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中所蕴涵的方法整体。

在以上论述中,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整体性,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主体是具有内在逻辑层次的理论整体。对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表现的整体研究不仅强调了自然界、人的思维、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各自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正是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整体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逻辑主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整体性和方法整体性,更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类的最终解放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的逻辑主旨。由此可见,逻辑主线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从理论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反映出来。“这种研究不仅强调了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各自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正是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14]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论研究视角

透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逻辑上与整体论的思想内涵具有相通之处。因此,有必要结合整体论的研究视角,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认识。整体论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普遍联系性质的整体。整体性蕴涵着整体论的精神,整体论也拓宽了整体性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与整体论视角下的理论整体、历史整体、认识整体、辩证整体所体现的整体性内涵,在实在论、方法论、系统论、实践论中可以找到契合点。尤其是在整体论发展遭遇困境与冲击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为整体论摆脱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马克思在预见到人类思想发展的整体性范畴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其实是在极力倡导辩证的整体论。因而整体论的哲学研究层面应当包含整体论的辩证法研究、整体论的认识论研究和整体论的方法论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的认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以具体化为系统方法的运用。系统整体论强调系统性、整体性、逻辑性和方法性,把个体对象放到整体的认识框架当中,探讨联系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性。该哲学理论就可以引入系统论当中的“系统”思想,此时,“系统”、“整体”或 “整体性”思想就在实际意义上丰富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具体思想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也具体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15]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渗透着系统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整体论的有机结合,也是认识论层面的统一。马克思从法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的研究转向中,将系统方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过程,是由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关系结构构成的有机结合、顺序而成的动态整体。在具体的生产运行及相关环节, 各个要素的集合又是一个复合整体。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认识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的各个生产要素和社会要素之间,形成了关系的统一体,整体的运行离不开整体性的认识论原则,整体论的认识论启示意义不容忽视。列宁肯定并赞扬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体性研究:“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每一种这样的生产关系体系都是特殊的社会机体,它有自己产生、活动和向更高形式过渡即转化为另一种社会机体的特殊规律。”[16]在实践性的认识论层面,只有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论认识实际,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的方法论研究

整体论视角下的问题研究,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我们需要运用实证、理性、一般、特殊的方法来建立相应的整体方法论。马克思把哲学的基本方法以及与具体的方法相结合,通过对感性的具体经验的研究判断,得出理性的抽象的思想结论,找到客观对象的本质要素,再通过证实与证伪,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7]不论是经验分析的理论对应,还是现象与真理的分析评价,单纯的依赖整体论的方法,往往导致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局限于物质和经济要素的制约,而忽视人和社会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的方法论原则,处理人类发展的近期目标与终极关怀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了这个理由,社会和个人都需要掌握整体论的方法论。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马克思至少曾经提出了四重方法论原则:哲学人类学的方法论、历史理论的方法论、经济学意义的方法论和对未来社会预见的方法论。科恩特别强调,“每一学说中主要强调的东西都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尽管是以适当的不同方式”[18]。查理德·诺曼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一种力图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社会的划时代变革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吸引力在于他表现了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向往。”[19]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方法“意义”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的辩证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自实践之日起,就形成了自身的方法论系统。这种方法论的特殊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在整体论层面的运用与升华。用辩证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分析对象,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战略策略,得益于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之一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现实问题,反思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实践意义莫过于此。辩证法的诸多基本规律都与阐释社会问题形成紧密的整体关联。不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还是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以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之问,无不反映着整体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整体,又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整体。实践是运动的承载者,也是理论的检验者,作为客观存在的整体,辩证地统一于实践之中。这种辩证法实践本身,也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自我实践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辩证法研究,其实质是在价值探寻中,实现人的精神家园。在思想上,是实现自由与权力的自我解放;在实践中,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进步;在理论上,则体现为人的自由与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的前提下,一种属于人本身的,不损害其他任何人的利益的在社会历史中的自我实现。整体论和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整体论的两个基本原则。因此,在研究中既要重视整体论的发生学研究——联系的现实整体性和潜蕴整体性,整体论的结构学研究——研究整体的系统结构和层次结构,也要明确整体论的动力学研究——研究整体的矛盾形成机制,包括局部与全局、单一与多样、要素与系统,乃至间断与持续等对立统一关系问题,以此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整体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进行整体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内在地要求得到社会实践的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求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整体性进行研究,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整体性进行建设,更要从实践整体性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20]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进程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与历史实际相结合,正如列宁所说:“马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2]785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理解,有必要在其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整体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的多重维度阐释。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368.

[2][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吴晓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25.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1.

[4]Brrenner A A.Holism a Century ago:The Elaboration of Duhem' s Thesis[J]. Synthese,1990,(83):325-335.

[5][美]劳丹L.科学与价值[M].殷正坤,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9-20.

[6]孙慕天,N·采赫米斯特鲁.新整体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202.

[7]金吾伦,蔡仑.对整体论的新认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2-9.

[8]李醒民.从理论整体论到意义整体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3,(5):8-15.

[9]刘劲杨.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3):63-71.

[10]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29-32.

[11]李庆霞.大众文化之争及其实质[J].哲学研究,2014,(12):117-121.

[1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14]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0,(6):7-11.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16]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2.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8.

[18]科思G A.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87.

[19][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0-51.

[20]张妍.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95-98.

〔责任编辑:杜娟〕

[收稿日期]2016-05-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转向问题研究”(12BZX022);哈尔滨师范大学科研培育项目(SXP2012-10)

[作者简介]张妍(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7-0023-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