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性统一的重建
——读《后现代政治状况》

2016-02-27

学术交流 2016年7期
关键词:多元性后现代令人

梁 秋



多元性统一的重建
——读《后现代政治状况》

梁秋

从1978年开始,赫勒和费赫尔一起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何为现代性,以及现代性的命运、动力、格局、逻辑机制、道德政治状况等。在《后现代政治状况》中,二人就是从这些问题入手分析和批判现代性的逻辑机制和新兴异质,从而在后现代政治状况允许的范围内重建现代性的多元性的统一。

首先,作者从解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入手,通过阐释后现代的内涵,解释了后现代政治状况。现代性表现为一种宏大叙事,是一种理性化的设计。但在现代社会,宏大叙事已走向衰落,理性的权威导致了极端相对主义,现代化改变了历史条件,社会逐渐变成一种多元异质社会。后现代社会充分展示了差异性、不可通约性和多元性,贫富差距、性别种族宗教的歧视、战争等社会问题凸显。这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境遇,作者称之为后现代政治状况。作者认为,这种后现代性并不说明现代性已经终结,相反,它恰恰是现代性的发展和自我反思,因为它是在现代性当中生长和孕育起来的,“后现代性(包括后现代政治状况)并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现代性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寄生’在现代性之上的,它依靠从现代性的成就及困境中汲取养分而生存”。

其次,基于对后现代政治状况的总体阐释,作者指出现代性社会的总体特征——“令人不满意的社会”。“令人不满意的社会”源于普遍需要的不满,后者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西方现代性中工业化、资本主义和民主制都是以不满意作为推动力的。产生“令人不满意的社会”的需要又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只有一种需要的满足没有仅仅把人当做手段来使用时,这种需要才被认为是合理的”。合理的需要又表现为需要和需求两个层次:需求“立足于社会权力、财富或者名誉的幻象”,是片面的;需要则表现为自决权,即自决的需要,令人满意的社会恰恰来自“自决的需要的满意”。人们要求满足其需要时,会把个人的不满转化成公共语言,转换成平等和正义的语言,要求以新的社会政治规则来代替现有法律,希望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社会。“令人不满意的社会”的不断变化导致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把人的偶然性看成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的命运的永恒状态。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消解了主体,导致社会结构碎片化,变成一个微观权力场,变得异化和具体化,因而这种社会理论必须抛弃。

最后,作者认为,“异化的、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呈现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因而缺少单个的、单一的组织中心,这就使得日常生活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凸显出来。并且,这种特征使得无政府主义和救赎政治失效,与此同时,人的解放行动针对的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政治组织中心,而变成了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散性的特征使得每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结构都截然不同,因此也使民主成为可能,因为,民主制度中所有的规则和规范都是由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意志决定的,这种民主的逻辑的发展会满足日益增长的自决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必然导致社会革命走向多元化的日常生活的变革。作者强调,把偶然性转化为命运是我们不得不应付的境遇,应付这种境遇的途径或条件是“道德考量”。而“对道德最恰当的描述是行为的规范和规则的个人实践关系”,这种关系即是公民道德、公民伦理和公民美德。在这方面,民主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是一致的,都应该体现平等、正义等价值观念,这样,这些政治原则才能成为多元主义社会的共识。

综上,赫勒和费赫尔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即由需要引发的“令人不满意的社会”和由此引发的后现代政治状况。在他们那里,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对立物,它本质上就是现代性本身,是现代性孕育出来的对自身的反思方式。

〔责任编辑:余明全〕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多元性后现代令人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令人惊喜的均衡与成熟 B&W Formation Bar/Bass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在那个令人心跳的晚上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传统中国画重彩材料的多元性探究
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平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