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必须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2-27
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前我们国家消费动力不够,因而要刺激消费需求。现在既有消费动力,同时又有经常性的产能过剩,主要是供给的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要生产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难题,如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农事生产还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国内过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海外不具备竞争优势,增产越多亏损越多。
一方面国外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弱,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大多已经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攀升基本见顶,而由于农业要素投入成本趋高,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两者对向挤压,农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受限,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此外,受美国主导建立的G7协定、TPP、TTI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全球气候变化、金融资本投机、跨国公司控制农业产业链等非传统因素影响,未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剧。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补贴幅度已逼近国际贸易“黄线”,补贴空间受限。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农业补贴支出压力加大。受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调整影响,未来新增农业补贴将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棉花、大豆、油菜籽等大宗农产品实施“目标价格”直补政策,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进而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运行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同时,长期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年排放量、农膜年残留量过高,农药化肥利用率不高,耕地数量减少、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立足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中国经济社会特点,既要解决结构问题,也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的永续发展。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调整农业结构,但总体上却一直存在着农业结构性失衡,主要是因为过去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往往止步于就事论事。解决农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必须要找到造成这种失衡的内在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有的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号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生产源头与市场需求脱节。比如这些年施行的农产品收购补贴政策,对保供给发挥了直接作用,但同时也使得生产者远离市场甚至不看市场,长年累积,财政包袱沉重,补贴一有变化,又容易造成不种甚至弃耕,对保供给带来隐患。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
明确了这点,农业供给侧改革就能在思路方向上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解决即期难题与远期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源头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哪些是政策确保的,哪些是市场做主的,让生产者清清楚楚,让经营者明明白白,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要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对价格涨跌容忍度,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强壮起来。
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粮食等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降成本,就是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测土配方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减少农业物化投入;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三、湖北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粮食、棉花、油料、生猪、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何去产能、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是湖北农业的重大课题。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湖北农业供给侧改革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稳粮增收为重任,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转变方式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依法兴农为保障,充分发挥湖北农业发展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稳定产能、调优结构、提升质量、激活市场、提高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向功能更加全面、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深入、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更可持续的中高端迈进。
一是要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稳定粮油生产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双季稻、再生稻和粳稻,适度扩大玉米和马铃薯面积。全面开展优质高产创建,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探索建立“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调减露地大路菜,扩大设施精细菜规模,加快发展特色蔬菜。全面开展菜果茶标准园创建,推动菜果茶产业提质增效。合理发展油莎豆、优质牧草等新型产业。充分利用硒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
二是要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开展畜牧强县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突出生猪、禽蛋、肉鸡、肉牛羊等畜禽产品,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现代畜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项目,实施调整优化奶业结构,抓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
三是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渔业。进一步优化渔业养殖布局,加快形成平原湖区规模渔业、丘岗山区特色精品渔业、江河湖库增殖渔业格局。在做强常规渔业品种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继续做强小龙虾、河蟹、鳝鳅三大百亿元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水产大县、特色乡镇、专业渔村,建立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深入推进精养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稻渔共作”模式。
四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为发展思路,把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构建企业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围绕“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关键点,加快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业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传统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总之要通过供给侧改革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