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为帅”:加快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
2016-02-27
2015年经济运行的现实再次警示我们,“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全国震荡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表面上看是需求低迷,实质上却源于效率的持续下滑。2015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万亿,占当年GDP总额的比重已达81.5%,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罕见的高度。然而如此高投入之下,GDP增速却不升反降,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为什么?因为投资效率在大幅下滑。2007年,全国每新增1元GDP仅需要2.77元的投资,2013年为9.05元,2015年则飚升至13.7元。更有甚者,中部的两个省份2015年的投资已超出当年该省的GDP总额,其比重分别达101.6%和100.9%;每新增一元GDP所用投资高达20.7元和16.7元。既使如此,GDP的增幅同样不升反降,分别回落0.5和0.6个百分点。这种极低的投入产出效率能持续多久?
相反,在全国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增速却不降反升,如广东、浙江2015年GDP的增幅均达到8%,分别比2014年提高了0.2和0.4个百分点。江苏则在去年8.7%的较高基数上继续实现了8.5%的较快增速。重要的是,这种稳定、回升势头并不是依靠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是主要依靠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2015年投资总额(不含农户)占本省GDP的比重分别为41%、62.2%、65%,仅以6.0元、8.3元、9.8元就能产生一元的新增GDP,投入产出效率高出全国1/3—1/2。这种以较低的投入产生更多产出的效率不正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吗?完全可以预言,沿海省份经过痛苦的调整优化,已开始走上更高质量、更高效率,从而也更具有持久活力的轨道。这种转变,正是我国新动力开始替代旧动力的前景和希望所在!
深入研究东部沿海三省更高效率的增长途径,不难发现,它们的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新体系”的逐渐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制造业主导产业“高、新化”,开始形成全新的高成长火车头
不同发展阶段工业的主导产业是不同的,必须由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才能担当火车头的重任。在成熟产业普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更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主导作用,决定着“产业新体系”的育成,决定着转型的进程,决定着工业的增长效率。
在旧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出口型产业严重滑落的同时,江苏、广东、浙江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长,使产业新动力持续加强。“十二五”时期,江苏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15年销售收入近5万亿,占规上工业的30%;高技术产业产值则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0.1%。2015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已占规上工业48.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7.0%,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2%、25.5%,比重比上年提高1.3、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
三省的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近半壁江山,新的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其大大高出成熟产业的速度和效益,已成为重焕活力的主要支撑。
同样处于沿海地区的河北省,却是另一景象。在主导产业严重过剩、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缺乏果断调整的决心和行动,主导产业更新严重滞后。以河北第一工业重镇唐山市为例,重工业占比高达85%左右,钢铁就占35%,而新兴产业仅占5%。结果工业增长一路下行,去年7月仅增长3%左右。河北全省2015年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4%,GDP仅增长6.8%,还低于全国。
广东、江苏、浙江和河北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表明,主导产业“更新”的步伐和力度直接决定“供给侧”的活力和增长效率!高成长性、高效率的产业比重越高,整体经济的增长和效益就越强。沉溺于以规模论英雄的旧理念、旧模式,仍然在虽然规模庞大,但低成长、低效率的产业结构中留连,只能导致持续的沉沦。
二、制造业全面“智能化”、“装备更新”,成为高效率增长的重要源头
江苏“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超3万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2015年,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345.6亿元,同比增长25.6%,高于全部工业投资增速13.2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40%左右提升到54.2%,占工业投资增量的比重更高达100%。通过几年来的智能化改造,全省工业主要装备新度系数超过70%,主要行业40%以上的关键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测算,技术改造每投入1元,就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3.09元、利润0.25元、利税0.40元,投入产出效率达到1:3。2015年,江苏工业增幅达8.3%,为沿海省份最高。
广东、浙江都在“机器换人”、智能化为导向的工业技术改造上下了大气力。广东2015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6.5%;浙江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6.6%。技术改造“短平快好”的高效率,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整个经济的增长效益。
三、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支撑,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强化
广东、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三产比重普遍高于全国。在工业艰难转型过程中,生产型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在加快步伐,服务业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动力源。
全国和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增长结构中,服务业已表现出日益强化的主导作用——它既是即期经济调整阵痛中最大的稳定器和增长源,更是中长期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引发新业态、服务需求持续增强的情况下,现代服务业表现出日益强劲的增长势头。三省服务业的增幅分别为9.7%、9.3%、11.3%,高出二产和整体经济0.9-5.9个百分点。这种高增长的产业比重越大(三省均在50%左右),当然整体经济增长活力就越充分(三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73%以上)。而服务业的“轻资产”、高端要素(人才等)密集等特征,更是大大提升了整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表现出更高的增长质量和效益。从生产型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显然已成为全新的增长效率源头,也是全新的竞争力。
经济运行就是一本现实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第一,旧的拼投入的模式已走到尽头,无可持续了,“以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低效率”正是经济下行的真正病根。今后的区域竞争已不再是拼投资规模大小和增幅高低,而是拼谁的投入产出效率高。高效率一定会战胜低效率。第二,决定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正是供给侧的改革——高成长、高效率的产业新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低成长、低效率的产业旧体系。第三,打造产业新体系,必须下决心在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等三个重点抓手上狠下功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破”,这三个重点抓手则是“立”,不破不立,同样,不立也难破。将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在三大重点抓手上,尽快形成高成长高效率的主导产业体系,破也就在其中了。这就是“腾笼换鸟”式的供给则改革。尽管它可能会带来一些震荡,但沿海省份的经验表明,坚定迈过这一道坎,前面就是一片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