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中国家意识和族群意识的表达*

2016-02-27晁正蓉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族群题材

晁正蓉



新世纪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中国家意识和族群意识的表达*

晁正蓉

文章通过对21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全面梳理,结合新世纪文化语境,归纳了新疆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叙事模式及其对国家意识和族群意识的表达。

维吾尔族题材 影视作品 国家意识 族群意识

一、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界定

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界定,学界还未达成共识。就目前新疆维吾尔族体裁影视作品发展实际,参考研究者的观点,本文探讨的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为:由维吾尔族包括其他民族编剧执笔、导演执导的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具有维吾尔文化特质的影视作品。

新世纪10年中我国电影完成了从萧条到繁荣的跨越。我国电影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也属罕见,它进入了跨越式和爆炸式增长的时期,*高艳鸽:《21世纪中国电影的十年飞跃》,中国网,culture.china.com.cn。全国电视剧年生产量达7 000部左右。*再米拉·米吉提:《新疆维吾尔族电视剧发展现状》,http://www.xzbu.com/7/view-2985375.htm。新疆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虽然与我国影视业发展不能相提并论,但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也是前所未有的,它构成中国影视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上来看,新疆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宣传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作品。由于新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主旋律影片不仅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必须的政治宣传需求,同时也是现实语境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就重新加大了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力度,至21世纪,新疆国有影视传媒的首要功能和基本价值取向仍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宣传与传播,因而表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仍然是维吾尔族影视文化格局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化构成。由新疆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微笑的螃蟹》 (电影2001)、《多雪的冬天》(电视连续剧2004)、《天山紧急出动》(电视连续剧2004)、《苍茫天山》(电视连续剧2004)、《爱无疆》 (电影2006)、《乌鲁木齐的天空》(电影2010)、《真爱》(电影2014)等都属此类。

第二类是追寻历史记忆,挖掘丰富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库尔班大叔上北京》 (电影2002)、《吐鲁番郡王》(电视连续剧2006)、《阿娜尔罕》(电视连续剧2012)、《木卡姆往事》(电视连续剧2013)等。

第三类是展现百姓生活的影视作品。一般以维吾尔族城乡普通人的生活为内容,体现人们当下的生活状况,反映老百姓的政治、文化、精神诉求和喜怒哀乐。《吐鲁番情歌》(电影2006)、《买买提的2008》(电影2008)、《幸福的向日葵》(电影2011)、《肖开提的假期》(2012)、《新疆姑娘》(电视连续剧2013)、《巴彦岱》(电影2014)、《钱在路上跑》(电影2014)、《幸福家庭的烦恼》(电视连续剧2014)、《“杏”福来敲门》(电影2015)都是如此。

二、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叙事模式和文化认同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新中国成立17年电影中曾经有过辉煌。17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传了当时的民族政策,在构筑中华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邹华芬:《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电影文学》2008年第7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和电影理论不断涌入,我国电影界提出“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和“思想性” “艺术性” “观赏性”统一的标准,对新疆影视作品具有导向作用,其时作品叙事模式主要体现为:国家意识高度统一下的族群认同,并触及少量本土化如何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影视作品在追求国家认同的基础上更加关照族群认同,同时影视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影视作品则更关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聚焦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撞击,作品叙事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延续了新中国成立17年的电影主题——共同对敌、维护祖国统一的国家意识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表现抗日、解放、反特等题材,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新时期第一部维吾尔族题材电影《向导》(王心语,1979)从叙事模式上看,正是对17年电影主题及内涵的延续,电影通过普通的维吾尔族爷孙两人与侵略者顽强斗争、同解放军互助互帮,表现维吾尔族群众共同对敌、维护祖国统一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抵抗外国侵略的艰辛历程唤起了本来就具历史渊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的国家意识。

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反华势力对新疆的分裂和渗透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拍摄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高度国家认同感的电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敌对势力进行斗争不可或缺的武器。《天山作证》《愤怒的叶河》(1999)等影视作品正是当时较早创作的反分裂、反恐怖题材的作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做了大量工作,但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际形势的复杂化,新疆反分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1993~2003年,新疆各地发生了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 1996~1997年是新疆暴力恐怖活动密集频发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更为复杂、隐匿。进入21世纪,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更加激烈,国家意识高于一切就显得至关重要。2000年后,一系列反恐电视连续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公安武警战士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殊死搏斗的壮烈事迹。如:《多雪的冬天》(电视连续剧2004)、《天山紧急出动》(电视连续剧2004)、《苍茫天山》(电视连续剧2004)等。作品中民汉成员组成的公安武警战士是国家主权捍卫者,他们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各民族群众是打击恐怖犯罪的坚实力量,我们在缅怀这些烈士的同时,加深了对恐怖势力的仇恨,国家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公民保卫祖国边疆领土、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也得到强化。

(二)弘扬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国家意识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不仅担负着娱乐功能,还承担着赋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的宣传教化功能——维护新疆和谐稳定,宣传新疆,弘扬新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市场化的今天、在全国电影制片单位纷纷完成转企改制的时期,作为新疆唯一的电影制作单位——天山电影制片厂仍然保留着事业单位体制,这正说明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赵春娟:《新疆本土电影发展略述》,《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因此,以坚持拥护民族团结、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等为主题的主旋律影视剧一直就是新疆影视业努力的方向。

新世纪以来“民族团结题材”仍是主旋律电影的重头戏。这类电影融入了更多艺术性、故事性,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注重挖掘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尊重生活习俗的真实性,更多描述地方性知识和人文关怀,达到了与国内同题材电影相媲美的艺术水平。《爱无疆》(严高山,2010)以新疆汉族女青年王燕娜捐献肾脏救助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的动人故事为原型创作,表现维汉亲如一家,命运紧密相连,血浓于水的深情。作品没有说教、煽情的台词,没有造作的场面戏,但人物的命运曲折感人,苏萌、阿布都拉这对小姐弟之间的情感真挚暖心。

在表现国家意识高度强化的前提下,21世纪的影视作品努力探索如何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将大众文化纳入主流意识形态中,作品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气息,更注重民族精神层面的内容。《乌鲁木齐的天空》(谢尔扎提,2010)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在 “四好大院”中生活的大家庭,讲述了各民族在大家庭团结互助中荣辱与共的现实生活。此种“家国同构”是在全新的政治基础上的文化与族缘联合体。*刘大先:《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南方文坛》2013年第3期。正是这些人将大院组成的扩展家庭(extended family)同国家层面的多民族统一话语形成彼此映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召唤和应答。将这种叙事表达完美的作品当属电影《真爱》(谢尔扎提,2014),通过讲述阿尼帕抚养19个孩子的故事,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相濡以沫、共同建设新疆、守望美好家园的心灵路程,影片中所表达的“母爱”就像是一条宽大的河流,在人间温暖的河床上流淌,而这个河床是不分民族和地域的。伟大的付出,伟大的真爱,是跨越时代、民族、文化和一切界限的,电影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了完美融合。

(三)对族群身份、族群历史和族群历史文化共同记忆的追寻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史讲述似乎又回到了17年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是从美学的追求上看,比新时期初期有了很大进步。历史讲述是从《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李晨声、董玲,2002年)开始的,这个在新疆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淳朴善良的维吾尔族群众与党、与国家亲密信任关系的真实写照。而库尔班老人也正是千千万万维吾尔族群众的代表。1959年新疆话剧院就将此故事改编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上演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新世纪之初又将这个老故事搬上银幕,无疑是弥补新疆复杂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张莉:《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话语实践及变迁研究》,2013年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6页。编导在该剧中对20世纪50年代库尔班大叔对毛主席、共产党感恩的情怀进行扩展,反映了库尔班老人热爱祖国、同分裂势力做斗争的思想,切合了反分裂的时代主题。该剧在2002年首映时,带妆出场的古月(毛泽东的扮演者)与新疆的群众互动达到了高潮,这正是国家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升华。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政府充分认识到宗教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在新疆的猖狂程度,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重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成为必须。20集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阎清秀、于德安,2012)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同名电影改编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该剧在原作价值观和审美的基础上,将普通人的爱情与历史存亡的大背景相结合,加深了爱情故事的生命含量和文化含量。曾庆瑞认为:“这部电视剧释放出的正能量,不是靠说教,而是用艺术演绎成功的。”*张迎春:《影视界专家学者为〈阿娜尔罕〉“把脉” 》,亚心网,2013年5月10日。《阿娜尔罕》已经成为新疆的文化品牌,它不仅象征着新疆各族人民对自由、幸福的呼唤,更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所彰显的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是维吾尔族所需要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的。该剧得到很大一批维吾尔族群众,尤其是有过这段经历的年长的维吾尔族群众认可,同时引起敌对势力的恐慌。

而取得同样成功的还有22集电视连续剧《木卡姆往事》(邬利亚,2013)。该剧以抢救新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为主线,将木卡姆音乐本身的历史命运,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及木卡姆音乐传人的命运紧密结合,使木卡姆音乐显示极为深刻丰富的时代内涵,故事把观众带入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画廊之中,带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风风雨雨60年的历程当中。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也印证了十二木卡姆得以流传至今,靠的正是各民族群众的力量。

(四)民族意识凸显,触及如何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引发了不少新问题。而转型期的新疆也与内地一样,表现出社会的复杂特征,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在此期间新疆拍摄的一些具有强烈喜剧色彩的影视作品,深刻批判了在商品大潮下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行径。

1999年6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步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部创意直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影片《买买提的 2008》,表达了边远地区人们对于奥运会的想象。生活在沙尾村的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地区的偏远落后而观念陈旧,他们通过村子里的卫星接收器了解了世界上一流的足球队,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求希望、追求梦想的嫩芽;他们是将世界、北京与偏远的沙尾村联系起来的因子,展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沙尾村人积极与现代文化接触,迎接全球化的渴望。影片构思巧妙,对“北京情怀” “奥运精神” “现代文明”的别样叙事备受人们关注。

而此时,大部分的作品正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的对现代化的迷茫、困惑,对传统丢失的焦虑和不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成为该阶段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情节之一。这种碰撞在表面上看是在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物质生活方式的极大改观,实则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交织,是维吾尔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文化选择与冲突。无论是整个电影的构思还是电影中所涉及的现代元素,无一不向人们输送着这样的信息,现代化与传统的两难选择,更体现了一种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的自觉意识。在《幸福的向日葵》(苏磊,2011)中,乐器店的老板因为巴拉曼得不到传承而感伤,儿子宁愿学习电子琴、吉他等现代乐器,也不愿意学习传统乐器巴拉曼,而小阿曼古丽却是非常喜欢传统乐器巴拉曼的孩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不仅是表现于艾德莱斯绸、小花帽等一系列外在的物质文化,而且是隐含在形式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新疆姑娘》(邬利亚,2013)通过正在经历改革风雨中的维吾尔农村生活断面的描绘,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揭示出城市维吾尔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冲突等客观现实。2014年拍摄的《钱在路上跑》(轻喜剧双语版),展现的是在金钱面前人们道德的缺失。在亲情、友情、爱情的感召下,人们回归了常态,实际上这也是对传统道德的召唤。而弘扬高尚道德的影片在同年双语版《幸福家庭的烦恼》(艾尼瓦尔·T.维格尔,2015)第一季也成功放映。这是维吾尔族导演、编剧、演员制作的第一部家庭室内剧,虽然模式与《我爱我家》同出一辙,但是作品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渗透着维吾尔优秀传统文化、礼仪、风俗。有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喜剧式悲剧色彩,会让人们在笑过之后陷入沉思,思考的正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的问题。而更多维吾尔族编剧和导演的影视作品都强烈表现出对母语、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三、思考与启迪

(一)新疆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数量仍十分欠缺,质量亟待提高

新疆影视业虽然有国家和各兄弟省市的大力资助,影视机构本身也一直致力于提高作品质量,但与全国同类影视剧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追求票房价值,天山电影制片厂等影视制作中心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拍摄的一些影片,忽略了对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质和量的提升。21世纪以来情况大为好转,但从叙事模式上来看,重复和模仿的痕迹较重。虽然创作出了诸如《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买买提的2008》《真爱》等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皆高的精品,但是这类作品数量太少,而大部分的作品都刻意拔高人物形象,运用比较夸张、煽情的语言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感觉演员扭捏作态。

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针对新疆散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的非法音像视频数量惊人,而这些音视频都在文化认同、情感投入、观赏性方面狠下功夫,这些非法音像视频潜移默化影响着更多维吾尔族青少年。这是一场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斗争,鉴于新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拍摄更多、更优秀的维吾尔族题材电影能让观众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华民族大文化圈就显得至关重要,新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任重道远。

(二)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传统与现代化碰撞处于浅层次表述

有些导演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是民俗风情的展示,于是他们在影片中刻意加入一些民俗风光,并且大量重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尤为如此。为了让人对浓郁的、富有民俗气息的维吾尔族生活产生新鲜感,编剧和导演热衷于发掘农村题材。虽然对维吾尔农民农村原汁原味的生活展示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新疆,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少数民族音乐、饮食文化、待客习俗往往是观众的看点。但对于维吾尔族城市生活,在影片中往往没有实质性内容,有些影视作品故意夸大现代化带来的弊端,对现代化的描述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城市现代生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相悖的,城市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就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消解。这就造成在快速现代化生活下焦灼、不适的人们更加推崇返归、回避现代化,去追寻单纯自然的田园式的“理想生活”。实际上,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习俗和文化与外来现代都市文明如何相识共生的困境,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明遭遇全球化消费社会的隐喻。这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艺术、文化和市场都站稳脚跟的发展之路,但不能刻意回避现代性,应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同时,真实反映人民的精神生活,真实反映维吾尔族群众的宗教心理、审美心理、性格特征。

(三)缺乏多民族交融的场景,族群意识日益强化

为了体现民族特色,新疆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出现强化族群意识的趋势,大部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交往经常是集中在本族群之间。除了《乌鲁木齐的天空》《巴彦岱》外,民汉交融的场景非常少,而影视作品中的他族成员,尤其是汉族都是作为领导、老师、上级或者反面角色(如《钱在路上跑》中骗钱的假经理)出现的。2015年拍摄的第一部家庭剧《幸福家庭的烦恼》,30集的内容当中仅在一集《过节》中,出现了汉族同事到莎妮娅家拜年的情节。

与17年和改革开放时期电影创作使用的语言相比,通过电影中族群语言的使用突出族群身份是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身份意识表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上世纪80年代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大都使用纯正的汉语(或后期制作配音)。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了追求贴近生活、真实的原则,开始在影片中直接采用本族语言,在汉语地区放映则采用配音。*《天上草原》《黑骏马》都有蒙古语版,《静静的嘛呢石》如国外的译制片一样为藏语版、中文字幕,表现出对于母语使用的自觉。与全国少数民族影视产业发展同步的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也开始使用母语创作,并且到新世纪后成为普遍情况。《钱在路上跑》《幸福来敲门》等都是用维吾尔语原创,之后汉语配音制作的。与服饰、民族景观相比,语言更为强烈地起着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作用,“语言,特别是发展成熟的语言,才是自我认同的根本要素,才是建立一条无形的、比地域性更少专横性、比种族性更少排外性的民族边界的要素”*邹华芬:《他者与国家——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表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电影中本族语言的使用构建了族群文化的氛围,是导演对于电影族群身份自觉意识的明显表现,既可以唤起本族观众强烈的族群认同,又向异族观众标显了自我的存在。而少数民族导演从自我族群的视角出发,在处理本族题材的时候则表现出更为微妙的心态,作品中本民族的传统被圣洁化、神圣化,一方面,这些大都受过汉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出于商业或展演等种种考虑,在电影中还是会不自觉地瞩目于民族特色的歌舞和独特风俗;另一方面,正是在与汉文化的接触中,少数民族导演往往萌发出更为强烈的族群意识,更为自觉地从自我族群的文化内部出发思考本族的生存与发展。而作为该族群的观众,民族自尊、自豪感无限夸大甚至膨胀,从而有可能在内心产生抵触其他民族文化的心理。为了迎合本民族观众、为了在本民族获取威望,导演们在创作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族群意识。如《幸福家庭的烦恼》是新疆影视制作史上第一部维吾尔语室内电视情景喜剧,该片宗旨为立足本土,展示浓郁民族风情,讲述了一个当代都市维吾尔族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琐事,包含了邻里关系、同事相处、家庭成员中观念相互冲突而引发的一系列趣事。剧中加入了维吾尔族特有的幽默元素,融入维吾尔配乐,在服饰、饮食方面也凸显浓厚的维吾尔族风情。但是从作品中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维护维吾尔传统教育理念,尤其是维吾尔族群体的单边叙事。

与上世纪新疆维吾尔族题材电影相比,新世纪影视作品在身份表述上族群意识、文化意识更强烈,虽然大部分作品都突出了对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巩固和丰富(这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进行的)。这是全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必然,如何将各民族的国家意识认同重新建构起来,需要各民族群众共同努力。

曾静:《“少数民族电影”命题及建构》,《学术探讨》2013年第10期。

蔡园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叙事结构的分析》,《电影文学》2010年第7期。

责任编辑:万小燕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疆当代维吾尔文学国家意识表达嬗变及文化成因研究”(2015M582772XB)、新疆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课题“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研究”(140306)、新疆社科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2015BZW0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D64.15

A

1009-5330(2016)04-0137-06

晁正蓉,文学博士,新疆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族群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维吾尔族手艺人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