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2016-02-27李国良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教观外化教育引导

李国良



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李国良

文章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了教育引导过程中个体与整体、疏通与引导、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指出了教育引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教育引导 宗教问题 新疆高校 系统工程

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始终关注的问题。新疆高校学生由于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要使教育和引导取得实效应重点解决好个体与整体、疏通与引导、内化与外化的关系问题。

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主要指的是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自天山南北,有的高校还有来自内地和国外的学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上都是有差异的。从调研情况看,就整体而言,新疆高校目前进行的教育和采取的措施在面上对学生群体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应加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内容;*左鹏:《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就个体而言,还应根据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差异因人施教,如在教育过程中应区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等层次分层施教;学过无神论相关内容的学生和没学过的学生认识不一样,不同民族学生对宗教问题的关注点也不相同,等等,这些差异在教育引导时都应区别对待。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问卷、个别访谈时更加科学合理,要让学生能够放心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针对学生的认识情况、关注的突出问题、主要困惑的问题,可采取专题辅导、个别交流、建立辅导员信箱、QQ群、讨论空间或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既要让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有找寻答案的途径,又要通过交流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新的思想动态,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提供帮助。

此外,解决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还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考虑学生群体的流动性问题。作为个体的学生由于年级、所学知识、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学生群体的思想具有了很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反馈机制,及时反映当前学生的认识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注重研究学生对宗教存在模糊认识的心理机制与规律,帮助学生处理好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史明霞、李芳林、刘小峰:《新时期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三是要重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难题。

总之,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整体或带有共性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教育引导,使二者相互促进,产生正向效益,避免产生相互削弱的负效应。

二、疏通与引导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强调:“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322页。这一原则运用到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上,就是要处理好疏通与引导的关系,具体讲应重点处理好“立与破”和“疏与堵”的关系。

关于“立”,其实质是思想建设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关于宗教问题的正确认识;高校普遍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就是这个目的。关于“破”,其实质是批判,是要通过辩论、剖析、论证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否定中放弃原有的错误或模糊认识,建立正确的宗教观;目前新疆高校开展的科学无神论教育和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就是通过对有神论的批判,揭露其荒谬性让学生认识无神论的科学性。“立”与“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思想建设、没有正面教育,我们的教育引导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就容易给学生的思想带来混乱,加大教育的难度;只有建设、没有批判,必然影响建设的外部支撑条件和建设基础,甚至会使我们的思想建设和正面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达不到真正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其分清是非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上应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破立结合”的原则。

关于“疏”,即疏通的意思,主要是指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上要让学生广开言路,能够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和认识充分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者的剖析、说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有的学校组建了由网络指导员、网络辅导员、网络引导员和网络技术员组成的“红色军团”,及时掌握网上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言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所谓“堵”,主要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借助一定的行政、法律、校纪校规等诸多手段,防止学生错误思想和认识的滋生和蔓延。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要坚持以“疏”为主,以说服教育、启发、引导为主,要“疏”与“导”相结合。在引导的过程中,为了及时防止某些错误观点的泛滥必须采取禁止、堵塞的方法,没有一定的“堵”,就谈不上有效的“导”。此外,由于受学生的民主意识、信息传播渠道、教育者的能力、政府及学校的公信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堵”的难度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堵”一定要慎重,要有充分的理论、措施等来保障,要“堵”得学生们心服口服,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内化与外化的问题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核心问题和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其中内化是基础、外化又是根本,教育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宗教问题上有正确的认识。

教育引导的内容和方式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既有学生的主观因素,又有教育的客观外在因素。对于学生的主观因素,由于宗教问题在新疆高校,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但由于长期受家庭和社会以及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识不清等因素影响,学生对此类教育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教育的客观外在因素,主要有我们开展的教育引导活动主题是否鲜明、形式是否新颖、能否对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刺激。教育引导的形式很重要,可采取辩论会、情景剧、演小品、观看相关影片(影视资料)等多种方式,通过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此外,实施教育引导的人也很重要,学生往往更容易或更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教育者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培养一支由各民族教师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学校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纳入师德教育和考核体系,提高教师正确认识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理解是在注意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的继续认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宗教问题、对学校开展的教育工作不理解的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和界限问题。比如,在校园内禁止穿戴宗教服饰,经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此规定不能理解,很多同学对民族服饰与宗教服饰的区别不清楚,甚至有些管理干部也不清楚,有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极端做法;再比如,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区别,由于时间的积累,有些宗教仪式已经演变为民族风俗习惯,对于这些问题如不能科学地加以界定,一味按宗教活动来对待和处置,学生就难以理解,更不会主动接受。因此,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实施细则》,明确违反规定的具体表现和行为、明确处理办法和依据。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我们教育和引导的内容,方法很多,但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按照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做学生的教育工作效果较好。按照“最近发展区”原理,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时,首先要掌握学生在宗教问题上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与我们期望达到的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这需要我们真正了解、掌握学生就宗教问题的真实想法和态度,然后根据他们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正和引导。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学生能否按我们的教育引导和要求去做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认识和辨别各种关于宗教的说法、观点和现象,就是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受的教育、引导外化的具体表现。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外化的效果受学校氛围、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有时还会表现出“两面性”或不稳定性。如,在校期间,在老师、管理干部的视线之中时,表现得很好,完全符合我们的期望目标;但在校外或家中,由于社会和社交环境的影响或制约,他们又会有另一种表现(如服饰、宗教举止、宗教话语、宗教情感等),这种表现也许是一种从众效应,或许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更容易和大家融为一体的被迫举动,但这种表现与在校期间的表现相差很大。究其原因,学生大多表示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是为了和大家一样而不显得那么另类;也有学生反映是有思想顾虑,据调查,部分学生在校外曾受到一些不明身份社会人员要求他们参加宗教活动、穿戴宗教服饰的恐吓和威胁。此外,由于内地一些高校对民族宗教政策理解、把握的尺度不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行为的管理与疆内高校差别较大,导致一些学生对新疆高校的一些做法心存质疑和不满。由此可见,要使我们教育引导有很好的外化效果,必须把它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体系,发挥高校育人的主导作用、家庭育人的先导作用、社会育人的保障作用,*程浩萍:《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系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由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分层施策才能见实效。

在新疆高校,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而难做的工作,工作中既要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开展唯物主义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就需要在具体教育引导工作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民族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教育引导机制,其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疏通与引导、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是解决教育引导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环节。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雷琳:《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卢颖华、刘增惠:《试论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求实》2011年第2期。

李大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国良:《对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教育实效性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孟宪霞:《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2012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刘 欣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研究”(FEB1204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41.45

A

1009-5330(2016)04-0068-04

李国良,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

猜你喜欢

宗教观外化教育引导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语外化现象探微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