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形辅数在不等式教学中的设计
2016-02-27浙江省淳安中学朱胜平
☉浙江省淳安中学 朱胜平
浅谈以形辅数在不等式教学中的设计
☉浙江省淳安中学 朱胜平
华罗庚先生对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推崇至极的是数形结合思想,其认为能站在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个数学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和开拓眼界最好的表现.众所周知,数形结合思想有以形辅数和以数解形两个不同的方面,一种是用几何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代数问题,另一种是用代数方法运算几何问题的结论.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以形辅数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是发散的,其有助于灵活地转换视角思考问题;而以数解形却恰恰相反,用了更为全面的方式去解决几何问题,是全面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举一个例子,比如直线和圆的问题,从几何图形中思考往往只能想到一种情况、一个答案,但是从代数方式去解决,我们发现代数方法能非常全面地解决图形中没能作出的情况,这正是以数解形的优点.
那么如何对高一学生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中的以形辅数呢?在新知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呢?教师如何去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呢?带着这一想法,笔者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初高中衔接内容为本,进行一种设计与尝试.
一、设计前瞻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承接了上一节课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内容,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因此,巩固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和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非常重要.本节课用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推导出任何情况下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2.涉及思想
一元二次不等式贯穿整个高中数学,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具使用,解决大量的数学问题.在本单元中,第二课时将不等式各情况下的解法进行化归,掌握这些对快速求解不等式十分有帮助,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结合的思想.
3.设计思考
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拓展,再通过对其化归,找到求解任何情况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不等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应函数图像来解决.
二、设计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视角
(1)进一步熟练掌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巩固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求解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视角
(1)通过数形结合解决不等式问题;(2)在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理解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视角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设计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①二次函数图像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x值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0的解;
②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③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对应的端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问题2:上一节课中,我们如何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
第一步:求对应方程ax2+bx+c=0(a>0)的判别式.
第二步:根据判别式求方程的根.
①若Δ>0,则不等式的解集为{x|x<x1,或x>x2};
②若Δ=0,则不等式的解集为{x|x≠x1};
③若Δ<0,则不等式的解集为R.
(二)新课设计
例1已知方程4x2-4x=15的解为-,,快速给出不等式4x2-4x>15的解集.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例题热身,再一次明确方程、不等式和函数之间的关系,做好复习并为下面做好铺垫,巩固学生求ax2+bx+c>0(a>0)的能力.
学生:回忆上节课表格内容,给出正确答案.
例2解不等式-6x2-x+2≤0和-2x2+x<-3.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所解的不等式二次项系数a>0,在引导之下,让学生产生如何求解a<0的疑问,丰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也帮助学生扩散思维,并在类比和化归中自己探索出求解方法.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类比解决或者转化问题.
师生:要求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整理出规范的步骤.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只接触了二次项系数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想必也有同学对如何求解二次项系数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疑问.既然如此,我们一起来探究a<0时的求解方法.
学生:探索研究,讨论交流.方法一:通过对不等式移项,将二次项系数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成a>0的形式,利用上节课的内容求解;方法二:类比上节课的方法,将a<0时的函数图像画出,根据图像求解不等式的解集.
教师:对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和肯定.方法一,利用了化归思想,一旦遇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题目都转化成a>0的形式进行求解;方法二,利用类比a>0的形式,通过对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得到a<0时的表格,巩固了三者关系的知识.为了方便理解和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这两节课接触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都是二次项系数a>0并且a为整数的类型,通过这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归的思想,并且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一种模式,即所有一元二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成a>0且a为整数的形式进行求解.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师生:讨论,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方法:将上述不等式转化成a>0且a为整数的形式进行求解.
学生:原不等式为x2-2x-4<0,再根据一般求解步骤求不等式的解集.
教师:根据刚才的几个题目,结合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整理出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学生:①化,将不等式化成一般形式;②判,判断对应方程有没有根;③求,求出方程的根;④画,画出对应函数图像;⑤解,根据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三)拓展升华
练习1设m∈R,解关于x的不等式m2x2+2mx-3<0.
设计意图:这是解含参数的不等式的题目.本节课的重点是将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推广,从a>0的形式推广到a取任意值的情况.这题重点在于讨论m的取值,通过值的不同,结合二次函数图像求解.
师生活动:
教师:找学生板演,巡视课堂,答疑解惑.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共同批改板演学生的答案,同时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提醒学生注意.
易错点1:忽略m=0的情景,直接将不等式默认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忽略部分答案.
变式训练1: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2a+1)x+2<0.
小结1: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首先要讨论二次项系数,再根据一般步骤求解.
练习2若a>0,则关于x的不等式x2-4ax-5a2>0的解集是__________.
设计意图:同样是含有参数的练习题,但是本题的重点在于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求解不等式的解集,特别要注意判断两个根的大小.
师生—共同讨论回忆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求解.
①方程x2-4ax+5a2=0的根为:5a和-a;
②因为a>0,所以5a>-a,即x1=-a,x2=5a;
③a>0,开口向上,则大致图像如右
图所示;
④根据图像可知,不等式的解集为{x|x<-a或x>5a}.
变式训练2:已知不等式ax2-bx-1≥0的解集为],则不等式x2-bx-a<0的解集为_________.
小结2: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要利用相应的二次函数解决问题,关系如下:
练习3若不等式ax2+2x-1<0的解集为R,则实数a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本题暗含着恒成立的思想,通过数形结合,解得相应参数的取值范围.
师生:共同探讨a变化时,对应函数图像的变化.
①a=0,对应函数为一次函数;
②a>0,二次函数开口向上;
③a<0,二次函数开口向下.
学生:通过上述三个图像,很容易得出只有a<0符合条件.进而通过相应的三个图像求出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图略)
变式训练3:不等式(a-2)x2-2(a-2)x-4<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小结3:求解简单的恒成立问题时,通过分析相应的函数图像可以求出所需要的式子,进而求解.数形结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便捷的工具.
四、设计思考
本课是笔者以“以形辅数”作为指导思想设计的一堂新知教学课,从课堂初始提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开始,至始至终围绕着二次函数图像去思考如何解决不等式问题.从教学初始来看,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不等式、方程都是函数的特殊情形认知并不充分,没有完全将三者是一个统一体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形辅数的实践,学生渐渐认知要解决中学数学中最基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主要问题是围绕图像展开的一种思考,与函数图像和x轴的交点(即方程的根有重要联系).
在本课设计中,笔者处处请学生思考代数问题的解决是如何通过图像去展示的,从图像的角度去体会不等式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从上述课堂教学也给笔者带来了一些小小的思索:
(1)图形直观性永远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直观依旧是其认知最好的方式,任何形态下能利用直观解决的问题,笔者始终坚持以形辅数;
(2)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主导,通过传统的复习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拓宽了学生对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的系统认识;
(3)数形结合思想深入人心,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分析,进一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尤其在含有参数的不等式中极为有用.
1.黄一燕.翻转课堂中数形结合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数学教学与学习,2013(12).
2.殷康康.不等式教学中以形辅数的运用与思考[J].中学教研,2013(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