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文士刘长言家世生平考

2016-02-27聂立申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代

聂立申

(泰山学院科研处,山东泰安271000)

金代文士刘长言家世生平考

聂立申

(泰山学院科研处,山东泰安271000)

金代女真统治时期,泰山地区文化昌达、名家辈出,对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刘长言是宋金时代杰出的名儒和著名文学艺术家,为金朝名士的杰出代表,辑录《南荣集》,他交游广泛,深受时人和后世尊崇。然因历史、民族等缘故,学界对他关注和研究不多,这与历史事实和其影响、地位不符,系统开展该人物的系列研究必将有助于今人加深对宋金社会和文士群体的认识,亦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金代;刘长言;生平

金代,泰山地区文化昌盛、名家辈出,文士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泰山文士,诚如清人张金吾《金文最》一书中所言“一代之兴也,必有一代之人才。以开一代之运会,而因以成一代之文章。”[1](P8)在金朝女真统治的百余年间,泰山及周边地区,曾培育出许许多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和科学家,他们为山东的历史发展及中华文明的辉煌,做出了重大贡献。然因文献匮乏及研究滞后,长期以来对该时期大部份文士缺乏真正的了解和充分认识,尤其是当前学界研究不多,民间识之更少,这与该群体人物在金朝政治、文化界有重要地位不相称,也与他们在区域历史文化中的显著地位不相符,所以理应对此作出更为深入的研究。近来,笔者不揣浅陋曾对该群体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拟结合文献和地方碑志对金代刘长言生平及仕宦经历略作考证,不足之处,请方家斧正。

一、刘长言籍贯及家世考

刘长言,东平须城人,《金史》《大金国志》等时人文献无其传记,目前学界对他家世和生卒年也无考证。关于他籍贯、家世及生平概况的记述,仅见于金人元好问《中州集》卷9《刘右相长言》(下简称《小传》)。《小传》载:

长言字宣叔,东平人。宋相莘老之孙,而学易先生斯立之犹子也。父蹟。年三十五,终于仪真令。工诗能文,有《南荣集》传东州。今独予家有之,宣叔正隆宰相,诗文能世其家,今不复见矣。[2](P456)

再检《宋史》卷340《刘挚传》:

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宋时,为河北东路下辖县,在今河北省东光县一带)。儿时,父居正课以书,朝夕不少间。或谓:“君止一子,独不可稍宽邪?”居正曰:“正以一子,不可纵也。”十岁而孤,鞠于外氏。就学东平,因家焉。[3](P10849)

从上述文献记载知,刘长言是宋代宰相永静东光县人刘挚的后裔,因祖上曾就学东平,遂占籍贯,为东平人。刘长言曾祖为刘居正,祖父刘挚,在刘挚10岁时曾祖去世。

刘挚,生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卒于绍圣四年(1097年),为宋朝名相。《宋史》本传载他“嘉祐中,擢甲科,历冀州南宫令……以治行闻,人称为‘河朔三令’。徙江陵观察推官……元丰初,改集贤校理、知大宗正寺丞……俄迁右司郎中……哲宗即位,召为吏部郎中,改秘书少监,擢侍御史。……元祐元年,擢御史中丞。……六年拜尚书右仆射……绍圣四年(1097年)……以疾卒,年六十八。……绍兴初,赠少师,谥曰忠肃。”[3](P10850-10858)

伯父刘跂,字斯立,号学易先生,生卒年不详,《宋史》等无传。但据《宋史·刘挚传》载:“会挚卒,京奏不及考验,遂免其子官,与家属迁徙英州,凡三年,死于瘴者十人。徽宗立,诏反其家属,用子跂请,得归葬。……跂能为文章,遇党事,为官拓落,家居避祸,以寿终。”[3](P10858)知刘跂为宋代文士,以文章知名。《宋史·艺文志》记其有“《刘跂集》20卷”,行于世。再考《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忠肃家学》:“刘跂,字斯立,东平人,忠肃长子,与其弟蹈同登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及第,官朝奉郎。绍圣间,从忠肃于谪所。”[4]《东平县志》卷11《文苑》亦载:“刘跂字斯立,挚子。元丰二年进士,历知彭泽、管城、蕲水,有政声。……弟蹈,入元为仪徵尹。”[5](P539)

伯父刘蹈,《宋史》无传,但《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忠肃家学》有载,生卒年不详。如《宋元学案》“奉议刘先生蹈”条曰:“刘蹈,斯立弟,皆莘老子。以文学知名,自处约甚,人不知其为宰相子也。”又案语:“先生为忠肃次子,官奉议郎。其卒也,忠肃为文祭之,称其‘孝于父母,善于弟兄,行己应物,一以至诚,横逆不校,忧乐不惊’云。”[4]同卷“宣教刘先生长福”条又记:“刘长福,学易之子,而芗林向侍郎之婿也。尝官右宣教郎。子荀。”同书卷41《衡麓学案》又有“知军刘先生荀”条记载。又卷20《元城学案·孙氏门人》“提刑刘顺宁先生芮”条载:“刘顺宁,字子驹,东平人也,忠肃公挚之曾孙,学易先生之孙。南渡后居湘中,不求闻达。”[4]

先考为刘蹟,官至仪真令。早卒,工诗能文,有《南荣集》传于世。

父蹟。年三十五,终于仪真令。工诗能文,有《南荣集》传东州。[2](P456)

另金人元好问《学易先生刘斯立诗帖跋》记曰:

学易先生诗,绝似东坡《和陶》,不应入江西派。闲闲之论定矣,此诗,予初到嵩山时曾见之,能得其意而不能记其辞。……又,仪真令讳蹟者,皇统宰相宣叔之父,是先生弟昆行,有诗文二册,号《南荣集》,宣叔录之以备遗忘。乱后,惟余家有之。然余于学易刘氏,岂世之所谓缘熟者耶。戊戌八月六日谨书。[6](P3311)

对于刘长言后世子孙概况,金人赵秉文正大七年(1230年)所撰《邓州创建宣圣庙碑》记曰:

皇朝有天下,百有余年,东渐于海,西极于洮会,北距京师五千余里而还,南界襄邓。邓为重镇……今节度使行元帅移剌金紫公之典是州也,以诗书之胄,总熊虎之任。下车之日,百废具举。岁在乙丑春,奠谒于庙,顾视祠宇颓废……今军政修理,而宣圣朝廷……乃俾经历房维贞、知事大志、提控刘天山董其役。刘君即故右丞公之孙,智思明达,殊有风毛,修唐邓二城守备楼,尤为有法,是以委之。而动与公和,弗亟弗徐,役不告老,而功已成。……以公之才之德之劭,而又创此美事。……若夫君子则不然,得志则行其道,不得志则闭门守道,宁可冻饿死,终不以一身易一囚之命,况其大者乎?此吾先圣师之所传,而后学之所当致知而力行者也,且系之铭曰。[7](P1023)

上述文献记述证明,刘天山为刘长言的裔孙,正大年间曾任职邓州提控,主持修建了唐、邓二州城的守备楼和修葺了宣圣庙,事迹备受时人称颂。关于刘天山的活动概况,《金史》卷112《完颜合达传》也有所记载:

正大八年(1231年)十一月,邓州报,北兵(元兵)道饶峰关,由金州而东。于是,两省军入邓,遣提控刘天山以劄付下襄阳制置司,约同御北兵,且索军食。……十二月朔,俱至邓下,屯顺阳。乃遣天山入宋。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宋人每以奏禀为辞,和事遂不讲。然十年之间,朝廷屡敕边将不妄侵掠,彼我稍得休息,宋人始信之,遂有继好之意。及天山以劄付至宋,劄付者指挥之别名,宋制使陈晐怒辱天山,且以恶语复之。报至,识者皆为窃叹。[8](P2468)

对于刘天山的此次活动,明代陈桱的《资治通鉴续编》卷21亦载:“金完颜哈达使刘天山至襄阳乞师及粟,制置使(南宋)陈晐不许,天山乃还。”

由此可推知刘长言家世图如下:

二、刘长言生平仕宦经历考

宋元符三年(1100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依据历代古人就学年龄,此期刘长言在家乡攻读学业,以备科举。

宋大观及政和年间(1107-1115年),刘公参与宋朝大观与政和年间科举,但因目前文献匮乏,对他科考之事还无法细考。

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因淄州同知范拱推荐,东平刘长言仕金,被荐为郏城酒监,后擢拔为省郎。《金史》卷150《范拱传》载:“齐废,梁王宗弼领行台事,拱为官属……而推毂士,李南、张辅、刘长言皆拱荐也。长言自汝州郏城酒监擢省郎,人不知其所以进,拱亦不自言也。”[8](P2313)

金海陵炀王天德元年(1149年),刘长言擢翰林直学士,撰册文。《大金集礼》卷5“天德二年尊奉永寿、永宁宫”条载:“天德二年正月,诏有司择日奉册唐殷国妃、岐国太妃。仍别建宫名,合行典礼。……命直学士刘长言撰册文,礼部员外郎王竞书篆册宝。”[9]从文献记载看,刘长言擢升,在天德元年。

金海陵炀王天德二年(1150年),刘长言因撰册、直言升迁为翰林侍读。《大金集礼》卷5“天德二年册徒单氏”条载:“天德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诏册惠妃徒单氏,令有司择日备礼施行。……命侍读刘长言撰册文,王竞书册篆宝。”[9]

金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年),东平刘长言以翰林学士身份,为贺宋生日使南下南宋。《金史》卷5《海陵王本纪》:“(三年)三月庚寅,以翰林学士刘长言等为宋生日使。”[8](P9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2也载:“绍兴二十一年五月戊午,金主使翰林学士崇政大夫知制诰兼太子少詹事刘长言、昭毅大将军殿前右卫充龙翔军都指挥使耶律夔来贺天申节。”[10](P2638)

金贞元元年(1153年)五月,刘公撰《金慧聚寺严行大德闲公塔铭》。《金石汇目分编》卷1载:“《金慧聚寺严行大德闲公塔铭》碑六面刻,刘长言撰,张楷正书,贞元元年五月,玄心寺。”[11]

正隆五年(1160年),刘长言出为横海军节度使,致仕。《金史》卷5《海陵本纪》载:

三月辛巳,东海县民张旺、徐元等反,遣都水监徐文、步军指挥使张弘信、同知大兴尹事李惟忠、宿直将军萧阿窊率舟师九百,浮海讨之,命之曰:“朕意不在一邑,将试舟师耳。”庚子,以司徒判大宗正事萧玉为御史大夫,司徒如故,尚书右丞纥石烈良弼为左丞,横海军节度使致仕刘长言起为右丞。[8](P111)

同年底,罢相。《金史》卷5《海陵本纪》又载:

九月己卯,还宫。十月庚午,遣护卫完颜普连等二十四人督捕山东、河东、河北、中都盗贼。籍诸路水手得三万人。十一月乙酉,以济南尹仆散乌者等为贺宋正旦使。尚书右丞刘长言罢。[8](P112)

在中国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作“致仕”,所以古人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盖指官员“还禄位于君”辞职归家。此制度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定制。

但关于古代官员致仕的时间,历朝不一。在古代,一般致仕年龄多为70岁,如《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事”,若官员有疾患时则可提前,如《隋书》卷3《炀帝本纪》载“大业五年诏曰:‘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量给瘰以终身。”[12](P76)当然官员以何官致仕、致仕后俸禄数目以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和受皇帝恩宠程度有关。如《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13]《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14](P212)《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15](P10380)《大明会典》卷13《致仕》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1《七十致仕》云:“古人四十强仕,七十致仕,统计人生居官之日,前后不过三十年。盖一人之聪明才力,用至三十年之久,已无不竭之势。”[16](P46)照此推理,刘长言于正隆五年(1160年)致仕,则上推六七十年,其生年应在1090至1100年,即北宋元祐五年至元符三年期间。由其两位伯父同登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看,其父年龄由此推出在元丰年间也有24岁左右,亦恰好符合至元祐五年35岁的文献记载,“父蹟,年三十五,终于仪真令。”

正隆六年或大定二年卒逝,享年72岁。卒后,其子孙概况,金人元好问《东平府新学记》记:

郓学旧矣,宋日,在州之天圣……齐已废,而乡国大家如梁公子美、贾公昌朝、刘公长言之子孙故在。生长见闻,不替问学,尊师重道,习以成俗。泰和以来,平章政事寿国张公万公、萧国侯公挚、参知政事高公霖同出于东阿,故郓学视他郡国为最盛。如是将百年,贞祐之兵始废焉。[17](P3143)

又《御史张君墓表》载:

东平幕府从事张昉,持文士李周卿所撰先御史君行事之状,请于仆……仆尝谓:“圣人泽后世,深矣。……孔子近文王六七百岁,故言衣冠礼乐,则莫齐鲁为盛,宜矣。百年以来,东平刘莘老、斯立(刘跂)、宣叔(刘长言)之祖孙(刘挚、刘蹟与长言)、文元贾公昌朝之家世(贾益谦)、滕阳张丞相永锡(张孝纯)、日照清献张公父子(张暐、张行简),东阿寿国张公(张万公),萧国公侯公(侯挚),参政高公(高霖),奉高承旨党公(党怀英),黄山内翰赵公(赵沨),磁阳内翰阎公(阎长言),敦庞耆艾,海内取以为法。”[18](P2966)

金代,刘长言以诗文著名,因金元战争较多,加之因民族问题,其文集和诗词大多佚失,《中州集》卷9也仅收录《通叔以诗送古镜为长言生日之寿,次韵谢之》一诗,诗曰:

彩衣禄隐非瞿仙,犹有向来文字缘。都城一别两岁晚,寄声劳苦常相先。人间始生俗礼重,而我永感方颓然。远冯诗句致齐物,欲挽暮景迥虞渊。规摹九寸函大方,古掣不作菱花妍。开忬拂试愧陋质,但喜虹气浮晴天。夫君久要心不迁,期与铁杖论清坚。保身赖此孤月圆,明年上印归行田。

三、刘长言历史地位考

文士作为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所深切注意的一个社会群体。尽管名士中的部分人总想躲避政权控制,但事实上专制主义政权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其纳入统治范围之中,一旦这些名士进入社会,士人的担当又使他们兢兢业业,为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和百姓的福祉而不懈努力。概括起来,刘长言在金朝所起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儒学的坚守者和文化的传播者

泰山及周边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更是儒家学说产生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摇篮。宋代时,号称“宋初三先生”的石介、孙复和胡瑗,就以儒学积极经世,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创办了“泰山书院”,致“四方士子闻风而至”,使泰山周边地区成为儒家学说的研究中心。诚如金人黄久约在《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所言:“齐鲁,儒学之乡。近世东齐,尤多学者。至于行义修饰,文章学问,可以追配古人,著闻山东,一时后进推尊景慕。”[6](P1362)在这样丰厚文化氛围中,宋金时代这些泰山名士就成为金代儒学的坚守者和传播者。“虽然处于女真民族的统治之下,但是,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汉族士人仍然保持着鲜明的儒家传统,性友爱、行仁政、慎刑狱、护道统、忠国家,这些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汉族儒士的政治理念,在金代汉族士人身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19](P2)

前述可知刘氏家族世代尊师重道,积极弘扬儒学传统,文学艺术成就斐然,影响甚大,故金人元好问评价说:“百年以来,东平刘莘老、斯立(刘跂)、宣叔(刘长言)之祖孙(刘挚、刘蹟与长言)……敦庞耆艾,海内皆取以为法。刘公长言之子孙故在。生长见闻,不替问学,尊师重道,习以成俗。”[2]

对于刘长言的社会影响,学者叹言:“宋金易代之际,北宋遗民多有择居山东,教读为业者,其地方大家如刘挚之后刘斯立、刘长言,孙明复、石守道之后石震等,王氏去非、去执兄弟,皆广有生徒。故山东终金源之世,一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20](P1030)

(二)是金朝稳定社会的加速器

一般情况下,在金朝名士阶层中,汉人名士集团大多数是文化层次较高、应变能力较强、重诺守信的士人,他们的存在,无疑为金朝宣助风化、稳定社会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进一步促使金廷官僚机构的新陈代谢,提高了官僚机构的队伍素质,这在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最为明显。刘氏家族在金代不仅社会政治地位有较大影响,而且其家族世代治学有成,学术影响大,地位高,他们的言行举动,无疑是当时社会民众的巨大榜样。此点,可从刘居正教育子女的做法得以验证。“父居正课以书,朝夕不少间。或谓:‘君止一子,独不可稍宽邪?’居正曰:‘正以一子,不可纵也。’”[3]金人统治者也正是看到汉族士人的规矩意识,才不惜任何代价取得这些名士的支持和帮助,用以稳定金朝的统治。

对于该群体的贡献,今人评议说:仕金汉人具有先进的儒家文化,他们“参与到国家各级机构的政治运作后,不仅帮助女真统治者实现扩大统治基础,稳定政治的初衷,并且通过在政治、文化、社会风气等各方面的碰撞,金朝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民族融合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1](P6)

(三)文学艺术卓然一家,是时代典范

刘氏家族在宋金时代,除政治上多有建树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则显得更具影响力。如刘居正以儒就教,刘挚以文擢甲科,刘跂以文集20卷行于世,刘蹈以文学知名,刘蹟工诗能文,刘长言诗文能世其家,这些文学艺术上的极高造诣,使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贤者名达。这些典范人物的存在,无疑又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昌盛。正如学者所说:“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22](P25)

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格局中,有着众多的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地域文化,金代泰山一地诸多名士的政治态度、文学情趣和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与特征。这种特色的形成,既是金代统治下特殊政策的产物,也是山东历来民俗民风不断演绎发展的结果。终金一代,泰山一地的名士以自己的开拓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特点,与其它地域和其它时代相比,泰山名士在中国金代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1][清]张金吾.金文最·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金]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元]脱脱.宋史·刘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明]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张志熙,刘靖宇.东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6]阎凤梧.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7][清]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金]张暐.大金集礼[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0][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汉]郑玄.尚书大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6][清]梁章钜.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金]元好问.东平府新学记[A].阎凤梧.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8][金]元好问.御史张君墓表[A].阎凤梧.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9]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0]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21]史韵.仕金汉人与金朝的教育和科举[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2]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梅焕钧)

The Life-time of Literati Liu Changyan in Jin Dynasty

NIU Li-shen
(Tai Shan 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00)

In Jin Jurchen rule,Mount Tai's prospect culture had mad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Jin's 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s.Liu Changyan,an outstanding confucianist and artist,compiling South Rong Sets.He traveled around and has a deep homage with public.Because of history and nation,there is ra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n him from history and social status.It will be helpful to deepen th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n SONG JIN Society and literati and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systematically.

Jin Dynasty,Liu Changyan,life-time

K825.4

A

1672-2590(2016)04-0085-06

2016-04-20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金代山东文士研究”(14LSJ13)

聂立申(1970-),男,山东新泰人,泰山学院科研处副教授。

猜你喜欢

金代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金代官员越级赠官现象考论
建平博物馆藏金代铜镜
金代《李立墓志》考释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金代民间“散乐人”演艺记载的新发现
金代佛教艺术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