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6-02-27王志杰
王志杰
运城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王志杰
通过对运城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的研究,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应用到传统项目学校实际发展中,并对今后传统项目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运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1.056
1. 前言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传统校 )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全国部分省市的一些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条件,以一、二个体育项目为重点,逐步形成传统,并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常年组织系统的训练,而且至少在两个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受到了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并且,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运城市四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研究对象,
表1 运城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分布情况(N=4)
注:这四所学校均有至少两个体育传统项目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从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出发,针对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并在中国知网下载相关的参考论文,资料,阅读有关文件,以及查阅学校体育、等相关专业书籍为确定问卷指标以及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要求,科学的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运城市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运动员与相关领导发放问卷24份,回收问卷2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其中相关领导4份,教练员4份,参与训练的学生20份,符合研究需要。
2.2.3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走访了所调查的运城市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与学校的领导和教练进行交流访谈。其中负责人员2位,教练员3位。了解他们对运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机构、管理、资源等方面的看法和见解,并通过记录访谈内容进行研究。
2.2.4 实地调查法
2014年4月中旬至5月初,通过对运城市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分别为:盐化中学(田径,乒乓球,武术) 、万荣中学(田径,篮球)、新绛中学(田径,篮球)、新绛二中(田径,篮球)。从而对此次调查内容做系统的了解。
2.2.5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并通过EXCEL软件对所收集到的各种数据、指标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规模状况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运城市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来,我市体育传统校的规模并没有扩大,传统校的总数基本保持不变。按照分学段统计,小学传统校占 20%,初中占20%,高中占60%。小学阶段是形成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期,把传统校的较大比重放在高中,不利于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但相比之下高中在传统校所占比重太高,不利于运动员的早选材、早发现、早培养。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为了升学率和相关领导不重视造成的。而我市的传统校的数量偏低,与太原市的10所,长治市的8所,晋城市的7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位于山西省第六名,而且近几年来我市没有进行复评和验收工作,我市传统校的规模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3.2 运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项目布局状况分析
运城市体育传统校的项目布局中,涉及到4个项目,其中田径项目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4%,篮球第二占33%,其余依次为乒乓球11%,武术11%。这其中篮球和田径占到了总数的78%左右。作为 “运动之母”的田径运动是基础性的运动项目,田径传统项目学校除了为田径培养后备人才,还为其他项目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和游泳等项目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小学生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在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合理和符合我国国情的。可以看出,这与场地设施和项目的群众基础广泛程度密不可分。所以,在我市的传统项目学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很合理的。但是随着传统校发展到今天,这种单一的布局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全国传统校开展的项目为64个,我省认定的传统项目为12个,我市的传统项目分别占全国的6.25%,和全省的33.3%,说明我市传统项目学校开展的项目个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各学段传统校的数量
3.3 学校运动队的基本情况及参赛情况
调查中的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每校平均拥有运动队2支,参训运动员占传统校学生的6.6%,远远低于全国传统学校中参训人数占全体学生48%的比例。各运动队平均每周训练5.3次,每次训练时长平均为1.4小时。接近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较好地保证了学校的业余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另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年校内都会举行运动会和球赛,项目包括田径,篮球等。但传统项目学校之间的校际比赛,或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校之间的比赛几乎没有。可以说情况不容乐观,应将训练和比赛紧密结合起来,以赛带练市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经验。
3.4 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现状
运城市的传统项目学校中,平均每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人数为5人与平均每所学校约1800名学生相 比,体育教师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教师数量并不充足。并且我市传统项目学校中,体育教师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约占总数的97%,总体上呈现出高中的体育教师学历较高,而初中和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主要以本科和大专为主。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随着更多高学历的体育教师的加入,师资水平和业余训练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为传统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但是,教师的待遇和机会相对较少。
3.5 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现状
表3 传统项目学校场地设施情况
从整体看,我市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开展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需求,为学生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但是整体上场地和设施的开放程度偏低。
3.6 体育传统校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模式
首先,我国传统项目学校最主要的困境就是专项支持经费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自身筹集。而且在招生过程中,教育部门对传统校的招生工作没有优惠政策。小学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初高中允许每班招收3名特长生,但是这其中包括了音乐,美术等特长生。其次,由于受到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和经费来源有限场地设施限制等因素,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并不能很好的发展。目前我国传统项目学校运行的模式主要包括下列6种:传统校独立运行模式、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与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与体校专业运动队联办模式、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办模式和与全 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联办模式。但由于受到管理和认识上的误区,我市传统校运行模式单一,4所学校中全部都是独立运行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数量较少,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运行,而且结构不太合理。相关部门对传统校的评估检查少,复查不到位,缺乏指导与合理的科学布局。
4.1.2 尽管这些学校均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但是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人数还不足学生总数的 1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校学生参加本校的体育传统项目的活动人数亟待于进一步提高。
4.1.3 传统校之间传统项目的交流和比赛几乎没有,而且运行模式非常单一。
4.1.4 传统校体育教师的待遇,进修和机会较少,而且学习对于训练的教师和运动员没有相应的补助和津贴,直接影响了教师开展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4.1.5 我市传统校的体育经费来源不足,全部都是学校自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健康发展。
4.2 建议
4.2.1 市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各区,县或者学校实际,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使传统项目学校长期健康发展,突出我市特色的体育传统项目的数量,提高质量。并且,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出台更完整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按时完成传统项目学校的验收工作。
4.2.2 在加强传统项目学校管理的同时,学校的场地和设施也应该适时的向公众开放,在实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所有的传统校并没有向公众开放。对于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应该多多参加传统项目,以此来带动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在运行模式上,应该结合运城市实际情况,改革现有的办学模式,转变观念和偏见,按照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机制,合理监督的形式,又快又好的办好我市传统项目学校。
4.2.3 鉴于外省市许多传统校的成功经验,建议传统校之间经常交流和比赛,带动学生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项目比赛,这样一来,既能很好的贯彻落实传统项目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也有利于解决诸如招收体育特长生、学训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4.2.4 传统项目学校应定期组织校内班级间、年级间的交流和比赛,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定期组织传统校领导、体育教师相互学习、参加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使教练员自身的素质提升。
4.2.5 学校应积极争取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而且规范教师的津贴发放,侧重体育传统项目的专项资金利用。
5.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张河水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谢他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严格的要求,并一直鼓励我保持积极进取。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所有参与过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和朋友门,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老师。
[1] 左林.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运动训练的现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16(4):21—25.
[2] 方吉泉.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4 ).
[3] 张少云.构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信息“高速公路”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1996,32(11):18—20.
[4] 李金龙,等.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35~137.
[5] 许闵峰.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由来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1990,(1):61—63.
[6]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全民健身计划文集(四) [M].1998年7月.
王志杰(1992.9-),男,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研,对运城市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业余训练状况、体育设施、参赛、人才输送、制约体育传统校发展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明晰了运城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提出了若干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