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来诠释人性之恶
2016-02-26夏学杰
夏学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一份来自波兰卧底的报告》
[波兰]维托尔德·皮莱茨基 著 黄煜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年12月版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百万余人在那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杀人工厂。1940年9月,波兰军官维托尔德·皮莱茨基自愿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3年间,依靠过人的体能、智慧与意志力,皮莱茨基在里面成立了秘密组织,援助同胞,并不断向外界传递信息。1943年4月,皮莱茨基死里逃生,开始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报告上交。《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是其中最完整的一份报告,书内详细记录了他在集中营里经历的世人难以想象的日子。
从书中可以看出,被抓入集中营的人,有很多是德国党卫军在街上随意搜捕来的,相比起政治犯和战俘,他们更加“无辜”,但是他们面临的命运跟其他人并无太大差别,随时都将死去—被打死,或被折磨死。党卫军摧残人的方式方法,可谓丧心病狂。“在刑罚营,这些野兽以打爆睾丸为乐,主要是犹太人的睾丸,他们会使用木槌在小木地板上做这件事。”在2号工业仓库,一名绰号叫“珍珠”的党卫军,以人为活靶来训练他的德国牧羊犬。
阅读这本书可以检视一下,到底有没有平庸之恶。“平庸之恶”是德裔美籍哲学家阿伦特提出的。艾希曼是纳粹党卫军的高级将领,曾负责犹太人“终决方案”的策划与执行。在耶路撒冷的审判上,当人们指责艾希曼当时有其他可选办法,而他也本可以避开履行他的谋杀义务时,他辩解道:这些只是产生于后见之明的战后神话,是那些不知道或已经忘记实情如何的人们所迷信的神话。阿伦特在《思考与道德关切》一文中写道:“那种广泛的恶行现象,人们不能把其归因于罪犯的特别邪恶、病态或意识形态信念。罪犯唯一的特点乃在于他有点儿异乎寻常的浅薄。无论所犯下的罪行如何穷凶极恶,罪犯却既不凶残也不是恶魔,人们从他的过去、从他在审判中以及之前的警方问询中能发现的唯一个性特点是一些纯然否定性的东西,那不是愚蠢,而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不能思考的奇特状况。”
就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一书中的例子来说,一名叫克莱尔的党卫军,“非常专注地用针杀人,他的脸上浮现疯狂的表情,同时也因为施虐而露出满足的笑容。”谁能相信,那些刽子手头脑简单到这种程度:在杀人时,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浑然不知思考。其实,不是所有的党卫军或囚犯头子都那么凶残。同时,也有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别人。
读了这些记录,如果你以为这是天下之最恶了吧,那你就错了。最为诡异的是,二战结束后,皮莱茨基被波兰以“西方间谍”的名义处死。“当家人到狱中探望时,皮莱茨基说,与这里相比,奥斯维辛简直是儿戏,苏联训练出来的波兰人简直心狠手辣。”皮莱茨基几乎是用一生来诠释人性之恶。
据记录下纽伦堡大审判的《纽伦堡来信》一书记载,美国次级检察官托马斯·多德自从亲历纽伦堡大审判之后,性情大变。他的儿子克里斯多夫·多德说:“他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返回,整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转变直到50年后他去世我都无法完全理解。”也许是纽伦堡大审判让托马斯·多德看到了太多太多人性的阴暗面,以至于颠覆了他的世界观。托马斯·多德曾在家书中写道:“这世上从来就不可能存在着非黑即白的事情。”“我真正害怕的是,当我得知现在所有这些打着正义旗号的人们,在战争中也并没有坚持实施正义之举的时候,我看不见欧洲甚至全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哪里。”
二战,绝不仅仅是希特勒一个人的错。人性之恶,其实细究起来,会让人无限神伤。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美】西莫斯·可汗 著 蔡寒韫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在信息社会下,年轻人开始淡化对“高尚情趣”和“ 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而是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本书获美国社会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赖特·米尔斯奖2011年度图书奖。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50-1937》
赵省伟 / 李小玉 编译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本书收录《小巴黎人报》、《小日报》等法国报纸所刊彩色石印版画近400张,及原刊报道20万字。既有重大历史节点的故事,也有浩大声势中渺小的片段。这些弥足珍贵的西方一线记者的图文报道,不仅填补了中国早期影像历史的诸多空白,而且对于我们新闻出版和版画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版本价值。
《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
桑兵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本书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态,及其对政体、国体、社会性质诸剧变的观察。作者返其旧心,借着性情、政见千差万别的日记主人们的身手耳目,顺着历史的进程重新经历一番时代风云的变幻,深入体察革命时代的波谲云诡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对巨变。作者是历史学者,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