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
2016-02-26黎友
黎友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
黎友
[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文化思想;研究
文化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一方主政时的专栏短论,还是在全面主政后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总书记都频频论及文化建设。在此,笔者尝试着对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进行梳理,以凸显其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位置。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后,党的多位领导人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过阐释。而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维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这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之前对文化就存在着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在习总书记看来,文化的力量无处不在。早在总书记还在浙江省任职期间,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认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P149)。在这里,习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既说明了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又点破了文化所起作用的方式,同时也暗含着文化可以作为助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
但习总书记对文化的思考决不仅仅止于此。在总书记的心目中,文化更是最终的目的。总书记认为“文化即‘人化’……人类……要追求生命的意义……”;“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2](P150)。这表明,总书记并不是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只能作为促进经济或其他领域发展的手段,而是把文化建设与人的本质、与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引领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总书记提醒人们,“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3](P95)总书记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建设,哪怕是文化领域自身的建设,最后都要导归人化、回归到文化的终极目标。
及至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同志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以后,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更是处处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当手段更当目的的思想。
2012年11月,刚上任不久的习总书记就提出了“中国梦”,并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l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l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4](P36)。而“中国梦”内含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本身就包括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文化建设的内容。2013年3月,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无论是对“中国梦”目标的基本内涵的阐释,还是对“中国梦”的目标实现的手段和工具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5]都毫不例外地体现出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既当手段更当目的的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同样展现出手段和目的高度一致的思想。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5](P92)。如果说此处习总书记的论述是侧重于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工具性作用的话,那么,2013年12月底,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5](P160),就不仅继续强调了靠文化建设、靠提高文化软实力来实现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手段作用,而且更强调把文化建设作为目的,并通过文化建设的手段,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要阐释清楚这个问题,有两个关系要理清,一是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二是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定位的时候,这就明确了核心价值体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后,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频频论及核心价值观,并把它放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来展开,把它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一)关于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首先,总书记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前提条件。2014年2月17日,习总书记就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6]的观点。这表明在习总书记的思想中,我们国家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总体目标,要进行的社会制度建设,首先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条件。
其次,总书记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内容的重要方面。2014年2月24日,习总书记又提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4](P163)的看法。这就更加明确地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单纯的思想文化问题。
比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文,可以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带领大家来到田间地头,观察蟋蟀的住宅,由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再拓展到对青蛙住宅、燕子住宅等进行对比分析,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可以进行学习所得的整理。这样一来,大家分工各有不同,但是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共享的,可以实现每个组员的提升。
最后,总书记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和途径。2014年2月24日,习总书记还强调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4](P163)这就是说,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需要通过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手段,才能有效整合13亿人口不同的思想和意识,才能有效实现国家、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有效维护国家、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关于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关于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总书记是通过揭示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来阐释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习总书记的国家治理思路中,不仅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国家的物质硬实力建设一样,事关国家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从更大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7],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之争,而不是武力之争和经济实力之争。而文化软实力作为获得人心的影响力、创造力以及对他国和世界的辐射力、引导力和渗透力,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价值观是灵魂,是决定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因素。正如总书记明确指出的那样,“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4](P163)。可见,总书记在论述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实力的关系时,既是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确定为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同时也是把核心价值观当作“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4](P163)来重视的,这深刻地揭示了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不可分离关系、主宰关系、引导关系。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习总书记认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P168)。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8]。可见,核心价值观虽不可直观,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最稳定的、永远不会过时的密码,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秘密所在。因此,总书记把培育核心价值观当作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立魂、筑魂的至关重要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还因为总书记认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4](P168)。而只要有精神追求,国家和民族就有方向和目标,就有动力和激情,就能稳步前行健康发展。
之所以这样,还因为总书记认为“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P168)。而一个社会只要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就能行有所依、就能知取知舍,就能有风骨有血性,自觉地向真理和正义看齐,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人的尊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能够薪火相传几千年,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凭借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始终围绕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而进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4](P156),主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为此,习总书记通过揭示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分别进行阐释。
(一)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命脉、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是治国理政的最重要抉择。以往党在所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中,往往只是把这条道路与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相联系。但习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却把视野回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和历史必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4](P39-40),这不仅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5000年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显示了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分量的厚重,而且揭示了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得以传承、新生和复兴的道理。
(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中占有很大比重,他多次在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中,揭示两者的关系。2014年9月,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9]。同年10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8]。这是从关系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对民族延续和传承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因此,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4](P163-164)。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时代精神等方面对整个世界的辐射力、引导力和渗透力,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非常引人注目。2013年12月底,习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P160)。之后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更进一步阐释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10]。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书记提出自己的主张,“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4](P160),并特别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
习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文化自信,不仅是因为在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根底里,既包括近100年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果,又包括近代以来近300年的文化成果,更包括整个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成果,“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4](P161)。“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P164),所以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维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P155)。这表明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中,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紧密相连。
四、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保证国家安全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总书记的国家安全思想中,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30]”的。这就是说,既包涵着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容,又包涵着国家文化安全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意识形态是维系支撑政党统治、执政的思想体系,是政党的旗帜。在习总书记看来,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13](P7),“旗帜”“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关乎党的生命问题。这个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总书记上任后主持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P7)。
主流意识形态对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具有重要作用。总书记提醒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4],并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P153)。这表明在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不仅极其重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掌控,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作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一直把抓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基础工程、重大战略,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P15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4](P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讲话;从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从习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2015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甚至是在2014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乃至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历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无不可以看作是习总书记展开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个重要环节,更不用说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高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都时刻体现着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极度重视,证明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中,意识形态的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化是灵魂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文化育和谐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习近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 17/c_119374303.htm,2014-02-17.
[7]张利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EB/OL]. http://home.china.com.cn/xxdg/zyyl/2016-03-24/a101-4698.shtml,2016-03-24.
[8]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N].人民日报,2015-10-15.
[9]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 24/c_1112612018.htm,2014-09-24.
[10]领会习近平景仰深意体味王阳明“四句教”[EB/OL]. http://news.hexun.com/2015-03-29/174505130.html,2015-03-29.
[11]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17.
[12]习近平主持召开国安委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N].北京晚报,2014-04-16.
[1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王伟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3-10-08.
[责任编辑:邵川桂]
[作者简介]黎友,中共北海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副教授,广西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6)06-01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