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镜心与东北辛亥革命
2016-02-26曲晓范
曲晓范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24)
历史学研究
·纪念辛亥革命105周年专题·
徐镜心与东北辛亥革命
曲晓范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24)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多次前往东北组织反清活动,使东北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山东籍革命党人徐镜心发挥了核心作用。徐镜心应该是辽东支部的创立者。徐镜心和同盟会辽东支部在发动和规划东北反清起义的同时,还响应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同盟会北伐行动,支援北方其他省区革命。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徐镜心对于在东北发动革命给与了高度重视,先后数次到东北各地策划和组织同盟会分支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治动员,使东北的革命形势从以往沉寂无声到声势逐步扩大,最终汇入到全国范围武装起义的洪流。在这个转折的关键时刻,徐镜心作出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
徐镜心;辛亥革命;同盟会辽东支部
中国东北,地域辽阔,军事战略地位尤为突出,近代以来一直成为列强侵犯和冲击中国防御体系的一个主要目标。与此同时,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因物产丰饶,在清朝政治统治框架和经济发展布局中一向被视为重中之重。为了抵御列强侵略,发展和壮大革命形势,从根本上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多次前往东北组织反清活动,使东北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山东籍革命党人徐镜心发挥了核心作用。以往学界对徐镜心的革命史迹已有一定研究,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李宏生、冷家煴发表于《山东师大学报》的《山东辛亥革命志士徐镜心》一文开始,到2013年,学界已有研究徐镜心的论文30篇、著作3部。但这些研究大都以研究传主与山东的关系为主,研究传主在东北的活动很少,所以传主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但鉴于对他在东北地区的活动研究偏少,其事迹尚有一定研究空间,本文遂就此展开论述。
一、担当同盟会东北革命的第一责任人
徐镜心,族名文衡,字子鉴,1874年12月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黄山馆镇后徐家村。其家历代“自奉勤俭”,靠小商贩生意积攒开办粉坊、油坊等产业。随着买卖规模的扩大,在其父亲一代,家业就从黄县扩展到了辽东的安东和奉天省城等地。[1]5所以,徐镜心从童年时代起,就对与龙口仅有一水之隔的东北这块地域产生了特殊印象。1895年徐镜心中秀才,1901年进入烟台毓才学堂读书,1902年转入济南山东高等学堂。烟台济南两地的学生生活,使其眼界大开。尤其是烟台,这个孕育了中国第一家葡 萄酒酿造企业——张裕公司的城市,到20世纪初,已经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首位性口岸,外侨众多,外向型企业林立,社会演进迅速,更推动他把奋斗目光投射到海外。1903年,徐镜心前往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法律。在此他接触到了许多江浙及两湖地区的进步留日学生,开始接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先后阅读了《法兰西革命史》《美利坚独立史》《三十三年之梦》《警世钟》等宣传革命的书籍。通过对西方进步理论的学习,其思想迅速提升,相继撰写了 一系列很有分量的读书笔记。为了使进步思想得到传播,他将自己的笔记寄回国内,发表在烟台新办报纸《芝罘日报》上。[2]他以自己的理论素养和领导能力赢得了许多山东籍青年的支持和拥护,于是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北方革命小团体就此形成了。不久,在河北籍党人张继的介绍下,徐镜心与孙中山结识了。这是孙中山结识的第一个山东籍革命青年,孙中山非常器重徐镜心。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一成立,徐镜心即被任命为同盟会山东支部主盟人。按照1906年5月修订的《中国同盟会总章》规定,中国同盟会的国内支部设为五部,其中北方支部设于烟台,下辖山西、陕西、蒙古、直隶、东三省等分支部。所以虽然以后同盟会没有在烟台正式成立北方支部,但事实上烟台在1906年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成为北方各省反清革命中心,徐镜心即在事实上成为山东、东北及整个北方地区同盟会分支机构的第一负责人。
为了推进国内反清革命的发展,1906年,徐镜心与其他一些同盟会分支领导人陆续被派孙中山和黄兴派回国内。以徐镜心为首的同盟会北方分会积极利用这个环境,首先在山东半岛开展以创建新式学堂、通过培养新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的活动。此间北方分会创办的学堂主要有:刘冠三在济南创办的山左公学和在青岛创办的震旦公学,邱丕振在莱州创办的掖西中学,徐镜心在烟台创建的东牟公学。*烟台古代曾属东牟郡辖地,故将所办新校称为东牟学校。其中东牟公学是在徐镜心的日本友人仓谷箕藏和栾星壑等人资金支持和协助下建立的,该校租赁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烟台分会的房屋做校舍,聘请胡瑛、邹秉授等一批留学归国青年做教员。为了掩护身份,徐镜心安排谢鸿焘任校长,他本人名义上任监学。因学堂教员的思想和课程内容新奇、尚武,受到就学青年的普遍欢迎,学堂人数最多时超过200人。在徐镜心组织下,东牟公学开始成为烟台及整个北方地区革命活动的总机关。继东牟公学创办成功后,徐镜心又带领亲戚、朋友在家乡黄县接连办起了东川小学、务实小学、明新学校、中村小学、谊诚小学等。[1]9徐镜心和北方分会的创建活动,使以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山东半岛一带迅速成为北方地区新式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先进地区。随着这些由革命党人主持和控制学堂的普遍建立,一大批优秀青年被吸纳到革命队伍中来。山东革命党人队伍迅速壮大。
当山东的形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后,徐镜心开始思考前往东北开展活动的问题。他以为,“覆满必先撼其根”,而其根就是东北三省。同时,居住于东北三省的山东移民多,徐镜心及山东党人前往这里开展活动,有隐蔽和联络上的便利。于是决定组织人力前往东北,接纳豪杰,开展反清活动。
二、创建同盟会辽东支部
受同盟会委派、最早前往东北组织反清活动的北方分会革命党人是张继和左雨农。张继,字溥泉,河北沧州人。1899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1902年在日本组织青年会,1903年《苏报》案期间回国,翌年与黄兴等创立华兴会。同盟会成立后,任本部司法部判事兼 《民报》编辑人、发行人和直隶支部主盟人。因地域上的联带关系,他在1906年同盟会南方起义策划之时,即产生了在东北策划起义的想法。不久,他与山东籍革命党人左雨农一同乘船前往东北,开始筹划同盟会北方分会的反清起义。张、左二人乘船到营口,由此登岸后,去奉天省城与同盟会外籍会员、日本人末永节会合,随后同赴马贼力量较强的安奉线桥头(今本溪郊区的沈丹铁路桥头站)。在此,张继等访问了马贼首领杨国栋(杨二虎)。对之“说以革命”,“告以打天下”的道理。[3]在联络了部分活跃在奉北地区的“马侠”后,张继即离开奉天回到日本。在《民报》社,张继就他在奉天联络马侠的过程和收获,向同盟会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得到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以及烟台和北方分会领导人徐镜心等人的肯定。张继的奉天之行虽然没有展开正式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但此行探知到奉天进步知识分子已在筹划设立奉天全省共益会等团体活动的消息鼓舞了徐镜心及北方分会的革命党人,为随后徐镜心在奉天及东北的活动奠定了基础。[4]
为了担当起其肩负的筹组同盟会东北分支机构的任务,1906年夏秋之际,徐镜心以同盟会北方支部负责人身份秘密来到奉天省城。他先是到革命力量已有一定基础的奉天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接着又到日本人中岛真雄主办的《盛京时报》担任主笔。他以前后两个职务为掩护,秘密联络分散在奉天省城及周边地区的革命力量。很快,徐镜心就通过在盛京施医院*今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前身。“住院养病”的方式,结识了奉天全省共益会的主要领导人赵中鹄、刘雍、李树华、宁武等人。这是东北革命党人“直接与中国同盟会发生关系”[5]的历史起点。徐镜心在奉天活动的进展情况传到东京,进一步鼓舞着孙中山和东京本部。在此背景下,担负本部重要职务的宋教仁携直隶籍党人白逾桓和日本人古川清(向导)组成的第三批派遣人员前往东北,目标是与徐镜心协同展开工作,准备发动起义。实际上,还在1906年8月时,宋教仁即已对东北革命产生了兴趣。1907年3月23日,宋教仁率白逾桓及日本人古川清(向导)从东京出发,到门司乘日船“咸兴丸”渡黄海及鸭绿江,4月l日在安东上岸。宋教仁此行主要是与徐镜心协同活动,共同发动辽东起义,所以他进入东北后,首先是联络会党武装。
1907年5月,奉天全省共益会领导人李树华、宁武二人在徐镜心主持下于盛京施医院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这是同盟会在东北发展的第一批党员。*本来预定在东北发展的第一批党员总数为4人,其中赵中鹄、刘雍因故未能参加此次徐镜心组织的入党仪式,所以当时只接纳了李、宁二位,赵、刘二位的入党是后来在张榕等介绍下实现的。笔者以为,党员入盟宣誓活动在奉天省城举行意义重大,它表明东北已经有了第一个正式的同盟会组织,即学界公认的同盟会在东北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同盟会辽东支部。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支部成立的时间大概是1907年春,徐镜心应该是辽东支部的创立者,我们从徐镜心的身份及其前后活动以及1911年辛亥革命后奉天革命党的活动看,徐镜心都具备了作为辽东支部负责人的条件。以往学术界在没有第一手文献的情况下,均依据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廿六年组织史》中的记述认定辽东支部创立于1906年,地点在大连,创建者是宋教仁、白逾桓和吴崑三人。*冯自由的这段记述是这样的:“丙午,宋教仁、白逾桓、吴坤偕日人末永节赴大连,设同盟会辽东支部。”笔者不否认宋教仁也是辽东支部的一位重要成员,但宋教仁非辽东支部第一创建人。这就首先涉及对冯自由这段史实记述的认定问题,笔者通过对1994年发现的东北辛亥革命领导人吴崑亲笔日记《东陲游记》和稿本《东北辛亥革命闻见评述》以及宁武等人的回忆录综合分析,认为冯自由的记述有明显错误,不能作为第一手材料使用。因为首先记述年代与史事不能连接,冯著称辽东支部系宋教仁在1906年创立于大连,而权威史料《宋教仁日记》证明宋首次到东北的时间是1907年,所以1906年创立说肯定是错误的。其次,同行人数错误。《宋教仁日记》和《吴崑日记》都证明其同行者只是白逾桓和古川清,吴崑则是其后另一次活动的主持人。第三,没有任何材料支持和证明辽东支部设立于大连,而更多的则似乎是建立于奉天省城。况且没有材料证明宋教仁此次东北之行到过大连。所以笔者认为徐镜心为辽东支部第一负责人。此间徐镜心在奉天除了开展接纳党员活动外,还对招抚绿林工作进行了研究和考察,相继在《盛京时报》上发表文章[6],隐讳地宣传绿林势力的进步作用。[7]在徐镜心及辽东支部的领导下,1907年夏,奉天地区已在辽东支部之下建立了奉天省城、北镇、辽阳、大连等分支部。奉天省城分部人数最多,主要由三个群体的革命党人组成,一是活跃在基督教奉天施医院内的辽东支部成员,就其职业来说,有进步士绅,如赵中鹄、刘雍(纯一);有施医院的医生,如宁梦岩、李树华;有清军军官,如邵兆中、刘景双等。二是前述奉天文会书院青年会成员,以朱霁青为核心,包括段文祥、萧树军、钱公来、齐希武、韩果等。三是三江旅馆的秘密群体,馆主为浙江人,因支持革命,此馆逐渐“为革命大本营”。在此活动的人物主要是在奉天军界、警界任职的同盟会员,“有廖元煌(号燮堂,广东人)、徐于(号子俊,湖北人)等。[8]北镇分支部主要由奉天省城分支部的朱霁青和本镇基督教中学校长萧树军等人组成,成员有钱公来、李廉等,其活动地点为他们共同成立的民办广益学院,萧树军等在此研究军事、政治、社会各科,以作“宣传革命机关”。由于革命党人尽心办学,“一时莘莘学子颇来归焉”[9]。锦州和辽阳分部的主要成员是陈干、商震、蒋大同等一批外省籍同盟会员。陈干,字明侯,山东昌邑人。光绪年间从军为下士,后受杭辛斋、彭翼仲所办《京话日报》影响,走上革命道路。陈只身前往辽西的锦州,在私立大公学校任体育教员。在此,他结识了同校进步教师商震(字启予,河北保定人,1905年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06年初来锦州大公学校任教员,掩护革命活动)、蒋大同(原名蒋卫平,号慕谭,是为敬仰谭嗣同之意,河北滦县人,1905年前后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生,因带头组织抵制美货运动,遭清廷通缉,1906年初潜入锦州,改名为蒋大同,1908年来长春时化名蒋健)。[9]因都抱革命志向,很快成为好友,自称“刘、关张三杰”。但引起地方当局对他们的疑虑,借口学校缺少经费,将学校解散。随后,1907年夏,三人在朋友建议下,来到新政活动较有声色的辽阳。在辽阳,先是创办了沙浒屯师范学校,后又充州立八旗学校教员。三人在该校均以教授英文及自然科学等新学为特色,颇受学生欢迎,陈干及八旗学校的声望大增。这引起辽阳知州恐惧,便以他事为借口,将陈干驱逐。辽阳同盟会分部活动遂告中止。大连分部主要活动点在日本人金子平吉开办的《辽东新报》社,主要成员系《辽东新报》办报人末永纯一郎的弟弟、同盟会外籍会员末永节以及该报主笔张某及刘雍、王云峰等人。[10]8
随着东北地方当局对捕获白逾桓之后制定的预防范围的持续扩大,徐镜心在奉天省城的活动空间日渐受到挤压、不断缩小。于是,徐镜心决定暂时前往宋教仁隐藏的地方——吉林省城活动,以开辟新的斗争舞台。待时机再次出现,重回奉天开展革命。《盛京时报》1907年7月26日第2版下面曾报导了一条“徐镜心离馆赴日留学”、辞去主笔职务的短消息,实际上这是他为掩护自己来吉林省城与宋教仁会合而发布的一个半真半假消息。
三、组建同盟会吉林省城分支部
宋教仁和徐镜心两位同盟会重要领导人相继于1907年夏天来吉林省城潜伏、活动,其原因除了吉林省城是当时吉林省的第一大城市、清军驻防人数多便于策反清军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吉林省城附近有一支爱国会党势力——韩边外武装,可备策反。还是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山东移民韩宪忠依托在吉林桦甸境内的第二松花江流域采金活动,组建起一个护金家兵队伍,随着韩家财力积累的扩展、家兵武装的壮大,其在今桦甸县中南部建立了一个有几十平方公里面积的半独立“王国”。在其控制范围内,土地、房屋、采金工人完全由自己掌握,不容官方进入。尽管19世纪80年代初,在著名的吉林军务帮办、三品京卿吴大澂的亲自动员及策动下,韩家接受朝廷招抚,归顺吉林地方统治,但事实上,因吉林东部人口稀少,边境“虚边”,清政府无力控制边疆,一直允许并委托其家兵承担护疆保边责任,所以韩家一直到清末始终保有一定数量的家兵。徐、宋二人鉴于以往韩家军在抗击俄国侵略过程中的坚定爱国表现,以为可以将其争取到革命党一边。第二,吉林省城靠近“间岛”(延边)地区,在此开展活动,便于搜集到相关历史文献,为开展拒俄、抗日活动积累资料,积蓄力量。日俄战争后,日本利用朴茨茅斯合约的有关协议,渐次占领、吞并了朝鲜半岛,将东北南部变成其势力范围和关东州殖民地。1907年以后,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遂利用延边地区朝鲜移民和汉族原住民的矛盾,进而制造所谓“间岛问题”对中国施压,启图肢解吉林延边地区的中国领土。*所谓间岛问题来自日本当局依托其虚构的所谓中日间岛交涉问题而出现的一个中国边疆形势恶化的问题。“间岛”本是延边和龙县光霁峪图们江岸边的一个滩地,从属于光霁峪管辖,光霁峪为增加粮食产量,曾租给越界朝鲜移民耕种。占领朝鲜的日本当局为了侵略延边,先是制造谎言,称这块滩地为“间岛”,属朝鲜所有;接着,又称“间岛”是指海兰江与图们江之间的广大土地,声称这片广阔土地完全为朝鲜所有。对于日本的野蛮侵略行径,清政府朝野上下,同仇敌忾,于1908—1910年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斗争,使日本的侵略行径最终破产。宋教仁和徐镜心等试图进入或靠近长白山地区活动,通过近距离观察延边形势,进而研究和制定对日策略,以此配合各省的抗日活动,维护国家主权。第三,通过革命党在吉林省城的活动,建立起一个安东——本溪——奉天省城——四平——长春——吉林市——(蛟河)敦化——延吉——珲春的一个稳定的U字型反清革命通道。1907年以前,革命党人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由日本乘船到大连或安东、营口上岸,经南满铁路前往奉天省城的秘密活动通道。1907年后,随着革命党人吴禄祯、柏文蔚分别潜入到延边清军担任重要职务开始控制了延边的清军以及由陈干、左雨农等山东籍革命党人为主体的同盟会长春支部的建立,[11]徐镜心等从扩大反清运动空间及增强安全性上考量,已不满足于仅此一个活动通道,决定在吉林延边地区经吉林省城到长春开辟第二条进入东北的新通道,两个通道衔接,就成了一个U字型、进出走不同方向的新路线。第四,革命党人祁耿寰已经在吉林省城建立了一个内线。为了在吉林省城开展活动,奉天复州籍革命党人祁耿寰(号醒尘)自日本留学归国后,通过私人关系,很快就谋上了吉林省城警察局长的位置。这就为革命党人进出吉林省城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1907年7月下旬,徐静心来到吉林省城后,其公开身份是专营桦甸木材的“吉林木植公司”老板桃源棕介(宋教仁化名)的雇员,名字就是他的原字——子鉴。*《盛京时报》1907年7月26日第2版报导了一条“徐镜心离馆赴日留学”的短消息,实际上这时他来到了吉林省城与宋教仁会合。徐镜心与先前来此的宋教仁和徐于(湖北籍革命党人)等人的主要活动一是联络一直排斥清政府管制而独家控制和经营吉林南面桦树甸子淘金产业的韩边外,希望通过韩边外的支持,革命党得以在桦甸一带掌握一片“化外之地”,以此建立起一个根据地。二是策动吉林士绅发动以保护吉林至长春铁路筑路权、避免列强控制铁路权益为中心的吉林公民保路运动。两项工作相继获得进展,尤其是吉林公民保路运动的爆发,使清朝吉林地方当局的统治顿时陷入困境。吉林百姓为之振奋。
由于联络桦甸韩氏计划受挫,徐、陈两人就此停办了木植公司,转为经营“吉林商办建筑组合公所”*《盛京时报》1908年4月18日、5月16日分别报道了徐子鉴(徐镜心的字)在吉林翠花胡同成立“建筑组合会所”的消息。。1907年下半年,湖南籍同盟会成员林伯渠、廖仲恺等受组织派遣,担当了吉林省城劝学会所会办等职。多位同盟会重要成员齐集吉林省城,表明吉林省城已成为区域革命的一个领导中心。随着吉林省城政治活动中心的建立,革命党人预期要建立的由安东经本溪、奉天省城、四平、长春、吉林省城、(蛟河)敦化、延吉、珲春的U字型反清活动通道已经建立。亦即在此前后,徐镜心与宋教仁等一同在吉林省城组建了同盟会吉林省城分支部。徐镜心、宋教仁、祁耿寰、廖仲恺等为吉林支部的主要成员。
也是基于连接奉吉两省反清通道的建立,徐镜心及辽东支部的领导人以为,“(反清起义)事机成熟,急待进行”。遂告知东京本部,请求派人前来协助发动起义。同盟会东京本部于是派遣本部评议员、湖北籍党人吴崑和辽阳籍党人韩某(疑为韩果)前往东北。关于吴崑此次奉天之行的具体过程,在其日记《东陲游记》中有准确记载:1905年农历八月,[10]9余“率同辽阳人韩某,从东京出发,八月既望(9月14日),至神户。大阪商船会社之‘铁岭丸’,越两日出帆,海行三日(9月19日),至大连。”[10]6“行时携有本部颁发之辽东军政府关防一颗,委任状若干,《革命方略》数册,经营辽东一特别团体所制定之井字旗数十张,此时悉秘密运至奉天,与驻奉党人会合,而急欲探明其运动之实力,以定举事方针。”[10]9吴崑由大连乘车到奉天省城,在小西边门附近的一处房子内召开了一个17人参加的奉天革命党会议。在基本完成筹划起义的工作后,吴崑便经长春前往吉林省城。他在长春隐蔽、转移过程中,从同盟会长春分支部领导人商震处获知因日本人古川清叛变告密,清军正在搜捕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吴昆此行处境危险,不宜久留。于是,吴昆便经吉林、延吉、珲春和海参崴,返回日本。[12]
宋教仁和徐镜心眼见形势一时难以缓解,起义依旧无力进行,决定分头离开吉林。宋教仁离开吉林的时间大致是1908年初,他经延边珲春出境,前往韩国首都汉城搜集间岛资料。根据其掌握的一系列历史文献,宋教仁撰写出一部揭露日本侵略行径的专著——《间岛问题》,为国家开展对日外交斗争准备了重要证据。徐镜心离开吉林省城大约是在1909年后。他隐藏于革命党人、延吉边务督办吴禄贞处,以图再聚。
四、组建奉天联合急进会并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夜晚震惊世界的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东北后,东三省当局一片惊慌。正在黑龙江巡察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遵旨”于10月14日连忙从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赶回奉天。10月15日、16日,赵尔巽分头召集各司、道官员和奉天新军、巡防营各层军官会议,“磋商维持治安一切事宜”。随后,赵尔巽召集并联络日本驻奉总领事小池张造,希望“日本警察能与清国巡警合作,以防变于未然”。实际上,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已经在暗中部署南满铁路守备队时刻保持“戒备”状态。
面对革命党的进逼,手握重兵的赵尔巽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急调驻扎在奉省西部的前路巡防营统领张作霖率所部2500多人入省,于11月12日成立“奉天国民保安公会”, 赵尔巽自任“会长”,宣布罢免蓝天蔚的一切职务。赵尔巽企图以“保安公会”模式将同盟会的革命计划彻底扼杀。同盟会成员张榕、徐镜心、张根仁、柳大年等人,见原计划的和平解决方案化为泡影,必须立即行动,在省城与“保安公会”相对抗,在四乡发动起义,用坚定的革命手段来应对赵尔巽。随后,革命党在徐镜心的指挥下,组建了领导奉天全省起义的指挥机构——奉天联合急进会。奉天联合急进会成立后,立刻密派同盟会同志分赴各地组织起义,点燃了11月下旬以辽南为中心的起义高潮。[13]首先是辽阳起义,其次是铁岭、开原起义,其三是凤凰厅起义,但这些起义都相继失败了。
徐镜心和同盟会辽东支部在发动和规划东北反清起义的同时,还响应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同盟会北伐行动,支援北方其他省区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但此时华北、东北等地基本上还掌握在清政府手中。为尽快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南京政府部署了北伐行动计划。基于东北会党力量强大,同盟会和南京政府决定,东北会党除参与进攻北京外,另抽调一部分精锐武装协助进攻济南。于是,就有了刘永和(刘弹子)骑兵团南下,维扬、辽东多路绿林集体渡海进攻登州的革命史实。而具体负责这次行动的,就是长期从事东北绿林策反工作的徐镜心。1912年1月初,徐镜心即在大连开始联络东北会党前往登州发动胶东二次起义,呼应烟台革命。1月14日,徐镜心等人率领东北绿林100余人在大连分别乘船启程。次日早5时,轮船抵登州蓬莱阁,推姜炳炎为临时总司令,指挥绿林军登陆。驻守登州的清朝文武官员投降,登州城光复。16日,革命军除留下一部分山东士兵坚守蓬莱外,其余由徐镜心率领开赴黄县作战。“清军闻风而逃”,黄县一举光复。这样,胶州半岛基本光复,东北绿林军由此声名大振。就在东北绿林会党武装准备继续前进攻占济南时,南北议和,革命党宣布停战,东北绿林武装就地遣散。
综上可见,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担任同盟会北方革命第一责任者的徐镜心对于在东北发动革命给与了高度重视,先后数次到东北各地策划和组织几种形式的同盟会分支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治动员,使东北的革命形势从以往沉寂无声到声势扩大,最终汇入到全国范围武装起义的洪流。在这个转折的关键时刻,徐镜心作出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历史将永远铭记其贡献。
[1] 李日,郭春香.徐镜心与辛亥革命[M].李日,徐学航主编.革命巨子徐镜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2] 芝罘报(1),1905-03-31.
[3] 张继.回忆录[M].丘权政,杜春和,编.辛亥革命史料选集·续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82.
[4] 徐凤晨.中国同盟会在东北的三次活动略述[J].东北师大学报,1985,(2).
[5] 佚名(疑为宁武).(同盟会)东北的组织与活动[M].革命源流和革命运动.台北:正中书局,1963:410.
[6] 盛京时报,1907-02-19;盛京时报,1907-03-26.
[7] 曲晓璠(范).东北会党与辛亥革命[J].吉林师院学报,1996,(11):33.
[8] 柏文蔚.五十年经历[J].近代史资料,1979,(3):13.
[9] 佚名.东北辛亥革命闻见评述(稿本)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0] 天寿(吴崑).东陲游记[J].民权素,(6):8.
[11] 曲晓范.清末长春日报刊行考:兼论同盟会长春支部的建立及其活动[J].长白学刊,1996,(1).
[12] 曲晓璠(范).吴崑佚文《东陲游记》考评[J].文献,1995,(1).
[13]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辛亥革命在辽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N].辽宁日报,2011-10-07,(2).
〔责任编辑:曹金钟〕
2016-09-01
曲晓范(1955-),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从事中国东北城市史、交通社会史、辛亥革命史、国际移民史等研究。
K257.1
A
1000-8284(2016)10-01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