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拓展的路径选择

2016-02-26刘新庚张博文

学术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刘新庚,张博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拓展的路径选择

刘新庚,张博文

[摘要]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拓展有着切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拓展应秉承学科理论研究的整体性与实效性,坚持概括性、学科独立性、对立统一性等原则。在路径选择上,需要从思政实践中发现新概念;从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系统化提炼新成果;需要从学科理论中提升新内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拓展;路径选择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意义

深入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整理、研究、建构、拓展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能有效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指导人认识和实践的工具[1](P144)。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能不断拓展各理论结点的内在联系,丰富学科理论研究的相关因子和认识工具,促进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建构。同时,丰富与发展学科范畴也可以规范现代思政学科实践发展的链条。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新的功能的拓展,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的创新,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理论输入了时代新鲜的血液,使新的范畴理论更能切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际情况,更加富有科学性、时代性和逻辑性[2](P56)。另一方面,理论又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拓展,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明确和多元化的范围、指向、框架、联系和方法,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重心与难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正常运行和不断发展。

二、学科范畴拓展的基本原则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范畴,如疏导与救助、同化与渗透、人本与物本等。同时,对于学科范畴的功能、特征、体系结构和理论创新等问题还有很多争议,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学科范畴的拓展原则[3]。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拓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概括性原则。要实现学科范畴的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拓展时,必须具备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学科范畴拓展的根本要求。

(二)学科独立性原则。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研究对象、内容体系、过程理论、介体和环体、管理和评估、理论建构与创新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基础理论,也形成了与相关学科如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一样的学科特色,保持了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独立性和专业空间[4]。在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维方式的理论提炼和范畴拓展时,必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身特色、风格和特殊的专业要求。

(三)适用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必须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同时,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体系的调整与创新也要能够促进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具体工作在思维方式、途径和方法等方面提供工具性的启发和帮助。

(四)对立统一性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统一整体[5]。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考察主从、组合、连锁和互补等多重对立统一关系[6]。学科范畴的拓展需要坚持对立统一和整体联动的法则,以反映概念体系本质属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当然,除了以上基本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原则需要秉承,如人本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党性原则等。同时还要坚持对接和谐理性与以人为本的学科要求,遵循坚持生活化和民主化的社会诉求。但相比较而言,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处于关键发展期这一特殊时段,以上原则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拓展的核心原则。

三、学科范畴丰富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朝社会化、学科化、现代化、世界化方向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和各种联系和矛盾之间又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动、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不是凝固不变的。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丰富与发展留下足够的拓展空间。

(一)从思政实践中发现新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要能够促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和为具体工作在思维方式、途径和方法等方面提供工具性的启发和帮助,这正是学科范畴拓展的重要立足点。(1)从日常思政工作中理论化概括新做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7]。可以看出,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想政治要求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思想政治水平要求的提高与多元化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不断调整和完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与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所拓展。因此,我们要全面而且与时俱进地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时代要求中提炼新元素。应坚持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再解读,坚持对思政教育对象新变化的再提炼,坚持对关乎国计民生教育内容的新融合。同时,要在客观系统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新内容、新格局,发现新概念;要努力把握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新的理性思考;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分析其需求变化;进行新的决策,丰富新的内容,制订新的措施,探寻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方法。(2)从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系统化提炼新成果。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要不断地系统化提炼出新的学科成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的新发展,突破学科范畴研究的藩篱。在主体性范畴、客体性范畴、环体性范畴和介体性范畴等拓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迅速地借助相关学科范畴研究成果,实现学科教学的深入改革和特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炼新兴学科概念,整合学科概念体系。

(二)从学科理论中提升新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是时代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既不能贪快也不能落后,既不能等待也不能应付,既不能“一家之言”又不能“争论不休”,需要整体联动,更需要在拓展学科范畴的理论认识上达成共识。(1)切入点:对思政学科范畴的学理追问。学科范畴丰富与发展的基点是对思政学科范畴的学理追问。学科范畴的内涵与功能中孕育着学科范畴拓展的内在诉求,奠定了学科范畴拓展的学理背景。学科范畴含义中孕育着学科范畴拓展的应有之义。学科范畴是学科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科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体系。任何教育原理和原则规律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认识、改造事物的方法[8](P17)。如果说学科领域是学科建立的“基地”,则学科范畴是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即是认识学科规律的方法和阶梯。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深化,学科范畴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其概括将更加多元和精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丰富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对核心理论、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体系进行梳理。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的特征、功能、结构体系、原则要求等形成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把握就更准确。在此基础上,有可能提出若干新兴学科范畴,并对学科范畴体系结构调整与创新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9]。

学科范畴的基本功能明确了其拓展的必要性。思政学科范畴的基本功能体现在: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活动范围和领域;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与途径;规范与拓展功能。明确的思政学科范畴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作出了甄别,规定了思政学科的自身特色与研究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明确的专业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学科的方法论,为思政学科范畴的体系建构与拓展奠定了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这些功能是随着学科目的、内涵、方法、途径和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同时,思政学科范畴的基本功能还受到思政学科范畴的基本特征、建构原则、新的建构方法与途径的影响。因此,思政学科既定范畴的基本功能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2)着重点:对现有范畴内涵的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理论体系是开放型的、自然生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政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是其本身的内在特性使然。目前,学界大体认同的是学科基本范畴理论。如主体与客体、思想与行为、内化和外化等。一方面,随着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学科基本范畴不能解释学科中所有客观联系和内在规律,不能概括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全部轨迹,而且很明显原有思政学科范畴的内涵不断丰富,并不断涌现许多新的概念,学科范畴的拓展就成了顺其自然和水到渠成的选择。另一方面,学界对各个范畴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学者孙文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起因范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主体范畴;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是客体范畴;内化和外化是过程范畴;而思想和行为则是终点范畴[10]。学者郭春娥认为,范畴体系是一个有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之分的多层次结构[11]。卢岚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简单到复杂的立体动态结构[12]。这些新的思考,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都为学科范畴体系的调整与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当然,各种理论间还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我们加以及时的梳理、论证和理论提升。最终目的都是抓住本质的、必然的、一般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把切实做好学科界定的基础工作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本学科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学科界定;把不断拓展现有范畴的基本内涵作为着重点,全面把握和加强学科本质联系的立体梳理,实事求是地增加现有范畴的思维角度,与时俱进地扩大现有范畴的指向范围。(3)结合点:对学科新兴范畴的积极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学科范畴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有学者直接提出了一些学科新范畴,这需要我们及时地加以梳理、论证和统一认识。如董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个重要的学科范畴[13]。徐志远提出了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等其他一些重要对偶范畴[14]。李康平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内外部关系的新变化与主动适应性构成其发展的新特征。利益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范畴[15]。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入。这些研究都有利于学科范畴的新拓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还是有明显缺陷的。对范畴进行孤立的、静态的考察多,综合地、科学地、系统地研究少。而且对这些范畴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特色的逻辑联系,和各种范畴之间运行和发展的历史链条与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还混淆不清[16]。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现代思政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应始终坚持把和谐理性作为价值向度,把以人为本作为主体意识,把生活化作为立足点,把民主化作为关键点。同时,学科概念体系的拓展和重建还应该注意坚持学科主体范畴的交互性取向、学科客体范畴的多元化思路、学科介体范畴的现代化特色、学科环体范畴的整体性效应。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强化时代营养的吸收;坚持思政工作的深化拓展,强化教育主题的融合;坚持学科体系的丰富创新,强化学科张力的生成。把深入挖掘概念体系的学科特色作为落脚点,努力使学科范畴更精确地概括学科实践过程,更系统地反映学科规律,更立体地展示学科特点和更清晰地再现学科要素之间联系。

具体来说,在学科主体范畴的新调整方面,要在吸收现有成果的同时,应不断加强从思想联合体到行为联合体的思政教育主体范畴语境的不断延伸、从教育者到精神盟友与思想导师的思政教育主体范畴角色的不断延伸和从微观到宏观再到中观的思政教育主体范畴涵盖面的不断延伸。在学科客体范畴的新融合方面,应更加关注民主与权力、自由与秩序、学科变量体与不变量体、社会类本质思想与自然类本质思想、社会公共生活思政教育与个人生活思政教育等重要课题与新的范畴。在学科介体范畴的新发展方面,应更加审慎地对待诸如平等诉求与差异理解、制度安排与道德自治、社群主义价值链与个性主义价值链等重要模式与途径。在学科环体范畴的新发展方面,应注意思想共谋关系与权威关联影响的结合、公共组织威信与非公共组织舆论的结合、个人品质的预设与思想道德公约的结合、价值多元与信念危机的结合。在学科过程范畴的新突破方面,应理性面对正当性理据与正义性理据的合理张力、技术化思政与理性化思政的综合完善、思想建构与思想生成的双轨促动、协调一致与突出个性的互馈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自省的同步融合等新的课题、更高的逻辑概括与新的思维方式。在学科方法范畴的新发展方面,应进一步重视客体性方法范畴的广泛运用、主体性方法范畴的时代骤变、中介性方法范畴的推陈出新、实践性方法范畴的自然生成和系统性方法范畴的整合突破。(4)落脚点:对范畴学科特色的深入挖掘。从学科大类上,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门软科学,是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有着政治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属性特征。从理论归属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用性学科[17]。学科特色和独立性的问题是学科范畴拓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是深度反映本学科各种现象的概念体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近些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新时期党和国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学理反思和深度探究,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基于这样的语境,作为学科理论基石的学科范畴研究才会既坚守学科本位又凸显时代特色。我们在面对许多新的学科内涵时,一不能照抄照搬学科其他领域的理论成果,二不能简单概括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而要认真地分析本质,系统、全面整体地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和方法理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科范畴的科学性和相对独立性,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面对各种新的理论成果,我们要有明确的理论甄别、筛选和建构的思路。学科范畴体系的调整与创新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性。

(三)正向运用指导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和核心基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具备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不断吸纳时代内容的,这也从导向上引发了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一方面,要认真梳理学科相关理论基础。要发展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经济、政治、思想三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等等,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和学科范畴体系的建构与拓展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实际进行深入地探讨和论证,进一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地位、作用、目的、任务、规律、新途径和新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融入新的时代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宽域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体系的丰富与发展,还应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众多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清楚地把握应该从哪些学科中汲取什么样的营养,并加以适当消化,形成学科发展的特色“养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拓展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科范畴的研究与探索要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愿景,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气度,以“博纳精取”的方式方法,广积跬步,勇迈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董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新论[J].求实,2011,(12).

[4]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J ].思想政治教育,2002,(6).

[5]徐志远.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2).

[6]张耀灿.一部范畴研究的开拓性著作——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7]王学俭,李东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4).

[8]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张博文.学科成熟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述评[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10]孙文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05,(4).

[11]郭春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层次性探微[J].高等函授学报,2009,(4).

[12]卢岚,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试探[J].江汉论坛,2005,(2).

[13]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14]徐志远.主导性与多样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对偶范畴[J].探索,2008,(1).

[15]李康平.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特征与核心范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6]岳鹏.30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述评[J].学习与实践,2009,(6).

[17]刘新庚,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属性新论[J].学术论坛,2013,(4).

[责任编辑:胡彩芬]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治道内化·实践外化·品牌升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院系实施模式研究”(12YJC710017)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3- 0155 -04

[作者简介]刘新庚,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博文,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83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型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和路径选择方向的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