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满巴扎仓》中两位哈屯的性格与命运
2016-02-26拉毛
拉 毛
(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兰州 730030)
论《满巴扎仓》中两位哈屯的性格与命运
拉 毛*
(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兰州 730030)
长篇小说《满巴扎仓》是一部诊断社会弊病的文学经典名著。小说故事生动曲折,悬念迭起,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作者成功塑造了两位王爷哈屯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详细阐明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扭曲、变形的社会深层原因。本文以小说中的两位王爷哈屯性格与命运为研究对象,阐析两位哈屯性格特点,分析小说中的两位哈屯形象塑造成因,并论述小说描述的社会背景及两位哈屯悲惨命运下场的必然性。
《满巴扎仓》 两位哈屯 性格 形象 命运
一部神秘的蒙古药典,一个传奇的喇嘛寺院,一场权利的疯狂争夺,一片佛法的宝相庄严——这就是长篇小说《满巴扎仓》的多维空间。该小说由蒙古族著名作家阿云嘎先生用蒙古语创作,原文发表在《潮洛濛》①阿云嘎著《满巴扎仓》,《潮洛濛》,2012年第1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后由翻译家哈森译成汉文,发表在《人民文学》②阿云嘎著哈森译《满巴扎仓》,《人民文学》,2013年第12期;重庆出版社,2014年3月。。是《人民文学》年度重磅作品。有梁鸿鹰,雷达,施战军,邱华栋,何平等著名文学评论家鼎力推荐。2014年荣获第三届朵日文学大奖。可以说,这是新世纪以来蒙古族文学殿堂中的一大盛事。同时,再一次证明了作家阿云嘎先生不懈的艺术追求,证明了他的实力和影响,足以让读者充分享受其小说所展示的艺术世界。
一、两位王爷哈屯所处的社会背景
这个作品展示了十九世纪末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社会生活图景,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了一群为保护蒙古族文化遗产而舍生取义的满巴(医师)形象,他们都是喇嘛。这些喇嘛中有善的,也有恶的,但是,他们的性格行为各异,没有哪个人是万恶的,也没有那个人是至善的。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他们不同的结局。这也是作者对人物形象描写的成功之处。作者通过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将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和心理活动描写得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在小说惊奇的故事情节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据历史记载,在清朝中期,内蒙古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剃度出家,以致寺院“僧多粥稀”,竞争激烈。这也是《满巴扎仓》故事内容的历史背景。满巴扎仓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它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圣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之所。它不光普度众生,而且还治病救人,聚集、酝酿、继承、传播着蒙古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①兴安:《以文化开放姿态创作的一部母语文学精品——长篇小说〈满巴扎仓〉》,《内蒙古日报》(汉文版),2014年2月28日。
由于蒙医的起源与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紧密相关,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因此,蒙医也是蒙古人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民族心理与情感的重要体现。在《满巴扎仓》中,寻找蒙医药典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寻宝,而是面对强权和贪婪,面对民族危难,饱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僧侣们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拯救、保护和传扬。在满巴扎仓里每天都上演着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场面,然而也就是这些场面紧紧地围绕着满巴扎仓。
苏德巴是拉布珠日的徒弟,拉布珠日是满巴扎仓里的一个满巴,然而拉布珠日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徒弟。在别人眼里苏德巴是一个老实平和的小喇嘛,而在拉布珠日眼里他却是一个孤独的、深陷痛苦的可怜孩子。苏德巴如今已处于近乎疯狂的状态,为好多事后悔不已:后悔当初没有把已经包好的毒药给色日吉,后悔接着还参与了抢救乌仁陶古斯……何苦要在这里关着让人摆布?要是有机会出去,我便见一个杀一个!②阿云嘎著,哈林译:《满巴扎仓》,《人民文学》,2013年第12期,第199页。苏德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殊不知他就是那个前王爷和小哈屯之子——钦达穆尼。
小说中出现了26个主要人物,这在一部10万字的长篇小说来看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说这种篇幅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不会超过10个人。③兴安《以文化开放姿态创作的一部母语文学精品——长篇小说〈满巴扎仓〉》,《内蒙古日报》(汉文版),2014年2月28日。路遥的《人生》篇幅也很长,但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却不到10个。高加林,巧珍,黄亚萍和德顺爷爷等。然而,除了高加林之外,《人生》中其他一些人物,性格并不复杂,但灵魂也展示的非常深邃。④刘再复著:《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第171页。由此可见《满巴扎仓》的人物与故事线索十分复杂。作者让这些人物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且每个人都显示了不同的个性,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糅合的恰到好处,实在是一次跨越了长篇叙事文学难度的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在这26个主要人物当中,我最想了解和分析的就是王爷的两位哈屯苏布道达丽和乌仁陶古斯,她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时有可能遇到暗算的危险。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之下,她们的性格和命运逐渐发生着变化,她们的性格时阴时晴,有时让人琢磨不透。但是,最终她们的命运却让人感到惋惜,让人不由的同情,怜惜这两位曾经像花一样的女人。是她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使她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连她们自己都不认识的人。
二、两位哈屯的性格特征
相传,元末明初,元上都被烧,妥欢帖木儿北上应昌后,一部药典从上都大火中被抢救出来,辗转到了鄂尔多斯。那部药典起初被保管在民间,后来满巴扎仓在鄂尔多斯北部建成后,被移送至此保管,药典的保管非常严密。然而,对药典垂涎三尺者一直不乏其人。那部药典具体存放在什么地方,在谁手里,只有满巴扎仓的住持堪布才知晓。一代住持将老时会将这些都告诉下一代住持。但是,上一代住持洛布桑堪布在他五十三岁那年突然暴病而去,没来得及向下一代住持交代药典在何处。就这样,满巴扎仓有了一个天大的谜,引起了从内到外形形色色各种人的贪念和猜测。也就是这些人的贪念和猜测,导演了社会昏暗舞台上的里应外合、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家破人亡等一系列闹剧和悲剧,也导出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种的本来面目。为了诱出秘方他们不惜毒死乌仁陶古斯哈屯肚子里的孩子,更可怕的是她们给两位哈屯服用了绝育的药剂,断送了她们的美好未来。然后利用她们求子心切的心理,把她们当成诱出秘方的棋子。这就是他们最终的、真实的目的。可见这些人已经鬼迷心窍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廷对蒙古族药典的渴求,对蒙古族文化的侵噬。
王爷兄弟俩的矛盾由来已久:过去是为了争夺王位勾心斗角多年,后来为了有个继承者,抢着想生儿子而暗中较劲。要达到这个目的,不可避免地陷入寻找秘方的泥泞中。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两位哈屯拉入泥泞中,使两个女人也成为这场残酷竞赛中的主要竞争对手。
两位哈屯,一位叫苏布道达丽,她是旗东协理的哈屯;另一位叫乌仁陶古斯,她是旗王爷的哈屯。东协理是现任旗王爷的亲哥哥,十年前跟其弟弟争夺王位,不幸落败,就挂了个协理之名,搬出官邸隐居在乡下。但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仍然财大气粗,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命运的起伏跌宕,性格也是变换的。高尔基曾说过:“人们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和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了——这是必须知道和记住的。”①高尔基:《给马·加·西瓦齐夫的信》,《文学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19页。苏布道达丽哈屯原是一位生性活泼,善良美丽的年轻姑娘。但是,在嫁给东协理后,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闷闷不乐,整日为生个儿子而费尽心思。现在的她已经四十二岁了,眼看着就没有希望了,于是更加心烦意乱。这些日子,老协理和苏布道达丽也是急得寝食难安。乌仁陶古斯和耶奇勒(扎仓里的又一位名医楚勒徳木的弟子)偷情,要是真搞大了肚子,那我们就真的完了。现在除了找到那个方子,别无他法。可是,那个方子并不是那么轻易就弄得到的!从这些性格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女人,当她变为社会的牺牲品、争斗中的棋子,然而自己却毫不知情时,是多么的可悲。“哼,臭女人!你男人从我男人手里抢到了王位,还不死心,还想生个儿子,想让你的子子孙孙都占着那个宝座吗?想得到美!据说苍天有一万只眼睛盯着尘世呢,能容忍你们把一切便宜都占尽吗?难怪你生不出儿子,那就是报应呀!这么想着,苏布道达丽心里似乎有点平衡了。但是,她转念一想自己的情况,心里禁不住一阵无奈忧伤。再清醒时,她正飞快地走在回自己家的路上,袍子的下摆带着风。她好像有点过瘾,又有点恶心,有点想笑,又有点伤感,种种情绪在心里翻腾着……”②阿云嘎著,哈林译:《满巴扎仓》,《人民文学》,2013年第12期,第54页。从这些充满种种滋味儿的心理表白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已经被世事折磨得体无完肤,性格都有些扭曲了。但是,从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看,故事临近结尾时苏布道达丽舍生取义,为了守护住金巴满巴对她的信任,为了保护秘方,她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就在苏布道达丽拼命奔跑的时候,她看到几个骑兵、诺日吉玛、老协理等人已形成了包围圈,向她步步紧逼。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她不会让药典落到仇人的手中,于是,她咬紧牙关,将马头转向黄河,朝马肚轻轻磕了一下腿。马如流星划过,跃进陡岸下翻滚的巨浪之中,不见了踪影……这也是她性格特征中最闪亮的的一部分。
乌仁陶古斯哈屯,比起苏布道达丽,她更富有心机。为了得到使自己受孕的秘方,不惜和满巴扎仓里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孩子耶奇勒偷情,为的就是让耶奇勒求他师傅给她秘方。最终,她如愿以偿,怀了孩子。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今在满巴扎仓火房里干活的达林台看来桑布的眼神冷静而果断,走路的样子像个军人,他扮成一个药贩子,觊觎着那本蒙古医学药典。因此在得知乌仁陶古斯哈屯怀孕的消息后,就想方设法想打掉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她堕胎,让满巴们使出浑身解数为她保胎,到时候秘方就自然会出现。但事与愿违,最终,桑布的阴谋没有得逞,乌仁陶古斯哈屯顺利生下了孩子。但是这个孩子的出生之日,就是她的受难之时。旗王爷知道了这个孩子不是他的,于是把乌仁陶古斯哈屯和她的孩子赶出了旗王府。因此可以看出,她虽然成功地得到了秘方,生下了孩子,但是,她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中,她也被当作了阴谋者诱出神秘药典的又一颗棋子。
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灵世界是极其丰富、极其复杂的。人不可能是单一色的。托尔斯泰说:“我们写我们的小说,虽说已不像以往那样笨拙了:大恶棍便是大恶棍,大好人便是大好人。但是,最终还是笨拙的可怕,只会用一色调。”①托尔斯泰著:《托尔斯泰论创作》,漓江出版社,1982年,第82页。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性格是不可能绝对单一的。在苏布道达丽的性格中,可悲与可爱,热情与冰冷,阴暗与明朗,爱情与仇恨,欢乐与抑郁,勇敢与怯懦,高尚与渺小,动人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非常“真切”,非常有魅力的性格。然而在另一位王爷哈屯乌仁陶古斯的性格中,可悲与可恨、矫情与心机、利用与阴谋,这些种种性格中的缺陷交织在一起,使她最终成为一个孤家寡人,这是社会对她的惩罚,同时也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后果。
三、两位哈屯最终的命运
乌仁陶古斯哈屯被旗府赶了出来,独自带着自己的儿子每年转场到山下的夏季牧场,但是耶奇勒从未去过乌仁陶古斯家。②阿云嘎著,哈林泽:《满巴扎仓》,《人民文学》,2013年第12期,第276页。因为,他心理明白这个女人不是因为爱他和他在一起,完全是为了利用他拿到秘方,才对自己百般献媚。现在的他对她满是怨恨,没有一丝情感,甚至是同情也荡然无存。这是她自己一手酿成的悲惨结局,但也不完全是自找,是她所生活的环境,造就了她的恶习。由此看来,她被社会所抛弃,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必然的。
这两位王爷的哈屯,性格各异,命运不同。苏布道达丽哈屯为了遵守朋友的嘱托,她不惜为保护秘方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这种舍身取义的人生态度,值得肯定。相反,乌仁陶古斯哈屯,虽然她平安的活着,但是她活的毫无意义可言,她被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所抛弃,王爷和耶奇勒对她满是怨恨,最终选择远离她,因为她深深的伤害了这两个爱着她的男人。最后除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她一无所有,这样的人生要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两位王爷哈屯在没有嫁给东协理和旗王爷之前,一个是好骑手,一个是牧羊女,都过着简单而悠闲的生活,整天无忧无虑,笑容满面。但是当她们嫁人了之后,她们的性格、行为、以及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由善良淳朴的好骑手和牧羊女,变成了整日愁眉不展,一幅事事都急功近利的样子,也可以说是在社会的威逼之下性格有点病态了。作者在这里深刻刻画了两位王爷哈屯的性格特征,成功的塑造了这两位王爷哈屯的人物形象,其实也是有力的揭露和批判社会的弊病。他的这种写作手法独到又有力。
王爷两位哈屯的这种情况,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她原是健康的,从精神到肌体都十分健康。但是,当她受到社会的无情打击后,她的性格变了,她失去了儿子之后,逢人就说“我真傻”,这就是所说的精神失常的特征,即不假思索而不断重复的病态现象,这说明自己无法意识到自己。祥林嫂正是受“受伤记忆”的支配,自己无法意识到自己,因此,总是机械的重复着“我真傻”。鲁迅描写这种变态性格,正是对造成这种变态的罪恶社会提出有力的控诉。祥林嫂不是一出现就是一个性格分裂的精神变态者,如果从娘胎里就带了性格分裂症,那么,祥林嫂这个形象就没有任何意义,即没有社会批判意义,也没有美学意义。祥林嫂原是一个美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精神病态只是作为美的毁灭的表现,或者说是社会毁灭美的一种恶果。③刘再复著:《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39页。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的命运掌握在时代的手中,她们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虽然她们也做过挣扎,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社会的悲哀,更是她们自己的无法挣脱的枷锁。阿云嘎的作品里不是把病态作为美本身来欣赏,而是把病态作为一种对社会的强烈的抗议。
四、两位哈屯的命运对社会的启示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宁可高贵的死去,也不愿苟且的活着。”从最终的结局来看,苏布道达丽哈屯更胜一筹,她活出了自我的价值,她的这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她们对待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的那种坚定,那种执着,着实让人心生敬畏。为了不辜负对金巴的诺言,她以死守护那部药典,反之,她们对待自己所厌恶和痛恨的人时,表现出来的那种神情和一举一动,也让人感觉到,她们是敢爱敢恨的女子。例如:“啊,苏布道达丽哈屯啊?”一个声音传来,苏布道达丽望去,看见有一个人也正在下马,她认出那是白脸更登。更登其实是个聪明人,在满巴扎仓,他的医术也算不错。但他这个人聪明得有点过了头,大家就讨厌他。“原来是您啊,去给人看病刚回来吧?”苏布道达丽寒暄着,心想,真见鬼,怎么遇见他了?①阿云嘎著,哈林泽:《满巴扎仓》,《人民文学》,2013年第12期,第52页。他们这种爱憎分明使我们更加同情她们,对她们的遭遇而更加惋惜,苏布道达丽和乌仁陶古斯这两位哈屯的命运值得我们深思,从社会的方面来看,她们被社会所抛弃,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从人生的方面来看,她们的人生充满曲折与坎坷,这是社会的弊病,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无情的批判,并且拿出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来避免更多像这两位哈屯一样的女性,再次遭到社会的抛弃。
读了《满巴扎仓》这部长篇小说后,我们会深有感触,尤其是两位哈屯的形象及命运,让我们在作者描写的场景中无法自拔。我们同情她们悲惨的命运,同时也憎恨旧社会这个大染缸,把两位生性纯白的姑娘,经过无数次的渲染,最终把她们的身心染成了难以辨别的彩色,使她们的性格、形象都发生了质变。同时,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将人物的性格发展历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给了读者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那次克道尔吉]
I297.193
A
1674-3067(2016)04-0060-05
拉毛(1991—),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当代文学研究方向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