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北元各蒙古部落分布情况
2016-02-26金晓
金晓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简析北元各蒙古部落分布情况
金晓*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元朝政权退出大都以后,经过长期的明蒙战争和蒙古内部封建混战之后,蒙古各部落分裂成了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瓦剌)两大部分,其内部照样分裂成若干不同集团,并互相混战,因此其游牧地也不断变化着。本文简单分析了东蒙古,即达延汗六万户及往流四万户,西蒙古各部落及其大概游牧地。
东蒙古 西蒙古 游牧地
1368年元朝灭亡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蒙古各部分成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瓦剌)两大部分,其内部照样分裂成若干不同集团,并相互混战。然而,经过长期的明蒙战争和蒙古内部封建混战之后,蒙古势力衰弱,异姓贵族把持朝政,称雄割据,在如此混战不休的岁月里,蒙古各部的游牧地也因战争不断变化着。
一、东蒙古
东蒙古是北元蒙古人的主体,由蒙古大汗直接统治,所以也被称为蒙古本部。明朝自永乐以后,称蒙古本部为鞑靼。北元大汗直属部众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分化与组合,最终到了15世纪中期形成新的左右两翼——六万户的格局,俗称达延汗六万户,达延汗的后裔成功地统治了这六万户,直到清朝和近代;二是由成吉思汗的四个弟弟统治下的部众组成的往流四万户。
北元大汗斡耳朵的游牧地:至正二十八年(1328)元惠宗退驻上都,在上都置署,朝会礼仪不废,高丽仍遣使朝贡如旧例,因平静无事,“从官渐为室家之计”。①刘佶《北巡私记》,见《云窗从刻》,上虞罗氏日本刊本,第四册。第二年六月,明将常遇春、李文忠率军北征上都,元庭再迁应昌。应昌在翁吉剌驸马封地内,未经兵燹,城市完好,元庭在此又停留近一年。洪武三年(1370)四月二十八日,元惠宗病故于应昌。同年五月,明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袭击应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少数人逃向东北,明军追至北庆州不及而还。庆州即辽代的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的察罕城。①(法)闵宣化著,冯承钧译《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中华书局,第51页。其后对北元大汗斡耳朵(朝廷)的位置,明代汉文史籍记载比较含糊,据考证,必力克图汗和脱古斯铁木尔汗的斡耳朵游牧地,西北至今克鲁伦河中下游一带,南至西拉木伦河,跨大兴安岭东西,约相当于今呼伦贝尔盟和今蒙古国东方省,以及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一部分地区。②达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地望》载《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而且,明成祖数次北征,都是征进克鲁伦河一带,而且,其后东西蒙古之间的争夺也多在克鲁伦河一带展开,因此可以推断克鲁伦河中下游一带应该是北元直属部众的游牧地,即北元政治中心。大约自满都鲁汗开始,北元大汗政治中心有规律的移牧于今呼伦贝尔至黄河河套地区。冬季南下移牧于气候相对温暖,水草丰美的黄河河套内,春季北上,至凉爽的克鲁伦河畔度夏。博迪阿剌可汗即位时,左、右两翼的疆界确定,大汗已不南牧,而是游牧于克鲁伦河中下游一带。其子打来孙时游牧中心南移,汗斡耳朵游牧地大体包括今锡林郭勒盟,蒙古东方省及赤峰市北部地区。此后北元诸汗,直到林丹汗率部西迁之前,都在这一带游牧。
达延汗六万户及往流诸部也各有具体的游牧地。
察哈尔万户:“察哈尔”一词意为“臣仆”、“家人”,来源于波斯文Cakar,在突厥语,蒙古语中变为Caqa、Caqar,汉译“孩儿”③伯希和《卡尔梅克史译注》耿昇汉译,中华书局,1994年,第69—70页。,其词义与蒙元时代“怯怜口”(汉译家中儿郎)相同,指皇室,诸王,贵族的私属人口,最初是草原贵族的童仆。据蒙古古老的传说,最初是成吉思汗赏给拖雷妻唆鲁禾帖尼的属民就叫察哈尔。看来至少作为察哈尔万户的核心部分是原拖雷和唆鲁禾帖尼的私属人口——臣仆和家人,他们世代为蒙哥,忽必烈及其后裔蒙古大汗宫廷服务,到了北元时期,北元大汗直属万户就以他们的身份命名,称“好臣察哈尔(意为“老臣仆”或“旧有的家人”)”,简称察哈尔。据各蒙古文史书有关记载,作为万户集团的察哈尔最晚在脱脱不花汗时代已经形成,并受历代北元大汗直接统治,特别是在满都鲁统治下,察哈尔万户地位得到加强,势力开始超越太师直属的应绍卜万户,北元大汗的傀儡地位也有了改变。后来达延汗主要就是凭借着察哈尔万户的力量,打败亦斯马因,战胜右翼异姓封建主,重新确立了黄金家族对蒙古百姓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达延汗在分封子孙的同时,给他们重新划定了牧地,所以自不地汗时代开始,北元大汗直属部众大规模辗转游牧于大漠南北的局面已经结束了。此时察哈尔万户的牧地已局限在漠北,大体保持了北元大汗漠北地区的牧地。包括克鲁伦河流域及其以南的今蒙古国东戈壁省,东方省,苏赫巴托省广大地区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部,呼伦贝尔市东部的部分地区。1547年不地去世,其长子打来孙即位。在不地晚年开始,蒙古左翼开始南越大兴安岭住牧,瓜分兀良哈万户。
罕哈万户:在达延汗及其更早的时代,他们居住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及蒙古国东方省境内的哈剌哈(Qalqa)河流域,故以其居地哈剌哈河而得名,被命名为罕哈(哈剌哈)万户。最初13世纪时代,是弘吉喇部驻扎在哈剌哈河一带。后来成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封地。斡赤斤后代的实力不断向兴安岭以东发展,差不多领有今天东北的一半。14世纪末15世纪初,这一地区是蒙古大汗的驻牧地。直到15世纪后半期,这里兴起了罕哈万户。达延汗分封诸子时,分给了其六子安出博罗和十一子格列山只,后来安出博罗南迁,遂有内外罕哈之别。据《九边考》和《北虏考》记载,嘉靖(1522-1566年)初在察哈尔的东部明朝宣府边外直北有罔留、罕哈、尔填三部驻牧,并说罔留、罕哈、尔填各有三营,三营分别由“大酋”满惠王、猛可不郎、可都留统领。满惠王是哈赤温后代,其牧地在其祖先封地,以今东乌珠穆沁草原为中心,“尔填”为“好儿趁”之缺误,指哈撒儿后裔所属好儿趁万户的右翼,牧地仍以其祖先封地今呼伦湖、海拉尔河为中心。而居这两部中间的正是牧地在哈剌哈河的原罕哈万户左翼,猛可不郎就是达延汗六子安出博罗的别名。
安出博罗子虎喇哈赤随蒙古大汗南下大兴安岭驻牧,占领辽河河套等地。虎喇哈赤死后,其五个儿子分属了其部众。这样,在16世纪后半期,罕哈三营就变成了五营。据《金轮千辐》记载,这五营是扎鲁特、巴林、弘吉喇、巴岳特、乌济叶特,分别属于虎喇哈赤五子:委正、次子速巴亥、三子兀班、四子歹青及幼子炒花。五部中巴林、乌济叶特二部位于西辽河和辽河之间,属于左翼,其中巴林部驻牧于明朝辽东都司所辖之广宁卫(即今辽宁省北镇县)镇远、镇宁、镇武、西平等堡和海州卫(即今辽宁省海城)东昌、东胜等堡的边外一带,其驻牧地距明边约四百余里。①张鼐《辽夷略》,《玄览堂从书》本。乌济叶特部驻牧于广宁卫的镇武,西宁二堡和海州卫的东昌、东胜以及沈阳卫(今辽宁省沈阳市)的长静、长安、平虏诸堡边外一带。②瞿九思《万历武功录·把秃尔传》,中华书局影印明刻本,1962年。五部中分布于西辽河以北的是扎鲁特、弘吉喇、巴岳等三部,属于右翼。右翼三部驻牧于明朝辽东都司所辖的沈阳、铁岭和开原边外一带。《辽夷略》曰:“直辽沈平虏(堡)正北四百余里而牧者,虎剌哈赤第三男歹青;……直沈阳,铁岭六百余里而牧者……虎剌哈赤第四男委正诸子也;……直关、铁西北七百余里而牧……虎喇哈赤第五男兀班诸子也……”。
与原罕哈万户左翼南下驻牧不同,达延汗另一个儿子格列山只统治下的原罕哈万户右翼已经向西和向北发展势力,在蒙古左右翼联合讨灭兀良哈万户后,兀良哈万户被达延汗子孙彻底瓜分,其原牧地肯特山周围地区和部分人口被格列山只所领罕哈占领。格列山只死后,其七个儿子分家产,逐步形成了七大鄂托克。《黄史》和《阿萨拉克齐史》所记各鄂托克为:长子阿什海分得兀甚、札剌亦儿二鄂托克;次子诺颜泰分得别速惕、燕只斤(Eljigin)二鄂托克;三子诺诺和分得柯尔克、郭尔罗斯二鄂托克;四子阿敏分得霍洛(Qorugu)、库里叶、绰虎尔(Qoqngur)三鄂托克;五子塔尔尼分得kukejid、合答斤二鄂托克;六子德勒登分得唐兀惕、撒儿塔兀勒二鄂托克,幼子贝玛只分得兀良哈一个鄂托克。③乌力吉图译著《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1页;《阿萨拉克齐史》第117页。当蒙古左翼各部纷纷南下之际,达延汗子五八山只所属巴儿虎部以及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所属阿巴哈纳尔等部被格列山只及其孙阿巴岱相继吞并,在漠北中心地带迅速强大了起来。
兀良哈万户:兀良哈是古老的蒙古部族。《元朝秘史》记载,早在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时代,兀良哈人就居住在不儿罕山即今肯特山一带,到了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时被征服,成为了成吉思汗祖先的隶属人口。作为成吉思汗家族的斡脱古·孛斡勒(老奴婢),扎儿赤兀歹氏兀良哈人后裔者勒篾、速不台、察兀儿罕兄弟三人在成吉思汗时代建功立业,成为兀良哈氏贵族,他们历代为蒙古大汗守卫陵寝。北元时期的兀良哈万户就是以这些千户为核心形成的部落集团。他们其中的一支在忽必烈时代在大兴安岭以东的朵颜山一带游牧,成为辽王家族所属山阳万户兀良哈鄂托克,也就是北元时期的朵颜卫兀良哈。到16世纪,兀良哈万户仍住牧于土剌、克鲁伦、斡难三河上游地区以及肯特山一带。明正德四年(1509年),兀良哈万户属左翼,在达延汗的率领下参加了征讨右翼的达兰特哩衮之战。④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7,97页。战后,达延汗分封诸子孙到各万户时,没有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兀良哈万户。到了不地汗时期,达延汗子孙统治下的各部联合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哈赤温后裔属部发动了瓜分兀良哈万户的战争,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对兀良哈万户的直接统治,至此,达延汗六万户的格局也彻底被打破了。据《俺答汗传》载,1524年兀良哈人首先围攻库里叶兀鲁思(Kuriye ulus),俺答汗与不地汗率兵出征兀良哈,追到巴勒吉(Balji)地方,“大有掳掠”⑤珠荣嘎译著《俺答汗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30页。而还。这里的库里叶兀鲁思,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应是喀尔喀车臣汗部右翼中前旗、右翼中左旗之界的库里叶山;巴勒吉,据学者们考证当是巴勒吉河与斡难河汇流处。⑥普尔赖《蒙古秘史地名考》载《蒙古学》1984年3期。1531年,不地召集麦力艮吉囊、俺答等各率所属部对兀良哈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在不儿罕山(今肯特山的别称)、勺而合勒(Jurgal,克鲁伦河源头附近)两次击败兀良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⑦岷峨山人《译语》,记录汇编本。这样,住牧在克鲁伦河上游和肯特山一带的兀良哈万户就被达延汗子孙以及东道诸王后裔所属部众瓜分,作为北元大汗直属万户再也不存在了。但其为数不多的残余部众从不儿罕山向西逃往杭爱山,后来成为唐努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即“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①何秋涛《征乌梁海述略》见《朔方备乘》卷五。
阿尔秃斯万户:阿尔秃斯是蒙古语“斡耳朵”(Ordo)的复数形式。阿尔秃斯部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属民,四大斡耳朵中大斡耳朵不仅是成吉思汗时期蒙古的政治中心,其后的几位可汗也都在此即位。忽必烈在上都称汗,入主中原以后并没有放弃蒙古高原,1282年,封故皇太子真金之子甘嘛喇为晋王,坐镇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统领四大斡耳朵及整个蒙古高原故地军民,直到1328年元朝最后一个晋王八的麻亦儿间卜死于内乱为止,元朝都派皇太子到大斡耳朵,由其统领蒙古故地。其后,由于内乱及元朝灭亡以后汗权衰微,权臣把持朝政,晋王位虚位一百多年,直到1433年脱脱不花称汗之后,有意要恢复其祖先的旧制,封己弟阿巴丁王为吉囊(晋王的音变形式),派到阿尔秃斯部。②那顺巴拉珠尔合校本《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9页。大约在此时,作为万户集团的阿尔秃斯已经形成了。脱脱不花汗时期在北元史上再现大汗统全蒙古,吉囊统右翼的格局。阿巴丁王被也先害死之后,其孙孛罗忽继任吉囊,统治阿尔秃斯部众。1470年,孛罗忽与斡罗出进住河套,并与明朝通贡。③《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成化六年十月丙午条。1476年,孛罗忽被满都鲁汗杀死之后,阿尔秃斯万户的统治权随即落入了异姓贵族之手中。达延汗即位之后,对当年之事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在削弱异姓贵族的权力时,首先拿阿尔秃斯万户“开刀”,试图恢复对阿尔秃斯万户的直接统治,于是派自己的儿子兀鲁思孛罗到阿尔秃斯部任吉囊,结果遭到右翼异姓大封建主的联合抵抗,兀鲁思孛罗被杀害。1509年,达兰特哩衮之战中阿尔秃斯部受到重创,其一部分投降达延汗,一部分则其首领勒古失阿哈剌忽率领下随亦不剌西迁青海。大约在嘉靖初年,阿尔秃斯万户西迁的部分也来降。在镇压右翼叛乱后,达延汗再派自己的第三子巴儿速孛罗到阿尔秃斯万户任吉囊,恢复了其家族的世袭领地。1519年,巴儿速孛罗死后,其长子麦力艮吉囊继位,“在陕西延(安)、宁(夏)河套一带边外住牧。东致皇甫与山西岢岚相邻,西连宁夏、甘、肃三镇。”④肖大亨《北虏风俗》附“世系”。这样,阿尔秃斯万户占据了河套及其以北的阿尔山山脉和以西的阿拉善地区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地区。
满官嗔——土默特万户:明代史料的记载中,往往土默特与满官嗔互相通用,这与其部落形成有关。满官嗔——土默特部的前身是明朝永乐年间设立的卜剌罕卫或多罗土蛮部。⑤宝音德力根《满官真——土默特部的变迁》载《蒙古史研究》第五辑,1997年。卜剌罕卫人众是蒙古化的兀者人,而满官嗔(Mongguljin)正是表示“类蒙古”之意的蒙古语,说明该部本非蒙古人,而是逐渐蒙古化的异族人。土默特一词直接来源于“多罗土蛮”。多罗土蛮一名首次出现是在马可古儿吉思称汗时期,当时多罗土蛮的首领是哈赤温的后裔瘸太子。⑥那顺巴拉珠尔合校本《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3页;乌力吉图译著《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13页。当时,多罗土蛮部与满都鲁、癿加思兰、孛罗忽等人一起拥立满都鲁为可汗。不久之后,满都鲁联合癿加思兰首先杀死很可能威胁到其汗位的孛罗忽吉囊,吞并其部众阿尔秃斯,然后又杀死了瘸太子。多罗土蛮部另一个首领瘸太子部下脱罗干是几年后满都鲁汗将专横跋扈的太师癿加思兰杀死时的主谋,势力很强大,所以满都鲁只好采取联姻方式,将己女嫁给了脱罗干之子火筛而控制了多罗土蛮部。多罗土蛮部在脱罗干、火筛父子统领下势力逐渐强大,到达延汗时已成为仅次于大汗直接统领下的察哈尔万户的部落集团了。在1509年达兰特哩衮之战后,火筛便投降了达延汗,达延汗封第四子阿尔速孛罗到满官嗔——土默特部。但是时隔不久,其最高统治权却落入了巴儿速孛罗次子俺答手中。《俺答汗传》说,巴儿速孛罗死时,俺答13岁,此后与其兄麦力艮吉囊等人占据着右翼三万户。⑦珠荣嘎译著《俺答汗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0,28页。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夺取其统治权与其父巴儿速孛罗曾一度篡夺蒙古大汗之位是密不可分的。此时的俺答与吉囊一同驻扎在河套地区,《皇明北虏考》记“……满官嗔部营八,故属火筛,今从俺答,合为六营,曰多罗田土闷,曰畏兀儿,曰兀甚,曰叭要,曰兀鲁,曰土吉剌。……吉囊、俺答皆出入河套,二酋皆阿著子也,诸种中独强。”已明确指出了其牧地。但是随着俺答势力的不断扩张,满官嗔——土默特部的牧地也很快越过黄河而到了丰州滩(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及以西包头一带)了。
应绍不万户:应绍不一词来源于元代“云需府”,①亦邻真《蒙古姓氏》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2期。是云需总管府的简称。元朝时,为管理漠北皇帝行宫事物而设立的官僚机构被称之为云需总管府。元末在这里聚集了为察罕脑儿行宫和上都服务的农耕、畜牧、手工业各色人口几十万人。在元末大动乱中,元廷官僚集团、怯薛、侍卫亲军以及大量皇室私属人口北撤时,属怯薛昔宝赤管理的云需府人众也一同被迁,成为北元大汗直属部众的核心。随着北元政权的游牧化,原云需府官员和人众就以其官署名为部落名称,只是通过多年的辗转游牧生活而其发音也发生变化,成为“应绍不”的新游牧集团。由于北元汗廷的衰弱和大汗汗权的下降,北元大汗直属部众大部分被异姓权臣控制,应绍不万户也就以与大汗一同主持日常行政、军事事务的大官僚、北元最大权臣——太师的属部出现。在15世纪大半个时期内,在其首领阿鲁台、孛来等人的统领下长期把持着东蒙古朝政。15世纪70年代,原属窝阔台家族势力的乜克力部癿加思兰从哈密北山一带兴起,迅速强大,吞并了阿速、哈剌陈等东部部落,形成了乜克力贵族癿加思兰、亦思马因为首的庞大的应绍不万户。达延汗即位后,征兵讨伐亦思马因时,亦思马因率应绍不的一部分(主要是原乜克力和瓦剌部众)西逃,回到了甘肃边外的故地,即“甘肃以北亦集乃等处”。②许进《平番始末》记录汇编本。这一部应绍不不久被南下的瓦剌也先之孙亦不剌吞并,所属乜克力部众成了瓦剌的属部。不久,达延又西征瓦剌,亦不剌降服,其所领的新应绍不又成了达延汗六万户之一。1509年,达延汗镇压右翼异姓封建主的叛乱时应绍不万户主体被降服,亦不剌、卜儿海等人率残部西牧于青海。后来,经达延汗子孙的多次征讨,这批人也被并入右翼各部众了。没有随亦不剌西迁的哈剌陈、阿速两鄂托克相对完整地被达延汗幼子那力不剌占据。后来,应绍不万户最高统治权被巴儿速孛罗第四子伯思哈儿(bayasqal)手中把持,很快构成了新的哈剌陈万户各部。
哈剌陈万户各部的牧地位于察哈尔万户和满官嗔——土默特万户之间,宣府边外之地。“北虏之众,凡有三窟,一屯河套,近延绥;一屯威宁海子之北,近大同;一屯北口青山,近宣府。”③《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嘉靖十一年六月戊戍条。伯思哈儿及其五子后裔统治着哈剌陈万户的主体,他们的牧地在旧元上都一带,包括今锡林郭勒盟南部旗县和化德县、克什克腾旗西部以及临近这些地区的河北省沽源、崇礼、张北、保康等地。卜只达剌长子和幼子所属应绍不、阿速部以不剌母林(今四子王旗境内)、吾力艮(今苏尼特右旗境内)为中心的牧地,次子也辛跌儿及其子所属哈不慎、打剌明暗等鄂托克等势力较小,住牧于旧元上都北地带。附属于哈剌真的朵颜卫兀良哈塔不囊各部的牧地则以今宁城县、喀喇沁旗为中心。东土默特部及所属塔不囊的牧地包括今北京市怀柔、延庆、河北省赤城、丰宁、围场、隆化、平泉以及辽宁省凌源、建昌一带。
往流诸部: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哈撒儿、别里古台、哈赤温和斡赤斤后裔统治下的部众被统称为往流(清代译作翁牛特),“往流”意为“有王的人们”即“王的属民”,“王”特指元代东道诸王。对于忽必烈家族蒙古大汗而言,东道诸王又是他们的叔父家族,因此往流诸部又被统称为阿巴噶、意为“叔父的属民”,以此表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直到15世纪后半叶,东道诸王后裔还保留着各自在元代的齐王、广宁王、济南王、辽王等王号以及故有的汗号。往流共有四大部或四万户,它们各有自己的称谓。哈撒儿后裔被称作好儿趁万户,别力古台后裔被称作也可万户,哈赤温后裔被称作察罕万户,斡赤斤后裔被称作山阳万户。
“好儿趁”一词源于大蒙古国时代的怯薛执事“火儿赤”,汉译简筒士。哈撒儿儿子移相哥善射,曾担任成吉思汗怯薛中的一千火儿赤之长。后来的哈撒儿封国的最高统治者均为移相哥后裔,因此好儿趁这个万户名与移相哥有很大关系。15世纪前期好儿趁万户的统治者为齐王小失的。①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5,75页;乌力吉图校注《黄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07页。好儿趁作为大的部落集团——万户出现,也能够反映当时东蒙古政治格局,即往流四万户不直接属于大汗本部。但是据蒙古文史书记载,好儿趁部一直受蒙古大汗调遣,为其立了汗马功劳,兀圼孛罗王时虽一度窥伺大汗之位,企图用联姻手段吞并蒙古大汗直属部众,但始终为大汗效忠。明正德四年(1509年),达延汗发动的达兰特哩衮之战以及蒙古大汗不地发动对兀良哈万户的战争中都有好儿趁万户的参与。哈撒儿后裔的嫡系——阿儿脱歹之孙直接统领的部众,游牧在今呼伦湖直北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广大地区,称茂明安。阿儿脱歹弟图美有三个儿子,长子魁猛可、次子布尔海、幼子巴衮。魁猛可在大汗不地时代就率部南下,住牧于嫩江流域,从此其部众称嫩(江)好儿趁。次子和幼子则留居呼伦贝尔一带的故土,因其牧地位于大兴安岭以北,其部众统称为阿鲁好儿趁。
成吉思汗二弟别里古台的属民在15世纪以也可万户之名出现。“也可”意为“大”,15世纪中叶,在往流诸部中别里古台后裔统治下的也可万户最为强大,这与其首领毛里孩王的统治有密切关系。1454年,毛里孩以往流诸部首领的地位与太师孛来抗衡,不久杀死孛来控制了东蒙古政局。1467年,毛里孩以广宁王的身份与齐王孛罗乃一同遣使明朝第二年毛里孩被杀后,其子斡赤来成为也可万户的统治者。达延汗时期斡赤来成为其部下,1484年明朝得报“小王子并阿出来等议,欲近边抄掠。”②《明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成化二十年九月壬子条。以上明实录记载的阿出就是斡赤来,斡赤来孙巴雅思瑚布尔古特长子诺密所属部称为阿巴哈纳尔(阿巴噶——叔父的复数),次子塔尔尼所属部称为阿巴噶。16世纪后期,阿巴哈纳尔部因长期与阿鲁喀尔喀贵族联姻,逐渐被格列山只后裔控制,成为其附属。两部牧地仍在其祖先故土兀古儿扎河(今乌勒扎河)、斡难河一带,但也有一部分因投靠姻亲,到阿鲁喀尔喀右翼住牧。
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裔统治下的部众在15世纪初以察罕万户之名出现。永乐三年至正统七年(1405—1442年)间,有一位蒙古大首领察罕达鲁花与明朝通贡,并被明朝授予都督官衔。③《明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永乐三年庚戌、丁卯条。察罕达鲁花部众以他的名字命名,称察罕部,牧地临近兀良哈三卫。据蒙古文史书,当脱脱不花与也先决战时,有察罕万户的年轻首领额色库要为脱脱不花冲锋陷阵,蒙古大汗不地和打来孙时代,统治察罕万户的是著名的满惠王,据《九边考》记载,宣府直北住牧着与尔填、罕哈(分别指呼伦贝尔一带的好儿趁和罕哈河一带的达延汗子安出孛罗统治下的罕哈左翼)为邻的罔留(往流)部,并说“冈留(罔留)部下为营者三,大酋满惠王领之。”罔留三营当指以翁牛特(往流)为首的喀喇车里克、伊苏特三部,牧地一直在其祖先哈赤温子安赤歹的封地,今东乌珠穆沁草原一带。
斡赤斤后裔所属部众以山阳万户之称出现。明初,居住在兴安岭东的斡赤斤后裔北元辽王阿札失里率众降明。明廷将辽王阿札失里所率三支部众以其居地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统称兀良哈三卫。④宝音德力根博士论文《15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问题研究》。蒙古文史书一般称兀良哈三卫为“山阳六万蒙古人”,“山阳”指兴安岭之阳。三卫的游牧地最初远离明边,泰宁卫在元泰州(今吉林省洮南一带),福余卫在瑚裕尔河流域(今齐齐哈尔一带),朵颜卫在额古多延温都儿(今内蒙古扎赉特旗北)。⑤[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北元蒙古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上册。兀良哈三卫一直活动于大兴安岭以东(以南)地区,介于北元与明朝两大势力之间,与双方都有较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在明蒙关系中始终保持一种较独立的地位,于是达延汗分封诸子时也未派其子孙到兀良哈万户。但是到了嘉靖中,蒙古本部达延汗子孙部落纷纷南下瓜分兀良哈三卫,三卫很快成为他们各自归属的蒙古部落的一部分,朵颜卫兀良哈一半(近八千骑)归蒙古右翼满官嗔——土默特和哈喇陈万户,另一半(近七千骑)则被察哈尔、罕哈瓜分,势力早已衰落的福余卫的主体投靠了好儿趁,泰宁的多数则投靠了罕哈。
二、西蒙古——瓦剌
蒙元时期分布在蒙古高原西部,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至叶尼塞河上游锡什锡德河一带的原蒙古人部落斡亦剌(Oyirad)被称为瓦剌,明代的汉籍称西蒙古为瓦剌。但是15世纪的瓦剌不仅仅是当时斡亦剌部众的沿袭,其部众早已突破了原阿里不哥属民为核心的强大万户。成吉思汗分封子弟时,按着蒙古民族“幼子守灶”的习惯,把蒙古本土从克鲁伦河到吉儿吉思谦谦州按台山的广大地区和大部分蒙古千户都分给了其幼子拖雷。托雷死后,他的领地和属民又在他的诸子中重新分配,结果拖雷幼子阿里不哥及其母唆鲁禾帖尼所分得的份额最大。拉施特说阿里不哥的夏营地在按台,冬营地在帖客和吉儿吉思。①拉施特《史集》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65页。在早期四瓦剌中,蒙元时代的斡亦剌部后裔虽只占其四分之一,但斡亦剌贵族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联姻,是成吉思汗家族的驸马,较阿里不哥属民中其他异姓贵族地位都高一点,后来他们的部落之称渐渐外延扩大,所有阿里不哥属民都被称作瓦剌。瓦剌作为阿里不哥属民的统称早在13世纪时就已产生,以致成为北元时期分裂后的西蒙古的统称了。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也速迭儿杀死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开始,以阿里不哥家族为代表的瓦剌集团正式与蒙古本部分裂,蒙古与瓦剌为争夺蒙古高原的统治权进行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也就开始了。15世纪初,瓦剌的势力所及,以东起杭爱山的西麓,西越金山(今阿尔泰山)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北到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南至哈密之北的戈壁,此时瓦剌“众分为三,其渠曰马哈木,曰太平,曰把秃孛罗”,②《明史·瓦剌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瓦剌在这三个封建领主的统辖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脱欢、也先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曾一度短暂统一了整个蒙古。不久,也先死去,瓦剌分裂。也先之妻及长子火儿忽答孙“有人马一万,居于干赶河(今札布汗河)”,③《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景泰六年五月己酉条。其弟伯都王等西投哈密,而大多数瓦剌部众则在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的统领下,依然游牧于漠北,势力仍很强大。达延汗继位后,他紧逼瓦剌,瓦剌逐步西移,主力退回漠西,大批瓦剌部众游牧于哈密附近。嘉靖三十一年,俺答率兵进攻瓦剌,于坤奎河、札布罕河一带击败瓦剌奈曼明安(八千)辉特,杀其首领玛尼明阿图,“占据四卫喇特(瓦剌)”④萨囊彻辰著、那顺巴拉珠尔合校本《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卷六。。嘉靖四十一年,俺答汗从孙、鄂尔多斯的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又进兵瓦剌,大破土尔扈特部于也儿的石河畔。(万历二年)1574年,俺答汗的同族布延巴图尔洪台吉兄弟再次发动对瓦剌的进攻,于哈尔该(杭爱山以南)尽降辉特部,⑤萨囊彻辰著、那顺巴拉珠尔合校本《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卷六。瓦剌的势力受到进一步的削弱。
[责任编辑:奥其]
K281.2
A
1674-3067(2016)04-0025-07
金晓,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