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016-02-26牛慧敏
牛慧敏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解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牛慧敏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关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争论一直是众说纷坛,从哲学、美学、风格流派和人生四个角度分析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不难发现,凡是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兼具真善美的内容和与之相契合的艺术形式。
内容;形式;关系
1 从哲学角度解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黑格尔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内。’”在黑格尔看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也没有不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就如这世间万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内容与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地进行研究。艺术作品的内容应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民族特色、健康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窥探到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以相吻合的、贴切的形式美来展现艺术内容的真谛。
我们知道,离开内容、离开对现实生活的表现,片面追求形式美,艺术就犹如无源之水,其原有的认识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比如说,笔墨语言是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但如果只是片面追求笔墨语言,将其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脱离开来,那就是对中国画形式美的一种曲解,当然此类作品也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反之,如果艺术形式表现力不够,不论它的内容怎样标新立异,也无法得到世人的青睐,无法引起大家的共鸣。大凡成功的绘画作品的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任何形式美的实质也都是情感的美、人的精神气质的美。就拿影视艺术作品来举个例子吧,如果只有颜值高的男神女神,没有出乎意料的、有意义的、引人深思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做支撑;又或者只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没有颜值高的演技派来主演。我想这些影视剧也顶多昙花一现,是不会成为永恒经典的。所以,凡是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兼具真善美的内容和与之相契合的艺术形式。
2 从美学角度解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这里说的“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就是指美的形式,也叫做形式美。形式美是很重要的,艺术的认识、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得以传达。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但社会功能也是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若把艺术的作用仅仅局限在审美上,那必然会使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被边缘化。
自古以来,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就备受重视,而且认为这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比如社会道德,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就受到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极大关注。他认为艺术作品要“尽善尽美”,既要有善的内容,又要有美的形式。其中“善”就是道德规范,艺术中“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的内容相统一才是完美的。只有为表现艺术内容服务的,能增加艺术作品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才是真正的美的形式。所以应当把对形式美的追求和反映真实生活、展现审美趣味、传播现代健康思想结合起来。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是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物化形态。从艺术接受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欣赏、交流、批评,只有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接受、感悟、娱乐、教育等目的。所以艺术的最终完成离不开鉴赏主体,不同的鉴赏主体由于立足点、个人修养、学识、感悟能力的不同,内心感悟也必然千差万别。
3 从风格流派角度解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纵观历史长河中绘画艺术的流派变革,我们会发现变革的不仅仅是形式,还有其本质——内容,因为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我们可以透过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内容推断出、想象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体会到画家当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而不同时代的艺术形式又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或特色。艺术家在运用艺术形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习惯,对前人创造的艺术形式有特立独行的继承借鉴方式,因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总是体现着艺术家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引领着当时的时尚潮流。
事实证明,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在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形式设计也似乎有神灵相助。归根结底,灵感是从心中突然无意识地迸发出来的,在灵感迸发的瞬间其实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点。
正如晋唐画风浑厚深沉、造型饱满、朴素自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其成功的秘诀有两方面,主观因素有创作者的才学、涵养、灵性;客观因素是这种迸发的灵感的源泉发自于反复观察、推敲、提炼的创作过程,与内容高度贴合的艺术形式正是从此创作过程中研发出来的。明清时期,写实人物画家已是寥寥无几,更别祈求有什么上乘之作。有些写意人物画片面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竟尚高简,变成空虚……”其实,无论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重意轻形,重写轻绘,还是文人绘画在宋元以后独占鳌头,都与庄子追求真朴自然和内在神韵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
明清以来,工笔人物画变得纤弱而萎靡;“文革”期间,工笔人物画又显得空洞而矫饰。两者都脱离了本质的东西——内容,只有空洞的形式。传统艺术的内涵被抽离了,简化为一个一个的形式,仅仅在形式上陈陈相因,致使后期作品走向形式化、概念化,变得索然无味。
4 从人生角度解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是以人生为参照的,艺术与人生是紧密联系的。孔子意在通过感奋于“诗”,立足于“礼”,完成于“乐”,将三者融为一体,使人成为完美的圣贤。艺术不仅是技术上的修为,还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正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诗》不仅彰显人的艺术修养,更是人的处世哲学。“礼”是人外在的行为方式,即形式;“乐”是艺术本身;“礼”与“乐”的本质是“仁”,即内容(人内在的品德)。“仁”与“礼”是审美道德的重要尺度,是“君子”必备的修养。只有具备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才能被称为圣贤。
孔子还从“文”与“质”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然会有人说,在当今社会,外貌有时比内在更受人们的亲睐,更有优势。是的,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但是我认为,外在的资本不是我们可以选择和控制的,但后天的修养和内涵是我们可以努力提升的。从这一点也可揭示出命运的不公平性,因为人生来就不公平的,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更何况人呢?我们要懂得人和人本来就是有差别的,我们也要相信命运是具有辨证性的,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人生幸福的前提是要具有领悟人生意义的健康而高贵的灵魂。
这里的“文”与“质”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指人的修养的两个部分即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如果缺少必要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内容,没有完美的外在形式也同样不能“光彩照人”。
我国艺术经常强调“画如其人”,总是把体现真、善、美的格调作为最高标准,把“逸”的品格用于人生,提倡过一种淡泊、天然自在、不过度追求物欲、心态平和的生活。以最典型的逸品—倪瓒的画为例,他的画笔笔自然而然地从性灵中流出,透露出淡泊的心境,虚寂的心灵,“简于象而不简于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倪瓒的画有种特殊的厚而静的意味。用禅家的三句话来形容倪瓒的内涵“心常空空地,意常淡淡地,气常平平地。”即指:心常空空,才能容纳万物与万物一体;意常淡淡,才能避免私欲膨胀,净化心灵;气常平平,才能善待万物。所以说从作品中可以体会出创作者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价值观念。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它作用于人的精神,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感情,是艺术感染人的主要手段之一。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内容赖以存在的内在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反映、表现出了人类对社会、人生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评判,也使艺术自身的意味更加深远;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艺术的形式进行不断的提炼、修饰、补充、完善,逐渐创作出与内容最契合的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诞生出意境高远的作品。
[1](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贾涛.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崔大振.论绘画艺术的形式与内容[J].商业文化,2008(05).
[4]吴冠中.内容决定形式?[J].美术,2010(09).
[5]王文权.论美术中的形式美[J].大家,2009(10).
牛慧敏,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画。
TU-853
A
1671-1602(2016)18-0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