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翻译动机和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016-02-26张元博

西部皮革 2016年18期
关键词:梁启超译者动机

张元博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也谈翻译动机和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张元博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翻译的奥秘绝不在于简单的语言转换和形式对等,而是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其中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体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本文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从翻译的动机和观念两个方面来浅析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翻译动机;翻译观念;影响;变化

1 译者的翻译动机

20世纪8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美尔和赖斯创立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目的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这一理论为人们研究翻译动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指引。可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动机是贯穿始终的,往往脱离不开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翻译活动是创造性的,所以与译者个体的翻译动机密切联系。而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译者的翻译动机也在发生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标准和策略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译者本人及译作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者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回顾我国翻译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后的传经译经,还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特别是近一百年来的文化输入,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总是与特定的思想文化运动,或是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很多成熟的翻译家往往充分意识到目的性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主动以自己的翻译目标引领翻译实践。许钧曾在其著作中拿梁启超举例,做了深刻说明。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活动就是其强大翻译动机下的产物,其所说的“择当译之本”就是“翻译什么”的问题。先是在19世纪末,梁启超曾把译书视作“强国第一要义”,把翻译当做是强国之道,目的是推行维新变法,在他的倡导下,一批批国外社会科学著作被介绍到中国,推行变法、改造旧中国的明确目的是其进行翻译活动的动机和方向;后来,梁启超的维新救国梦并未实现,于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他转而借政治小说改良社会与政治,因此,在当时出现了文学翻译的高潮,政治小说风靡一时。从中可看出,梁启超的选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翻译选择,他的翻译动机是强大而明确的,翻译目的与翻译选择之间的联系再紧密不过。

许钧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于是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把这一问题放在历史中考虑,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译者对于社会现实有着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动机,对作品的选择也就不同:在动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译者往往出于政治动机,把翻译当做实现其政治理想或抱负的手段,因此选择翻译的作品时很注重其思想性,如梁启超、胡适、鲁迅、巴金等;而在社会相对稳定时期,翻译家们则更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性。例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两部巨著翻译引入中国便是翻译动机决定作品选择的充分证明,译者面对繁重的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将其引进,只因认为其“对我国小说的创作有可借鉴的地方”。

当然,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它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也可以是文化的,艺术多样化的。随着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翻译一方面为国家改革与世界大环境架起桥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社会又为翻译的发展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翻译活动又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也应意识到,包括“追名逐利”等一些消极的因素也在严重影响着翻译界的风气,应给予充分关注。

2 翻译观念

由上文可知,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其目的直接影响、制约着译者的行为,即翻译动机是影响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与之密切相关,就是译者的翻译观念,它是指在特定的时代中,译者对所要翻译的作品采取的翻译策略及译者对翻译活动本身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说在翻译活动中,它是与翻译动机同时起作用的,有形或无形地贯穿始终,影响着译者的选择与取舍。

因为是译者的主体观念,翻译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会随着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来说,如果单讲某个翻译个体,其整个职业生涯的翻译观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许钧曾以自己的翻译观念的发展为例作以说明:在他刚接触翻译时,其翻译观基本关注于“语言转换”,关注“语言的忠实”和“形式的对等”;后来,随着其对翻译思考的不断深入,其翻译观也由纯粹的语言转换逐步发展成当下的“文化交流观”,他把翻译活动理解为“促进不同民族对话、思想交流的文化活动”,关注“如何通过翻译活动来维护文化多样性”,翻译观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3 结语

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也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翻译活动在进行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无疑为译文的生成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说,众多的因素促成了翻译活动的风格,使其更为多样、更为鲜活饱满。但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翻译活动,其内容的选择、语言的风格及文化的输出方式都会受到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的影响;换句话说,翻译的动机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进行指引和限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许钧.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J].外语研究,2004,(1):51-55.

[2]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冯芳.论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过程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15):150.

张元博(1993.05-),男,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H353

A

1671-1602(2016)18-0214-01

猜你喜欢

梁启超译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梁启超的开场白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