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思考——以于漪德育观为指导

2016-02-26林晓璐

西部皮革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于漪教育工作者德育

林晓璐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思考
——以于漪德育观为指导

林晓璐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语文科的教学,承担着的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的重任,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人生目标,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和集体作出自己贡献的人。

德育教育;语文教育;教育工作者

1 当代教师应如何思考德育教育

语文教育大讨论以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特别是近几年,教育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观终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告终。特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德育就是语文素养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又和我们教师密不可分。于漪老师经常提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并认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把“教书”和“育人”平等对待,“教文”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特别是语文科的教学,承担着的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的重任,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人生目标,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和集体作出自己贡献的人。而这些都要求教育工作者们把德育教育和美学教育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德、智、美三育并举的高度。当代教师应当意识到,写错了字,可以划掉,丢失了钱,可以再挣,但是,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人生是无法打草稿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将高度的关注力放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面,在教育孩子知识本领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2 “尴尬”的德育教育

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不乏教育之士高呼“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却似乎鲜有成效,在笔者看来,这就跟我们平时教育过程中所谓的某些“公开课”教学方式一样,热热闹闹,的确让课堂活跃了起来,让学生自主性增强,然实则非常模式化,通过大面积的讨论来代替了深度思考,缺乏语文学科特性,最终只能让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化。

新教改中要求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并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旨在塑造学生们的优美心灵、完善人格,但却因为以下原因使得德育教育变得很“尴尬”,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

2.1贫瘠空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是空洞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基没有打牢又怎可直上云霄呢?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于空泛,脱离实际教材,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变成了“强行植入”,语文课堂变成了“说教课”、“政治课”。

2.2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青年教师,初出茅庐,把重心放在钻研教材上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书”是个小概念,也是个相对具象的概念,教育工作者似乎更能掌握,如若教书工作做的不好,不仅仅影响教师本人的面子,风评,甚至还可能影响教师职称的评估,故在此花的精力多;而“育人”是个大概念,更加多元化和具有复杂性,所以一些教师就把德育工作给模糊化、边缘化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3 德育教育该走向何方

3.1教育魅力和德育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包容的,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多极化、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这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教育问题,就是重中之重的问题,而教师的自身教育魅力在教育上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家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一个具有教育魅力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对学生起到引领的作用,给学生精神上的引导,让学生从根本上喜欢上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的教育魅力,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平时和学生的日常交往当中,而绝不是生硬的“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沉沉”般的记笔记式的教育方式。

3.2“因材施教”永远“流行”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教育”二字,既是哲学,美学,也是生命学,不管是哪个科目的教学,都在关注着孩子们生命发展,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珍惜和歌颂的,每个生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个性都不同,原生家庭和文化背景也有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有些学生叛逆,有些学生生性乐观,所以,不仅仅书本的知识需要教师们“因材施教”,而且在德育方面也需要“因材施教”。

3.3课内外向结合

语文课的课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阵地,课外和课后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是教育学生的第二阵地,将第一阵地和第二阵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德育教育更好的推进。

3.3.1第一阵地

课堂上的德育教育离不开教材的解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通过上课过程中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讲课时,注意对课文进行总体的把握,在细节上注重挖掘,由大到小,由表及里。钻研教材时,首先从课文的单元导读开始,抓住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大方向上准确把握,落实到文章本身时,要注意从文字入手,结合图片和注释,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师讲述这篇文章时,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上。大家都说,这年头,感动学生是最难的,因为人的情感总要在一定特定情境中,或许是一个瞬间产生出来的,3.3.2第二阵地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述的。比如,在《最后一课》中第10自然段,小弗朗士,看到大家都正襟危坐,注意到“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礼服,打着领结,戴着小黑丝帽”这些细节描写时,他的心里状态是如何的,从细小处让大家感受到一个作为即将亡国的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文章最后通过在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气”写完“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的动作描写——“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让学生们通过课文插图和情景重现等方式理解人物身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是我们作为人基本的情感之一,通过课文的讲解,将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激发出来,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课堂之后的时间其实是最容易忽略也最重要的。一节课短短40分钟,学生所学有限,而课外时间较长,也最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课外,学生接触外部世界,而现实生活和社会都具有复杂性,“超女”、“快男”的流行,“好声音”“好歌曲”的盛行,多多少少使得一些涉世未深,处于人生选择期,三观养成期的学生们觉得“一夜成名”的容易,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及时了解和贴近学生们的课后生活,如近期喜爱看的书籍和电视剧,教师们要去粗取精,将生活中积极的、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迹和大家分享,腐朽的、糟粕的指出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让学生学会甄别,甚至可以通过“小先生制”式的方法,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春游等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去感受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好的品质,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4要想学生好,首先先生好

纵观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话题,最值得人们关注的莫过于师生关系和医患关系。微博上曝光的教师殴打学生导致学生伤残现象,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不禁唏嘘不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广泛化,师范院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门槛降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道德水平程度的高低成为了是否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经常有学生家长和我反映所有的道德观都是在家庭或者社会中长成的,学校的德育只学会到一点:不守规矩会被惩罚。让我不禁感叹我国现在德育教育的尴尬地位,所以,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处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头等位置。只有教师德行的提高,内心的觉醒,认识到教育不是一项功利的、激进的活动,才能使得我国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只有教师的德行端正,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1]余昱.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7)5:4.

[2]于漪.教育的姿态.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8):1.

[3]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8):1.

[4]于漪.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的钥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

林晓璐(1991.1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G633.3

A

1671-1602(2016)18-0210-02

猜你喜欢

于漪教育工作者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